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外的第四個年頭了,從離開家鄉,到如今已識得孤獨是何滋味。離鄉背井,哪怕什么都不缺乏,卻也會有填不滿的內心。
壓力,這總是逃避不了的現實,我想要努力去活,所以會離開那個小小的村莊。在外的生活,離不開某些思念,就像父母親的記掛。起初與父母的電話,話題總是起于財米油鹽,結束于身體安康,冗長的父母親的絮叨,廢話連篇毫無營養,但總是拿不下耳邊的。可惜生活會在某些時候越來越忙碌,我與父母的通話時長也在日漸減少,尤其是在按下掛斷時看見那個通話時長。
有人對我說,當某一個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的時候,說明你自立的程度越來越高,同樣你獲得的孤獨感也會更高。所以哪怕父母親問了無數遍的“最近有沒有問題”,回答都會是沒事。哪怕今天可能還要加班,房租被催,甚至今晚還沒吃飽。
可是無論說多少次沒事,都只是想讓那個人放下擔心,而至于到底有沒有事,從來都是自己知道。可惜有些人會認為他也知道,所以當你聽到那些話的時候會有沖上腦門的一把火。
超市里少有的被購物車撞的事情,是橫沖直撞的那種,一般這樣的事肯定是小孩的玩鬧,我不是很疼,但也不怎么好過。小孩子我又不會和他置氣,更何況他自己還摔了下。在遠處看到這個場景的人中快速走出了兩名婦女,一位抱起了正準備抹眼淚的孩子,一個上前,詢問了下我有沒有事。我自然沒什么,但是抱孩子的那位可就氣人了。
“這么大個人能有什么事。”還真沒說錯,似乎更弱小的孩子才是更容易受傷的,也更需要照顧,所以我就該無所謂?沒什么可以反駁,畢竟我不該和孩子叫板,雖然我一點都不覺得我沒事,最起碼我受氣了。
沒事這個詞,自己說的時候灑脫,而別人說給你聽的時候反成了憋屈。理由很強大,因為“能有個什么事”,反正表面看不出來,吃點虧沒什么大不了,這樣的話容易說出口,因為感覺上這樣自己才會是占理的,越是占理,氣勢越足。所以有時候往往敗退的是我們,甚至再加上“孤兒寡母被一個年輕男子欺辱”的畫面感,不知道還會面對多少的道德評價。
我會說沒事的,因為沒人希望有事。不想說沒事,因為我會認為這該是一件事。我不想加入強弱觀點的博弈,不想引導別人的目光做評判,但我更不希望“能有什么事”會成為一件事的結果。
我可以沒事,但你不能讓我當沒事。
所以面對那樣的話,哪怕沒有什么惡語相向,你也只會給他個壞印象。只是如果一旦出了事故,得到的回應還是如此,不免是一種悲傷――本就受傷,卻還有人希望你當做沒事一樣。
這樣的事不多,但也并不會少。人生很短,但這樣的事一兩次總會遇上,事情好好壞壞也不知道該怎么樣。但總有一點知道,沒事不是我的敷衍,也不會是你的道理。
我最希望的事是在微雨的夜里,即便沒有傘的遮擋,我依然能對電話那頭說出沒事。畢竟世間有時太冷酷,至少有個詞還能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