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彧白 三余書社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請勿轉載!
書法史自唐以后,逐漸確立了以唐楷為核心的筆法基礎,從而重唐人而弱魏晉,此風在當代書壇逐漸有所改觀,而《李璧墓志銘》正是當代書風回歸魏晉的一個重要范例!
《李璧墓志銘》據(jù)考證乃是北魏正光元年所刻,也就是公元520年。此碑出土的時間和地點均有爭議,我們這里不做考證,如今《李璧墓志銘》藏于山東省博物館。
《李璧墓志銘》節(jié)錄
楊震方《碑帖敘錄》評《李璧墓志銘》:
書法峭勁,極似《張猛龍碑》,而兼有《司馬景和》之縱逸,可為習北魏楷書者范本!
《李璧墓志銘》從影響力上來講,遠遜于魏碑名品《張猛龍碑》,但論藝術表達與內涵,比起《張猛龍碑》實在不遑多讓!
今天我們就簡單聊聊魏碑楷書《李璧墓志銘》的藝術風格。
疏密的巧妙安排
在一些高明的碑帖當中,我們幾乎看不到點畫對稱排疊的字例,書法的藝術性就是利用矛盾沖突塑造個性,然后在這種沖突當中通過結體的變化來解決這個矛盾,從而達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手法!
我們來看《李璧墓志銘》當中的疏密關系:
內緊外疏
《李璧墓志銘》中的“春”與“養(yǎng)”字
這種內緊外疏的結體技巧,極具張力,將整個字的主要筆畫往字的重心聚攏(如上圖當中的紅色圓圈所示),然后利用兩個向外分散的主筆將字勢張開,從而承上而啟下,達到一種和諧之美。
顏體與柳體中的“春”字
反之我們看顏體跟柳體當中同樣的字的寫法,這種結構上的沖突就沒有這么明顯!顏柳當中是一種較為平穩(wěn)的排疊,中宮并無收緊,四周也并無過分的延展,是一種相對“規(guī)整”的寫法。
王羲之與歐陽詢的“養(yǎng)”字
上圖是王羲之與歐陽詢的“養(yǎng)”字寫法,王羲之的“養(yǎng)”字取勝之處在于其空間的和諧留白,筆畫繁復卻絲毫不雜亂,正合古人“疏可走馬”的至高境界,右邊歐陽詢的“養(yǎng)”字取勝之處在于險絕的姿態(tài)處理,圖中豎線為中線,整個字全靠一個捺筆來平衡矛盾,不愧是造險高手。
《李璧墓志銘》以疏密安排的巧思而取勝,其余諸家亦各有取勝之道,但個中意趣,卻是大有不同。
外緊內疏
我們再來看外緊內疏的字:
《李璧墓志銘》當中的“彩”與“清”字
外緊內疏的字與外疏內緊的在表達意趣上大差離格,一個是中宮收緊向外開張的延展之勢,一個是從外到內放射的攢簇之態(tài)。
我們看這個“彩”與這個“清”字中間留白空間很大,左右兩個部分有向內放射的勢態(tài),從而使整個字形成一種張力。
褚遂良與柳公權的“彩”字
再來看唐楷中的寫法,呈現(xiàn)的也是一種近乎規(guī)整的表達,左右兩個部分靠筆勢上的搭接構成連接勢態(tài),左邊部分多為回鋒收勢,而《李璧墓志銘》卻是尖峰鋪毫,由右側構成相應成勢的姿態(tài),另外右邊三個點的處理,《李璧墓志銘》在最后一筆上做了一種變化,其在意趣上顯得更為靈巧和活潑。
歐體與柳體中的“清”字
先有魏碑而后有唐楷,唐楷一般取法于王羲之時代的南朝書風與北碑風格,所以在傳承上唐楷亦多有魏碑的影子,歐楷中的“清”字以回環(huán)之勢構成搭接,而柳體與《李璧墓志銘》的連接方式多有類似。
在《李璧墓志銘》當中像這種內緊外疏與內疏外緊的字太多太多了,這里只舉兩例,不再贅述。
大小參差
今人寫書法必欲寫的大小平直,狀如算子而為好,然則古人卻多有不同,每個字寫的大小統(tǒng)一,其藝術性必定會大打折扣。大小參差,高低錯落才能構成某種和諧的勢態(tài),在矛盾中尋求平衡,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層次的美感。
《李璧墓志銘》節(jié)選
我們看上圖,幾乎字字大小不同,雖然在界格中寫就,但是其高低仍舊是有錯落變化的,這種大小參差與錯落的美感,正是此碑的一種風格體現(xiàn)。
與此相類似的我們看《曹全碑》當中的風格體現(xiàn):
《曹全碑》
在這種大小錯落的關系當中,《李璧墓志銘》與《曹全碑》意趣相類。當然,這種大小的變化不是隨意排布的,而是因勢附形的。
《九成宮》與《勤禮碑》
再來看唐楷中歐體跟顏體的章法關系,歐楷疏朗而清雅,顏楷寬厚而宏博,在章法表達上,各有意趣。
而《李璧墓志銘》既不過分緊密如《勤禮碑》,又不過分疏朗如《九成宮》,而是因勢留白,隨勢附形,意趣又能自然而和諧,這就在章法處理上達到了一種很高明的境界,這也是為什么此碑堪稱魏碑名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欹正相生
很多人并不十分明白欹正相生的道理,其實就是一種在斜中取正的方法,這種技巧在《李璧墓志銘》當中十分常見。
著名的書法理論家袁昂在他的《古今書評》中說: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魏晉時期,王謝家族寫字都是不“端正”的,這種風氣源自一種書寫的快感,通過字的不同部分的搖擺組合,達到一種斜中取正的目的。這種魏晉風格也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許多書法家!
《李璧墓志銘》中的“操”與“腹”
我們看這個“操”與“腹”字,一眼看上去是歪的,如果沒有右邊的部分,這個偏旁一定會倒,作者沒有寫正便是以斜取正的處理,將此部分斜斜地靠在右邊,形成一種類似“梯子”般的搭接,從而在整體上達到一種平穩(wěn)。
《李璧墓志銘》中的“龍”與“東”
再來看這個“龍”與“東”字,“龍”字以斜取正的方法是左右向背關系,左邊的部分往右倒,右邊的部分往左倒,兩部分靠字勢搭接在一起。“東”字的主筆并不是垂直于下面的,書者故意制造出一個斜度,通過調整右邊捺筆的筆勢(長短與高度)使整個字在動態(tài)上達到一種平衡。
《李璧墓志銘》面世不過寥寥百年光陰,如今漸漸為世人所重,其藝術魅力足以穿越時空與其余諸碑一較長短,此碑更是可以作為碑學入門的開手之作,以此深入魏晉,方有登堂入室之機耳!
作者:安偉波,號彧白,學者,書法理論家,三余書社簽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