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去參加朋友楠的婚禮。大半年沒見,她懷孕四個月,穿上婚紗的樣子美麗極了。冬日午后暖暖的陽光從哥大教堂大門里照進來,她挽著媽媽緩緩從光里走來。空氣中是大提琴和鋼琴彈奏的巴赫,我們屏息凝視,看著她緩緩走向新郎。不知是否因為我第一次參加西式婚禮的關系,這樣的儀式感,讓新人遠遠望著,再慢慢接近,像是對一段關系的隱喻,心意相合的不易、珍貴,慢慢相識相知,彼此信任,而至愿意托付終生。
伴娘用溫柔恬靜的聲音念著顧城的《門前》:我多么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地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窗,門很低,但是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我們看著她和他,互念誓詞,交換戒指,為父母敬茶,一切都十分美好。新郎的朋友們組成的男生四重唱,用夜鶯一般婉轉的歌聲,輕輕唱著披頭士的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歌聲在空曠的教堂里回蕩,"生命因為她輕輕招手微笑而改變"、"只要她在我身邊,我就知道無需憂慮”,歌詞里篤定又溫暖的愛意也從回聲中蕩盡我們心里。
婚禮前兩三周她突然電話我,說準備辦婚禮了,忙得焦頭爛額,問我知不知道哪兒能訂婚禮蛋糕、花,還問搬家的事情,以后孩子要是出生了,得換一個大一點的房子。聽她說著這些生活瑣事,總覺得有些不搭,因為一切都發生的太快了,而印象中的她總是對一切漫不經心、不以為意,出世、對生活的細枝末節并不在意的樣子。與她相識,是因為朋友介紹,她紐大畢業,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紀錄片導演。后來她成了我的同事,她是很少見的,沒有欲望的人,思考的問題別人看來也覺得玄乎,也正是這個性讓她的紀錄片總是有著特別的思考角度和韻味。跟她聊天,很有意思。因為公司不放婚假,她辭職了,那個時候我才聽說了新郎的名字。婚禮當天才見到真人。聽他們倆在說誓詞時,拼湊出了兩人相識的故事。他們所經歷的一見鐘情,沙漠求婚,他一步一步用堅定和寬容打消了她的顧慮、猶豫、不安,她也由此踏上了一條嶄新的旅程,她將成為一個幸福的妻子,很快會是一個幸福的媽媽。像是他們兩人合唱的那首米店一樣,“撐起葡萄枝嫩葉般的家”。
在晚上的reception里,新郎一對朋友也正在籌劃婚禮,兩人戀愛8年,認真詢問教堂租賃的價格,不時討論彼此的想法,斗斗嘴,看得我們也是十分歡樂。一起參加婚禮的學姐感慨,不同人的婚禮,真是會有不同的樣子。我當天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謝謝你們,讓我們看見愛情的樣子。” 兩個相愛的新人,用他們喜愛的詩歌、音樂去訴說他們的相遇相知,用誓言為彼此堅定了攜手同行的決心,我們聽他們講述愛情萌發期的緊張、激動、隱秘的甜蜜,還有逐漸成長之際的自我懷疑、否定、若即若離,到最后牽手時的狂喜激動和隨之而來的溫柔平靜。
我想起我在家鄉經歷的那些婚禮。離家多年,只記得小時候喜歡追著穿紅裙的新娘子,上躥下跳,討糖吃,還有就是在三舅主廚的那些喜宴,坐在高高的方桌上,放開肚子大吃,最喜歡一盤接一盤的海鮮。閩南婚俗程序繁復,近些年又是越來越鋪張。相親、下聘禮、金首飾,豪車隊,酒店宴席、多到嚇掉下巴的彩禮,常常是大家所討論、關注的。因為媽媽是婦產科醫生的關系,家里常有少女少婦、阿姨大媽來拜訪,絮絮叨叨,說說病癥,扯扯家常。斷續的故事進了耳朵里,對于婚姻生出許多恐懼。喝酒賭博欠債的丈夫、一天天長大越發乖巧伶俐的孩子,或是進了青春期卻無法管束的孩子,會子、家里財政,大家族中公婆嫡娌之間的摩擦矛盾......當年結婚時見到的水靈的姑娘好像就揮散在空氣里了。
心里一直覺得愛情和婚姻這兩個“課程”太難,慶幸自己還未到遭逼婚的年紀。媽媽年輕時也是水靈的姑娘。年輕時的爸爸聰明秀氣,當時他們在同一個醫院也就這樣認識了,結婚了。結婚了的爸爸跟那些愛賭博、下班不愛回家看孩子,喜歡應酬喝酒的叔叔們一樣。童年記憶里總是充滿了爭吵、眼淚,媽媽教訓時用的毛線針和掃帚,還有好幾次自己邊哭邊掃他們吵架時摔在地上的碎碗。兩人在一起,真是冤家互相折磨。幸好爸爸在變老的同時,長大了。十多年股民的爸爸碰到了牛市,把賭博、投資被騙的錢回了本,媽媽精明地借錢買了房產,捱過了股市的大跌,家里財政逐漸穩定,媽媽為了跟爸爸在一起,工作沒有調到廈門,但轉了一大圈,最后我們還是把家安在了廈門,他們以后可以退休在那里養老。有時候看看他們兩個人湊在電腦前研究股票,搭把手清理家里的大魚缸,老爸下班惦記著給媽媽的寶貝熱帶魚喂食,媽媽每次逛商場都先逛打折區,看看有沒有合適爸爸穿的男裝,兩個人報了戶外小組一起去爬山遠足,為了考職稱一起圍著桌子讀書,互相提問幫助復習.....
我想這也是愛情的樣子。
這人是要耗費掉多少運氣,才能抓住一個志趣相投、與之偕老的人呢?又需要有多少勇氣,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仍愿意抓緊當初牽的那雙手,讓他也繼續前行呢?
愛情真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