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馬云說:“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賈樟柯說:“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
▍八九十年代的“暢銷書”,問世不久即轟動全國,反響熱烈,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作者路遙被喻為“土著作家”,曾經獲得“茅盾文學獎”。
精選書摘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對待社會,我們常說要向前看,對一個人來說,也要向前看。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
愛情?來得這么突然?他連一點精神準備都沒有。他還沒有談過戀愛,更沒有想到過要愛巧珍。他感到恐慌,又感到新奇;他帶著這復雜的心情又很不自然地去看立在他面前的巧珍。她仍然害羞地低著頭,像一只可愛的小羊羔依戀在他身邊。她身上散發出來的溫馨的氣息在強烈地感染著他;那白楊樹一般苗條的身體和暗影中顯得更加美麗的臉龐深深地打動了他的心。
是生活開了他一個玩笑,還是他開了生活一個玩笑?他不得而知。正像巧珍認為她和高加林的關系是做了一場夢一樣,他感覺他和黃亞萍的關系也是做了一場夢。一切都是毫無疑問的:他現在又成了農民,他和黃亞萍中間,也就自然又橫上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和亞萍結婚,跟她到南京去……這一切馬上變成了一個笑話!即使亞萍現在對他的愛情仍然是堅決的,但他自己已經堅定地認為這事再不可能了;他們仍然應該回到各自原來的位置上。他盡管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在具體問題上又很現實。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于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嚴峻的現實生活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減少了一些狂熱,而增強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他進一步想:假如他跟黃亞萍去了南京,他這一輩子就會真的幸福嗎?他能不能就和他幻想的那樣在生活中平步青云?亞萍會不會永遠愛地?南京比他出色的人誰知有多少,以后根本無法保證她不再去愛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到一邊,就像甩張克南一樣。可是,如果他和巧珍結了婚,她就敢保證巧珍永遠會愛他。他們一輩子在農村生活苦一點,但會活得很幸福的……現在,他把生活中最寶貴的東西輕易地丟棄了!他做了昧良心的事!爸爸和德順爺的話應驗了,他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他攪亂了許多人的生活,也把自己的生活攪了個一塌糊涂……
親愛的父老鄉親們!他們在一個人走運的時候,也許對你躲得很遠;但當你跌了跤的時候,眾人卻都伸出自己粗壯的手來幫扶你。他們那偉大的同情心,永遠都會給予不幸的人!
內容簡介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作者簡介
路遙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12月3日生于陜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因家貧7歲即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其間做過許多臨時性工作,并在農村一小學教書一年。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后,任《陜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8年完成百萬字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獲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讓天下沒有被埋沒的好書,歡迎關注微信號ID:dushenme_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