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藝術品電商層出不窮,有著以做藝術家社群起家的“Artand”,也有著藝術相關內容解讀的“意外藝術”,還有著專注打造藝術生態鏈的“YKLM藝空聯盟”,不知從何時起,“藝術品電商”已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
然而,包括很多行內人士,依然還在為了“藝術品電商究竟是剛需還是偽需求?”這個話題爭論不休。
其實,大家爭論的重點并不在于“電商”二字。而是“藝術品行業在電商領域中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
從傳統的藝術品行業來講,拍賣行、畫廊、策展人、批評家、畫家、消費者這六項構成了藝術品消費市場。而藝術品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并不僅僅是指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存世數量,更多的是這個消費市場對它的認同度。
美國的經濟學家歌德哈伯就曾指出:“如果你用美元數量測量一個藝術家的生產力,你會發現,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最賺錢。”
為藝術家增加曝光率,僅這一點,就證明了“藝術品電商”存在的必要性。更不必說,傳統藝術品消費市場中,市場會有其“選擇”,年輕的藝術家很難“跳”出來。而藝術品電商因其獨特的平臺性質,同一頁面中會有大量的風格各異的藝術家作品。這時,藝術家名字及頭銜自然被弱化,作品本身的力量就會更加清晰的傳遞到消費者眼中。
拋開“投資”的理念,消費者購買藝術品其最核心的觀念就是“收藏”。
著名美術史學家高居翰說過:“收藏…是一種自我修為的培養。”
中國文化認為,通過對藝術品的理解,追溯其中的高尚情操,以及對藝術品思想的感受,是可以讓觀者與作者不受時間的限制,進行思維并得到情感空間的交流,使得我們也更容易得以擁有藝術家那樣的情懷和思維模式。
眾多的藝術品電商使得藝術品市場更加透明化,也使得年輕一代的藝術家更快的浮現出來。除了少數知名的一線、二線藝術家,非知名藝術家占據了這個群體的絕大部分。在堅持藝術的道路上,畫作的快速變現無疑是支持這些藝術家堅持創作的基礎。
雖說相當一部分藝術品電商走上這條路時,大都是希望可以緩解藝術品市場的低頻消費。但是在藝術教育還未完全跟進的當下,率先走上這條路的,都是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