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視頻分享:《便簽君說》第十集:孔子的通才、奇才訓練法
1、孔子的“修心”,給孔子帶來了什么?
中華傳統文化儒、釋、道都包含了“修心”的內涵,這三家對“修心”的名稱、具體細節有些差異,但是,基礎原理都一樣,都建立在「重疊結構人體」、「兩套心智系統」上。
所謂“修心”就是從「第一套心智系統」轉換到「第二套心智系統」。
“修心”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用現代更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心智系統轉換」。
把這點明確了,我們來看“修心”給孔子帶來了什么。
《論語》中有一句孔子回答子貢的話:「一以貫之」。這句話要與孔子另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從心所欲不逾矩」結合起來,一起看。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兩話的真實意思是,孔子經過“修心”以后,他的認知模式發生了改變。
我們普通人的認知模式的「認知界面」是現實世界,人在現實世界中遇到什么事,就用現實世界的共同經驗(知識)去認識這件事。
而“修心”后,孔子的認知模式的「認知界面」發生了改變,「認知界面」不再是現實世界,而是孔子自己的「意識空間」,孔子通過對外在事物在意識空間中的「意識影像」的洞察(貫之),直接發現外在事物的內在規律(一)。
也就是說,很多事情,孔子可能第一次接觸,也能馬上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大家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儒、釋、道中都有「不思而知」,「不慮而知」的說法。
王陽明說的「心外無物、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都是基于“修心”后,認知模式的「認知界面」發生改變后的體驗。普通人用常規的認知模式體驗不到這種情況。(所以,我一直說,儒釋道不是哲學,不能用概念、經驗去理解)
孔子的弟子基本上都是通才,遇上什么事都能干得很精通。最不可思議的是子有,一個學禮樂的儒生領兵打仗,照樣打勝仗。
為什么孔子一個教禮樂的老師,卻能教出一批治國通才呢?這就是“修心”的結果,心智系統轉換以后,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是不可思議的。
這是中國人會意識到“修心”的歷史淵源、利益淵源。
2、第二個問題來了,孔子是怎么會意識到“修心”的呢?
要認識這個問題,大家先要破除一下已有認識,我們受西方歷史觀的影響,認為人類是從落后、愚昧走向文明的,西方世界是這樣的,所以,TA們能接受進化論。但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歷史可不是這樣的。
中華文明的源頭一開始,就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的基礎上,甲骨文中隨處可見用重疊結構世界原理造的字。比如我們熟悉的“天”字、“二”字都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黃帝、堯、舜都不是普通人,都是經過心智系統轉換以后的人,這樣的人被后世稱為圣人。
這些圣人在中華文明源頭的一開始,就給中華先民制定了完整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幫助民眾訓練心智系統轉換用的,其作用類似佛教的具足戒,在行為規范中“修心”。
所以,并不是孔子自己意識到要“修心”,而是受到了當時歷史傳承的影響??鬃拥淖饔迷谟?,在當時禮樂衰敗的情況下,重新把禮樂背后的“修心”作用重新發掘了出來,傳承給了弟子們。
所以,中國人會意識到“修心”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源自中華源頭文明的感召。第二,有這樣意識的人,在輪回中,也許就是中華先民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