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
冬至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很多地方“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習俗一般是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每年冬至網上最熱話題是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然而云南大理、麗江、楚雄等很多地方冬至是吃糍粑。
糍粑是南方很多地方喜歡的節日食品或日常小吃。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一個大木桶里用柴火大火蒸熟。然后后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木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各地習俗不同形狀和味道有所差異,但是一般都會做沒有餡的糍粑,保持糯米的糯軟的香氣和口感。以前是物質缺乏所以餡料并不復雜。一般是大戶人家才有各種花樣的餡料,而現在的人因為吃膩了城市各種油膩食物,對于這些返樸歸真食物越加喜愛。糍粑還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干燥處陰干。陰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如果將舂爛至膠狀的糍粑趁熱壓成大的圓餅,就要在冷卻后不久,用鋒利的菜刀將大圓餅切成小塊。因為未完全冷卻切時粘刀,冷卻太久過于堅硬,切時就很費力。如在寒冷的冬天,晚上壓圓餅,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了。糍粑吃的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
去年在大理民宿過冬至,我和大理本地白族阿姨一起用碳火烘烤著吃。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很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首先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地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糍粑在火氣下催得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慢慢鼓的很漲。再繼續烤會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軟糯溫熱的糍粑香氣四溢,帶著糯米本身味道,軟糯可口,兩面沾點蜂蜜帶點甜甜軟軟也很好吃。
殺豬飯
了解到殺豬飯這個習俗是因為在印心石屋民宿的媛姐的一道菜“酥肉”。
媛姐是大理人,前幾天家里殺年豬帶來的地道的大理菜肴。新鮮宰殺的豬,取最新鮮的豬肉切薄片,先在豬皮上抹白酒和蘇打,再用水煮熟后撈起來油炸。油炸后豬肉外面的皮很酥,肉嫩肥而不膩。年豬是媛姐家自己養的,一直是喂的玉米。12月是白族人家戶戶宰殺年豬的大好時日,也是腌制火腿、吹肝、豬酐酢的好時候。每戶人家都會殺很多頭,媛姐家上次殺了六頭。殺年豬要把村里人都叫上吃殺豬飯,因為陸續村里都有人殺年豬所以殺豬飯要吃上一個多月。
吃完媛姐酥肉不久后去了大理,在雙廊鎮子上跟朋友學非洲鼓(樂感白癡,純粹打醬油)對面店里朋友問我去不去楚雄吃殺豬飯,我一聽殺豬飯可興奮了,立馬答應了。于是等他們10點多收攤立馬開車奔向吃的!!!我們來到了楚雄的東華鎮一個鄉村里,主人家殺了兩頭年豬邀請全村和親戚朋友過來一起吃。有六桌人,十五個菜。無論豬肉還是各種配料配菜都是土生土長的農家地道產物,能吃到小時候在老家農村很多記憶的味道,也只有這樣原始的食材才能保留食物真正的香氣,突然理解了著名吃貨袁枚所說好的食材這頓飯就成功了四成。“殺豬飯”也是一幅濃縮的云南飲食的民俗風情畫。
此外還有涼拌海帶、折耳根、豆腐青菜湯、燒雞爪、蒸南瓜、粉蒸肉
八大碗
云南人在特殊場合如婚禮要吃“八大碗”。“八大碗”不僅是用八個地道的大土碗盛菜,而且所用的原料絕對綠色生態、地道土產,味道香醇。加工方法絕對原生古樸,絕不花哨。“八大碗”是彩云之南千萬年來飲食的優秀代表;農家“八大碗”是年飯的正宗老祖,常見有紅燒肉、千張肉、燉黃條(酥肉)、回鍋肉、粉蒸肉、酸辣魚、清燉雞、五香拼盤。
很幸運的是去楚雄吃殺豬飯意外遇到主人家親戚結婚,而且并沒有去酒店擺酒,而是在家大院鋪開十幾張桌子宴客,很幸運的看到云南楚雄人最新婚禮的“八大碗”(作為回報當時幫新人拍了一系列迎親和家庭合照)
婚宴午飯
婚宴晚餐
千張肉和廣東的梅菜扣肉很像只是底下是腌菜也超好吃。牛肉干巴牛肉味很重很香、百合寓意好肉也很嫩、筍怎樣我都喜歡、三鮮湯是最快被吃完的一碗因為其他都是肉,我喜歡吃里面青菜和豆腐、糖醋排骨味道和我平時吃的有點不一樣。
豌豆尖
2014年第一次去云南到麗江已是晚上10點多,饑腸轆轆。和火車認識的一群朋友一起去了客棧附近餐館吃飯,10點的麗江餐館都準備關門了,我們是最后一批客人。一行人點了一個大的火鍋,有臘排骨有雞各種都點了點,有個四川老師說青菜一定要點豌豆尖,我當時對這種食物沒有一點概念,不知道這個是什么豆類的葉子。豌豆尖端上桌時候,看著熟悉很像荷蘭豆的葉子,荷蘭豆我們家鄉那邊從小都吃但是苗從來都沒有吃過,很是好奇。隨著翻滾的臘排骨湯放入豌豆尖十幾秒燙熟,夾起來還是翠綠通透的,入口很爽滑帶著豌豆尖特有葉徑的味道很清香,瞬間就愛上這種食物,后來只要再去云南,四川看到豌豆尖必點。
后來慢慢認識越來越多四川人發現每一個四川人都是豌豆顛兒的狂熱分子!因為它是素椒雜醬的靈魂伴侶,是酸辣粉兒的靈魂伴侶、是雞湯、是酥肉、是耙豌豆兒、是羊肉湯.....是一切的靈魂伴侶。 再高級或者再樸素的食物,一旦有了一小撮新鮮的豌豆顛兒,便頓時注入了靈魂。
就這樣一份豌豆尖打開了我對西南食物的認識,讓我對這個地方越來越迷戀。
野生菌
初到云南是8月份,正值雨季。野生菌很多當時對這些菌類完全沒什么概念,只知松茸不知道其他。在客棧老板家吃飯吃過幾次野生菌都是黃拿傘,味道比較樸素并沒有很深印象,再后來和朋友一起去山上采野生菌,很多菌我們都不認識朋友也只是認識幾中,印象最深的掃把菌,長的很像未被農戶收集整理掃把原材料很多分叉 顏色帶著一點粉色,朋友一直念叨牛肝菌最好吃,但是一直沒看到,好不容易看到一朵又發現長老了所以山上走了一圈我還是各種菌都不認識,當然我們采的菌也不敢吃。最后就當去山上散步了。再后來進藏路上不死心點過幾次野生菌來吃都沒有吃到印象深刻的菌類。
去年去楚雄吃當地人殺豬飯,終于吃到本地人地道野生菌美食,意猶未盡
再后來在豆瓣開始被各種云南野生菌刷屏,特別是雞樅這個菌類的名字很多深得各種吃貨的喜愛,在后來了解了越來越多野生菌故事,野生菌致幻越傳越神奇,讓我對這些都是充滿好奇。然后又開始對各種菌種草,想著下次一定要在野生菌最多節氣為了野生菌大餐再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