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追喂”成為了孩子們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爺爺奶奶拿著碗在后面追。過一會兒,父母覺得累了,就把孩子強行固定住,一勺一勺往嘴里塞飯。孩子不開心,家長也煩。如此這般,天天都要這么來三遍,這可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但其實,我們完全不必如此費勁,因為進食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之一,而家長只需適時引導孩子自己進食即可。但如果家長一直給孩子喂飯,甚至每天“填喂”、“追喂”,不僅受力不討好,更會對孩子造成嚴重影響!
“追喂”有什么危害?
“追喂”、“填喂”不僅僅會影響孩子的消化吸收、導致小兒肥胖,還關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育:
1、影響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追喂”是孩子專注力不足的表現。如果家長對這一情況不作為,乃至為了讓孩子安靜地待一會,讓他看電視、玩玩具,然后趁這時給孩子喂飯……這些都會進一步地破壞孩子的專注力,甚至有可能影響他今后的學習成績。許多孩子在上小學后上課走神、寫作業磨蹭……這些情況和“追喂”、“邊玩邊吃”都有關系。
2、不利于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當孩子專注于電視或游戲時,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正在吃飯,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吃飯的時間是固定的”這樣的意識。這會造成生活紊亂,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3、影響孩子的自主意識和積極性格
做為獨立的個體,吃飯本來是孩子自己的事,由自己掌控吃多少、吃多快。但如果家長喂飯,就或破壞這種自主意識——孩子開始認為吃飯是家長的事,自己只是在協助家長完成任務。長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意識漸漸薄弱,就會形成消極性格。
此外,在喂飯時,家長往往會催促孩子快點吃、快點嚼,甚至因為急躁而數落孩子。這種情緒久而久之使孩子認為吃飯是一種負擔,毫無樂趣。這同樣會對孩子的積極性格造成負面影響。
4、孩子易形成“和家長談條件”的思維方式
有的父母在喂飯時,為了讓孩子多吃一點,一邊喂一邊承諾給孩子各種東西。這樣一旦形成習慣,孩子就可能用吃飯來和家長談條件,換取利益。這本質上和“一哭鬧就滿足”的危害是一樣的——長此以往,孩子有可能會越來越任性、自私、愛發脾氣。
5、影響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和智力發育
孩子能自己吃飯,需要手、嘴、眼相互協調配合,如果用筷子吃,動作就更加精細,也就需要更強的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另外,有研究顯示,手部精細動作的良好發展對智力發育有積極作用。長期喂飯對孩子的動作平衡與協調,乃至智力都有不良影響。
如何科學地“餓”孩子一頓?
說起“不吃就餓著”這個辦法,媽媽們一定都非常熟悉。但是不少家長反映,這種方法往往會招致孩子更嚴重的哭鬧。最終的結果,往往還是家長先妥協。這可真是難辦呀!
如果您的孩子已經出現這種情況,請您回憶:
您在此之前對孩子的態度是怎樣的?
孩子當時的狀態是怎樣的?
然后,您在表達“不想吃就不吃”這個意思時,情緒是怎樣的?
如果孩子不愿意吃飯,您先苦口婆心地勸,又生氣地逼迫,最后發飆:“不想吃就餓著,再餓也沒吃的了!”那孩子感受到的其實更多的是您的態度——我明明沒有做錯,但媽媽還要懲罰我,媽媽不愛我……
如果孩子是這么想,自然會哭鬧得更嚴重了。
因為,在家庭教育中,態度和語言同等重要。
那什么樣的態度是正確的呢?
這就是——
如果你現在不想吃,就需要等到下一個吃飯的時間才能吃東西。
而在這期間,你將會非常餓,餓得很難受。
但因為沒有到吃飯的時間,我們不會給你任何食物。
是現在吃,還是下一頓飯再吃,你需要自己選擇。
吃飯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自己做主。然而既然自己決定了,就要承擔相應的結果。
當孩子選擇不吃飯時,請尊重孩子的決定,收掉他的餐具,幫助他履行承諾——不到吃飯的時間,就不給任何食物。無論孩子怎么磨、怎么哀求、怎么哭鬧,都不要給。然后等到了時間,就正常地進行下一頓飯。
如果孩子貪玩,不想吃飯,可以這么做——但下次可以在飯前半個小時到一刻鐘提醒寶貝要吃飯了,讓寶貝提早從游戲狀態中出來。
如果孩子賭氣,不想吃飯,也可以這么做——但家長需要更溫柔一些,也要允許寶貝適當發泄情緒。
如果孩子在吃飯時被其他東西吸引,亂玩亂跑,也可以這么做——但下次需要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進餐環境:附近沒有電視、玩具這些會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物品。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做的10件事
1.用有趣的繪本故事讓孩子樹立“自己吃飯”的意識——比如《歪歪兔行為習慣系列互動圖畫書·我自己吃飯》不僅教孩子自己吃飯,還告訴孩子“飯前洗手”、“不挑食”、“吃飯不亂跑”。書中還有有趣的小翻頁呢!
