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把這本“巨著”讀完了。淺薄的人或許以為這寫的就是一段苦難人生,其實寫的是“活著”這二字本身。
活著是一種忍受,人們總是通過對比來認為自己過得幸福或是不幸,常常去追求活著本身以外的事物。但真正的幸福或者不幸,其實就是活著本身。
我們之中應該無人經(jīng)歷過福貴這種大起大落,送別一位位親人的人生。所以在人們眼里,福貴是不幸的,他送走了白發(fā)人,又送走了黑發(fā)人,最后只剩自己和一頭老牛。他沒有像祖先那樣養(yǎng)雞,然后養(yǎng)鵝養(yǎng)牛光宗耀祖,可以說他失去了除了自身外的一切。
余華在序言中曾講:“活著是一種忍受,而不是一種進攻。”在福貴與龍二,春生的對比中,我們都看到了余華想表達的第一層涵義——甘于平凡。
命運無常,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失去你所擁有的一切,所以不要一生都在追求你帶不走的名利。對于福貴來說,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他不會在意太多其它的外在事物。
余華認為人應該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因為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身的感受,而不屬于任何其它人的看法。福貴在讀者心里是一位苦難的幸存者,甚至是苦難本身。但無論多么不幸,全文都沒有對放棄生命這四個字著筆過。他被抓去當壯丁,心中掛念妻兒老母活了下來,到最后只剩自己一個人與一頭老牛做伴。我們看到這里才明白,我們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對于福貴自己來說,他一直都是在生存而不是幸存,他眼里沒有幸與不幸,只有活著和死去。我們常人都比他考慮的多。多慮必多哀,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情,也沒有比活著跟艱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