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筆記多為摘錄引用整理,自己尚未細細品讀,自幼學顏體,后至魏碑,但較少用心練字體會,功力尚淺,只知皮毛。望能勤加練習,細細領悟,方可進境。
2)虞世南
虞世南(伯施, 558—638) , 越州余姚(今浙江紹興) 人。 祖父虞檢、 父親虞荔, 仕陳朝, “俱有重名”。 虞世南自幼過繼叔父虞寄為子, 故字伯施。 少與兄世基投師陳朝大學者顧野王門下, 受業十余年, 博學善文詞, 皆有文名, 時人方為西晉“二陸”。 隋煬帝愛重虞世南才華, 授秘書郎, 忌其正直, 未重用。 虞世南后為李世民所用, 由秦王府而東宮, 專掌文翰。 太宗即位后, 虞世南先后任秘書少監、 秘書監, 一直兼弘文館學士。 虞世南與歐陽詢一樣, 也編過一部類書, 名為《北堂書抄》 。 《舊唐書·虞世南傳》 記載: “太宗嘗命寫《列女傳》 以裝屏風, 于時無本, 世南暗疏之, 不失一字。 ”虞世南志性抗烈, 與魏一樣敢于諫言。 唐太宗稱他有五絕: “一曰德行, 二曰忠直, 三曰博學, 四曰文辭, 五曰書翰。 ”
虞世南早年師從同郡的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學書。 智永落發為僧, 人號“永禪師”, “善王羲之書”, 虞世南“妙得其體, 由是聲名籍甚”(《舊唐書·虞世南傳》 ) , 是王羲之書法的正宗傳人。 唐太宗喜好王羲之書法, 把虞世南留在身邊, 不但與他商略古今, 而且常常談論王書。
虞世南的楷書, 筆畫珠圓玉潤, 結體氣秀色潤, 恬靜優雅。 僅憑形貌, 很難看破虞字遒健的筆力。 只有動筆臨寫, 才會感受到虞字內含的筆力。 看字畫形態, 虞字氣象平和, 不像歐字那樣鋒芒畢露, 而清代書論家劉熙載說: “歐之為鷹隼易知, 虞之為鷹隼難知也。 ”(《藝概·書概》 )
3)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 生于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 , 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 人。 父褚亮是虞世南的朋友, 兩人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招納的著名學士, 這批人當時共有18人, 號稱“十八學士”。 褚遂良在太宗、 高宗兩朝先后擔任過中書令、 宰相等職務。 太宗臨終時, 委托他與長孫無忌輔佐高宗。 褚遂良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 觸怒龍顏, 貶職外放, 公元658年死于貶謫之地愛州(今越南清化) 。
褚遂良的楷書, 曾經受到歐陽詢、 虞世南的影響。
46歲寫的《伊闕佛龕銘》 (641年) , 筆體方整剛健, 骨格外耀, 著力地撐開結構, 有歐字的筆意。 次年所寫《孟法師碑》 , 兼有歐字的方嚴和虞字的遒麗, 卻更傾向虞字。 他自成一家之法的標志性作品, 是53歲寫的《房玄齡碑》 (648年) 。 他的楷書代表作則是58歲所書《雁塔圣教序記》 , 一篇是唐太宗撰寫的《序》 , 一篇是唐高宗撰寫的《記》 ,分別寫在兩塊石碑上(今在西安大雁塔南門) 。
褚遂良晚年寫楷書, 筆勢流暢, 即使鉤筆、 折筆也沒有絲毫的遲疑, 流轉靈動, 有行書筆意。 他善用筆鋒, 筆畫細勁, “一鉤一捺有千鈞之力”。 字態風姿綽約, 嫵媚婀娜, 后人喻為“美人嬋娟”。
