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無比碎片化的時代,這個浮躁的世界里從來不缺少新聞,不缺少各種狗血劇情。而更不缺少的是不停刷新手機的吃瓜看客。我們樂此不疲,生怕哪天沒了新聞而頓感無聊焦慮。
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的流行語、不同明星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刷遍我們的朋友圈,防不勝防,它就這么火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就會被遺忘,你只記得一件事,那就是它們曾經(jīng)居然那么流行。還記得最近網(wǎng)上最火爆、最驚呼、最引發(fā)關(guān)注的那個新聞標(biāo)題或者是熱門詞是什么嗎?大概是某個藝人離婚或結(jié)婚,或者是藍瘦香菇。但是再往前、再再往前的你還記得嗎?不記得了!生活在一個信息迎面鋪來的時代,我們趕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錯過一點點什么,讓我們顯得不那么時尚。而作為結(jié)果,當(dāng)我們沉下心回頭去看,發(fā)現(xiàn)什么東西都不記得。
朋友圈是真實的世界嗎?那只是一個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我們圍攏住。我們每天在里面訴說日常,漸漸地漸漸地我們的關(guān)注點從自己內(nèi)心靈魂的成長,挪到外面的那些瑣碎去,相互點點贊,相互發(fā)發(fā)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說這樣錯了,我是說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這樣的瑣碎之內(nèi),難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長和靈魂的抱負(fù),這便不大可能。我們進去出來,進去出來,我們像趕集似的生怕任何一個落下,有的時候竟忘了自己為什么要出發(fā)?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條資訊是一百個字,如果每天能夠讀一百條,相比于每天花幾個鐘刷微信、刷微博來說這并不算多,這意味著一個月的時間你可以積累三十萬字的閱讀量,這是什么概念?老子的《道德經(jīng)》五千個字,余華的《活著》三萬個字,《追風(fēng)箏的人》22萬字,曹雪芹的《紅樓夢》61萬字,隨便個把月你都可以輕輕松松讀完一部名著,一本有營養(yǎng)的書。你拼命地閱讀,拼命讓自己的肢體展開去接受各樣的資訊,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沒留下。我們在這種碎片的時代中獲得信息,它影響的絕不僅僅只是資訊的營養(yǎng),而是你內(nèi)心的那種定力。
你每天都在看,但我想問問你,當(dāng)你展開一本厚厚的書,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讀的時候,你還有那種耐心嗎?你每天都接受各種各樣的資訊,天南地北,渾涌而來,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個真正關(guān)乎你成長和決定的大問題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嗎?在手機上看著各種別人的生活,成為了別人的觀眾。而我們又從中得到了什么?仔細(xì)想想,除了在聊天時和別人多了些八卦談資之外,并無更多收獲。
我們都病了。變成了娛樂新聞,各種新聞資訊的忠實看客,不斷在朋友圈微博里圍觀別人的人生,卻放棄了真正成為自己故事主角的機會。這個時代讓我們蜷縮在這種碎片化的塵埃當(dāng)中,忘記自我的成長和靈魂的抱負(fù),我們都病了,瞬息萬變的社會讓我們變得急于求成,變得害怕錯過哪怕一點點,殊不知我們抓住的只是一根破損的稻草。現(xiàn)在想想,那些明星的真實情況到底是什么樣,其實本來都與我們無關(guān)。而我們搭進去的卻是寶貴的時光。我們付出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換來的結(jié)果卻是自己注意力和專注精神的缺失,明顯是虧本的買賣。
所以,當(dāng)你無聊焦慮的時候,不妨翻開一本書,或者打開一部電影。讓自己沉浸在一段沒有手機的時光里。你知道嗎,你專注起來的樣子好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