2.盛飯時“少量多次”,讓寶寶自主控制飯量。
3.家長可以隨時注意孩子吃飯的情況,但不必專門伺候孩子吃飯,一家人正常地在一起吃即可。這樣,家長可以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4.避免在餐桌上教育、批評孩子。請您一定要忍住“你看你不吃吧,不吃就餓了吧”這樣的憤怒和嘲諷,否則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
5.如果孩子在“挨餓”的時候非常難過,那家長就有必要給孩子一些安慰,如抱抱、親親,以及認同感受“媽媽小的時候也有過這種情況,非常難受,你要是想哭,可以哭一會”等等。否則,孩子的安全感可能會遭到破壞。
6.如果有必要加餐,則設置固定的加餐時間,時長和內容。家長可以為寶貝專門設置一個小盤子或小盒子,每到固定的時間就放進去小塊水果、小杯酸奶或一塊谷物類餅干即可(不要提供過甜食物或配方奶)。如果半個小時內孩子不吃,就收走。加餐時間需要控制在飯前兩小時之前。
7.家長可以專門給寶寶準備餐具(讓寶寶自己挑選更好了),增加吃飯的興趣和儀式感。
8.可以讓寶寶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比如洗菜)。對自己參與做出來的菜,寶寶的興趣會更高。
9.如果孩子選擇不吃飯,并且餓得很難受,家長可以用講故事、做游戲的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10.無論怎樣,請不要和寶寶生氣,更不要較勁。
建立良好的進餐習慣,從0歲開始
“追喂”、“填喂”有這么多危害,那家長要從什么時候開始停止喂飯,訓練孩子正常進食呢?
歪歪兔育兒老師說:當寶寶開始抓東西往嘴里塞時,就可以培養了。這個現象一般出現在寶寶6-7個月左右,一般不會超過9個月。而這一時期,寶寶的食物通常還是以奶為主。
換言之——
從一開始就不要喂飯!
從一開始就不要喂飯!
從一開始就不要喂飯!
重要的事完三遍,育兒老師來講講為啥:
我們都能注意到,寶貝有一個階段見啥吃啥,這就是“口欲期”,即用嘴來感受一切——這個東西是軟是硬、是熱是涼、是長的還是圓的……并中得到滿足。
然后,隨著寶寶的成長,他對各類食物的適應能力漸漸增強,咀嚼功能逐步建立,對食物的色香味有了自己的辨別力,就開始有自主進食的渴望。
我們有時能看到國外的小寶寶用手抓著意面吃得滿臉都是,這其實是一種理想的“進食訓練”狀態——她很明白吃飯是一件自己的事,并且想盡一切方法也要把食物吃到嘴巴里。
在這時,我們就可以給她準備小罩衣,在地上鋪報紙,再給寶寶一個小勺子,讓他學著大人的樣子把食物舀到嘴里。
剛開始,寶寶肯定會撒得到處都是。但只要家長肯堅持,寶寶兩歲前就能準確地把勺子里的食物放進嘴里。
重要的是,寶寶從始至終都明白,吃飯是自己的事,別人幫不上忙。如果吃不飽,自己會餓。如果吃撐了,自己會不舒服。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調整飯量。
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繪本、童話故事、兒歌、互動游戲等來強化寶寶“自己吃飯”的意識,如【歪歪兔情智樂園】中的《好吃的食物》、《我自己吃飯,不用媽媽喂》等,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認識食物、保持良好的進食習慣。
當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他第一次體會到生活的味道,也是自主邁向廣闊人生的第一步。自己吃飯是寶寶必須學會的技能之一,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如果從小就被喂著長大,他失去的不僅僅是吃飯的樂趣,還有對人生的把握。
因此,培養獨立自主、積極樂觀的寶寶,請從讓寶寶獨立吃飯開始!
"追著喂飯"對孩子有5大危害!你都知道嗎?是由歪歪兔早教原創文章——歪歪兔情智樂園幼兒早教產品通過綜合訓練+親子繪本+關鍵期早教指南+情智DVD,每月一套幼兒早教主題產品,從關鍵期的6大領域發展為重點,同時配合關鍵期的能力訓練和各個階段的行為習慣能力培養等相結合,培養寶寶好習慣好性格。
輕松家庭早教從歪歪兔開始,成為歪歪兔會員,在這里讀懂孩子!>>>>點擊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