4)顏真卿
顏真卿(清臣, 709—785) 出生在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 , 祖籍瑯邪臨沂(曹魏時自魯遷臨沂) 。瑯邪顏氏是經學世家, 也是精通字學的書法世家。 顏真卿九世祖顏騰之(宏道) 是草書名家。 六世祖顏協(子和) 善草隸, 當時荊楚一帶的碑碣大多出自他的手筆。 五世祖顏之推通字學, 能書法, 著有《顏氏家訓》 , 訓誡子弟以詩書禮義立身傳家。 曾叔祖顏師古是訓詁學家, 精通古文奇字。 顏真卿祖父顏昭甫、 父親顏惟貞、 伯父顏元孫都是文字學家兼書法家。 顏真卿的外祖父是唐朝知名書法家殷仲容, 顏元孫和顏惟貞幼年都曾寄養殷家, 顏真卿幼年喪父, 也曾寄居殷家。
顏真卿青年時代步入仕途, 后半生正當動蕩不安的中唐時期, “安史之亂”爆發后, 他奮力維護國家統一, 組織軍隊, 抗擊叛軍。 顏真卿晚年撰寫的《顏家廟碑》 這樣概括自己一生: “真卿早孤, 蒙伯父臮、(兄) 允南親自教誨。 舉進士, 歷校書、 制舉、 醴泉尉; 陟清白、 長安尉, 三院御史, 四為大夫, 六為尚書, 再為采訪節度, 充禮儀使光祿大夫, 魯郡公。 ”他77歲奉命出使, 勸諭地方軍閥李希烈歸順朝廷, 被害。 顏真卿一生飽經憂患, 忠直剛烈, 能文能武, 后世稱贊他是忠君的人臣楷模。
唐朝書法家中, 顏真卿傳世的作品最多。 宋朝留元剛刻過一部《忠義堂帖》 (又稱《顏魯公帖》 ) 收刻墨跡四十余種。 顏真卿一生寫過很多楷書碑志, 如《多寶塔碑》 (752年) 、 《夫子廟堂記殘碑》 (752年) 、 《鮮于離堆記》 (752年) 、 《東方朔畫贊碑》 (754年) 、 《謁金天王神祠題記》 (758年) 、 《臧懷恪碑》 (763年) 、 《郭家廟碑》 (764年) 、 《大唐中興頌》 (771年) 、 《麻姑仙壇記》 (771年) 、《元結碑》 (772年) 、 《宋璟碑》 (772年) 、 《八關齋記》 (772年) 、 《李元靖碑》 (775年) 、 《顏家廟碑》 (780年) 等。
顏真卿早年的楷書:33歲寫的《王琳墓志》 ,42歲寫的《郭虛己墓志》 周正勻稱, 很像平正的“干祿字”。 44歲寫的《多寶塔碑》 , 近乎程式化的寫經體。50歲以后, 顏真卿的楷書面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謁金天王神祠題記》 可以見出端倪。 55歲寫的《臧懷恪碑》 , 顏體的特點初具規模: 每字撐滿方格, 結字平穩, 改變了過去上緊下松的欹側狀, 筆畫圓勁, 筆力沉著。 70歲以后寫的《麻姑仙壇記》 、 《顏家廟碑》 , 結字平正樸厚, 筆力愈加遒勁。
“二王”以來, 書家所寫楷書, 結構都是欹側姿態。 顏真卿則采用篆隸古法寫楷書, 正面結字, 實外虛內, 堂堂正正。 為了加強筆畫的力度, 用筆裹鋒澀行, 筆畫厚實圓渾, 氣力彌滿。 這樣寫楷書, 端嚴穩重, 骨格開張, 氣勢雄渾。 這樣的風格, 就和歐、 虞、 褚的楷書風格大不一樣了。 蘇軾佩服顏真卿革新楷法的成就, 有詩道: “顏公變法出新意, 細筋入骨如秋鷹。 ”(《孫莘老求妙墨亭詩》 )
顏真卿寫的楷書碑, 字形比其他唐楷碑刻大一些。 他寫的《大唐中興頌》 (現存湖南祁陽峿溪) , 字形更大, 近乎榜書。 他采用篆隸筆法、 字法寫楷書, 也是展大楷書字形的手法, 易于取得醒目的視覺效果。 所以, 后世寫榜書多取顏楷之法。
5 柳公權
