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 ? ? ? ? ? ? ? ? ?———題記
人類總是試圖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卻不一定能達成共識。
但你若問:世界是為人類而造的嗎?答案則毫無疑問。
如果埃菲爾鐵塔代表宇宙的歷史,那么它頂端的球形構造上,那層薄薄的油漆,就代表著我們人類的歷史。
但沒有人會認為那層薄薄的油漆,是建造埃菲爾鐵塔的目的。
當我們審視整個人類歷史時,會發現一些很有趣也很重要的東西:
宇宙出現大約在138億年前,源于宇宙學家所說的“大爆炸”。這是所有歷史的開端。
我們對大爆炸之前的世界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在此之前是否有時間、空間甚至虛無。
我們的星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之久,生命的出現也約有35億年。
相比之下,人類的出現,則是比較晚才發生的事情,不過是地球生命史的瞬間。
盡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生物中,人類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種之一。
當你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大比例尺來審視歷史的時候,一幅壯闊的全景式歷史大圖景,躍然呈現出一個我們從未看到過的人類世界。
《極簡人類史》這本書,從宇宙角度向我們講述,以宇宙大爆炸為起點,在138億年宇宙演化的壯闊背景下,俯瞰人類歷史從無到有的過程,定位人類在宇宙長河中的歷史坐標。
書中從宇宙大爆炸、星系演變、生命進化,講到早期社會的誕生、農業文明的出現、現代社會于文明危機。
全書共分為4個篇章,在不到10萬字的篇幅里,清晰地勾勒出每一階段的發展框架:
第一章、“前傳:開端之前”,講述在宇宙演化進程中,人類是如何誕生的,以及現代智人是如何出現的;
第二章、“開端:采集狩獵時代”,講述現代智人如何從生物圈中脫穎而出,建立人類社會;
第三章、“加速:農耕時代”,講述農業文明的擴散,以及分散在各地的社群如何建立起相似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我們的世界:近現代”,講述更高級的工業文明的誕生,以其如何一次次將我們推到文明危機的邊緣。
像所有的故事一樣,歷史也是有結構的,而歷史分期就是歷史學家們用來創造結構的一種手段。
然而,歷史的發展天衣無縫,渾然天成,很少會自然而然地中斷,因此嘗試將整個人類歷史按時間順序整齊地斷代一定是人為的。
歷史分期總會違背復雜的歷史事實,即便是最嚴謹的斷代也不免會扭曲歷史。
《極簡人類史》則以一種鮮為人知的,甚至許多世界史學家都相對陌生的大尺度來描述歷史,把人類的歷史軌跡作為整體看待并有所感悟,進而勾勒出了一個更大的歷史框架,以供我們構建知識體系。
讀人類史的興趣,最初源自于霍金的《時間簡史》,和麥克尼父子的《人類之網——鳥瞰世界歷史》。但老實講,這兩本實在是個大部頭,啃起來著實吃力。
所以當《極簡人類史》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內心不禁竊喜:因為它才區區兩百頁,而多年的經驗也告訴我,越是濃縮的東西,也就越是精華,但對于書而言,挑戰也就越大。
但顯然作者大衛·克里斯蒂安做的很是成功。
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曾將他的理論——以“宇宙大爆炸”為開端的“大歷史”,和牛頓、達爾文的成就相提并論。
比爾·蓋茨在看過他所講述的“大歷史”課程后,斥資1000萬美元打造“大歷史”公開課,影響了美澳荷韓英等數十個國家的年輕讀者。
今天的世界聯系空前緊密,面臨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多。
生活在地球村,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分歧,更應該清楚彼此共同的關切。
如果我們想避免因戰爭活、生態崩潰導致的全球性危機,“人性共通”和“全球公民”的意識就必須在未來幾十年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昨天已經成為今天的歷史,明天的歷史會如何,將由當代的我們書寫。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最后送一段 大衛·克里斯蒂安的TED演講《18分鐘人類史》,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本書所呈現的歷史。
——E N D——
作者:顧君
一個不認命,也不和生活較勁的女子。
你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
如果覺得此文不錯,麻煩幫我點下“喜歡”。么么噠!
你也可以關注我,一起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