柳公權(誠懸, 778—865) 是唐朝晚期的著名書法家。 他原在州郡做管理日常事務的僚佐, 40余歲赴京上奏章, 唐穆宗(821—824在位) 喜歡他的楷書, 調他入朝任“侍書學士”。 幾年后, 其兄柳公綽覺得他做文案類似伎匠, 不光彩, 致信宰相李宗閔, 經過疏通, 改任弘文館學士。 唐文宗(827—840在位) 時,又召他侍書, 繼而充任翰林書詔學士, 負責書寫皇帝的詔書, 用其書法專長, 晚年得授太子少師的榮譽銜。
柳公權初學王羲之書法, 后來吸收唐朝前輩名家的楷法而自成面貌。 由他51歲寫的《李晟碑》 來看,中年楷書傾向歐字的緊結。 代表柳體典型風格的《玄秘塔碑》 , 仍有歐字的特點, 筆筆現棱角, 字字見鋒芒, 筆畫方峻瘦硬。 明朝項穆形容柳體像“怒目金剛”, “嚴厲而不溫和”, 缺少含蓄的韻味。 但是《神策軍碑》 筆力遒勁, 筆畫圓渾, 離顏法近, 離歐法遠。 柳體的風格, 總體看, 既不像歐體那樣整肅緊結, 又不如顏字那樣寬綽雍容, 而以清瘦勁媚為特點。
宋朝就有“顏柳”之稱。 明人評論柳字是以顏字為參照: “顏書貴端, 骨露筋藏。 柳書貴遒, 筋骨盡露。 ”(王世貞《藝苑巵言》 ) 柳體難免“以密傷韻”, 但柳體楷法嚴謹, 因此晚近的一些書家認為柳體是唐代楷法的集大成者, 主張初學者采用柳體作為學習楷法的范本。
6 趙孟頫
趙孟頫(子昂,1254-1322年) 是宋太祖十一世孫, 出生在山青水秀的吳興(今浙江湖州) , 年青時為真州司戶參軍。 26歲那年宋朝亡國, 閑居鄉里, 發憤讀書, 埋頭習藝, 因而博學多才, 詩文、 音樂、 書畫、 篆刻、 鑒定古物, 樣樣精通。 元朝初年, 元世祖派官員到江南搜訪文人, 物色名士, 他被選為第一。34歲應召赴元大都(今北京) , 元世祖見他英姿煥發, 稱為“神仙中人”, 授以官位。 趙孟頫是“南人”, 元朝最受歧視的一個階層, 元朝皇帝看中他自有裝點門面、 籠絡人心的意思。 趙孟頫官拜翰林學士承旨, 推恩三代, 但始終是一個花瓶式人物。
趙孟頫是宋朝的宗室, 甘愿在元朝做官, 這是失節, 故為后世士大夫所不齒。 知書達理的趙孟頫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 他寫過一首題為《罪出》 的詩, 曲折表達了自己的處境和懊悔的心態: “在山為遠志, 出山為小草”, “昔為水上鷗, 今如籠中鳥”。 這樣表露心跡, 也改變不了失節的形象。 后世一些士大夫瞧不起他的人格, 以此比附他的書法, 說趙字筆力軟弱, 體態媚俗, 不能學, 否則終身難脫俗氣。
在元朝, 趙孟頫書名充塞四海, 眾口推崇。 他擅長各體, 楷書尤為著名, 是“顏柳”之后的楷書名家。他常以小楷抄寫長篇文章, 如佛經、 《孝經》 、 《道德經》 以及《千字文》 , 據說他寫字的速度很快, 一天能寫兩萬多字, 這個本領令許多書家望塵莫及。
趙孟頫的小楷, 運筆流利靈動, 筆畫遒勁, 結字精密, 秀俊多姿, 最得晉人法。 大楷有《三門記》 、 《膽巴碑》 、 《仇鍔碑》 等, 都是傳世的名作。 他寫大楷, 筆畫圓厚豐滿, 字形穩重寬博, 顯然借鑒了唐朝李邕的結字之法。 晚年寫的《仇鍔碑》, 老成持重, 風骨健秀。
元明兩朝的書家都承認趙孟頫的書法妙契晉人, 視為“右軍正脈”。 雖然趙孟頫追摹晉唐書法的功夫極深, 與古人相比, “撇欲利而反弱, 捺欲折而愈戾”, “正似圜阓俗子, 衣冠而列儒雅縉紳中, 語言面目立見乖忤, 蓋矩矱有余, 而骨氣未備”(莫是龍《莫廷韓集·評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