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都去哪兒了?!
每天同樣的24小時,每年同樣的365天;同樣的老師上課,同樣的公司和崗位上班;我們都是人,我們的生活卻是千姿百態,這到底是源于什么呢?
時間密度!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密度是不一樣的。以李笑來老師為例:周末雙休日,一年下來,“法定節假日”大約 115 個。從 1995 年,到 2015 年年底,算 20 年罷。約2,300 個工作日,假設多出來的每個工作日里,每天工作時間只有 6 個小時 ,那么比大多數人多工作了 13,800 小時。即這 20 年里,時間密度是大多數人 20 年的 1.459 倍!計算公式:2300÷ 365 = 6.3 (年) 20 ÷ (20 - 6.3) = 1.459 (倍)? ? ? 笑來老師至少在1995-2015這20年的時間密度是別人的1.459倍,相當于比別人多了6.3年的時間。
總問為何成果不如人意,總問為何別人能干那么多事,總問時間都去哪兒了?? 我們也試著問問自己: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回想自己這一年的時間:周末大都在學習和上課中度過,當然也有聚會,和家人一起游山玩水,還有抱怨“這個月的周末都沒有休息過,累…” 回想自己的生活中,想到了父親是那個不論風雨都會外出工作的人。我未曾想過“拉毛竹”是否就是就是他的信仰/夢想,但他一直在做,而且很認真的做。記憶里的父親每天早上5點不到就離家,晚上11點都不一定回家,而且每日記賬,一日不落。
李笑來老師20年的極致踐行,有了現在的成就;父親10余年的全力以赴,有了現在的生活……他們那么努力那么久,憑什么不多收獲一些呢?其實大家也有貪玩的時候,也一樣想要松懈的,只不過,24 小時里,你怎么可能除了睡覺全在松懈?我覺得這也挺難的。
總結:時間都去哪兒了?源于時間密度的差異。歸根于:你是否有在極致踐行某件事?
附案例人物:李笑來|寫作,父親|拉毛竹,佟海寶|攝影,周陳松|教育,肖申克的救贖|逃獄……
二、每天都特別認真的活著!
你覺得自己都認真對待過去的每一天?是否有浪費時間/生命/其他?是否都有照顧好自己?……
做一天或一小時或一分鐘,好像大家都可以。那么,持續行動呢?
這是我在2016年收獲的新名詞“進階”(10的幾次冪即為進入第幾階級),我的印象里除了早起好像沒有什么是我堅持了1000天以上的,而給我上課的這位老師卻說到了10的N次冪,那是多少年呀,可謂趕上跨年代越世紀了。
成長會Scalers的文章非常燒腦,剛開始的時候特別容易想放棄,又因為想學習他的進階才慢慢的熬下來了,還加入了2017成長會,更多的感受到他每一天都活的特別認真,就像他的文章一樣,每一篇都寫的特別認真,每天早上在那個時間段更新。
佛爺每天早上都親自做好早餐,還在朋友圈發布今日早餐,堅持了800+了吧;田小婕每日一書,在朋友圈發布今日收獲,已經500+了吧;蔣云峰每日練字,在朋友圈和社群發布,已經400+了吧;北京某小學教師每日在朋友圈發布英語學習狀況,已經1000+了;DISC雙證班在微信群的翻轉課堂也已經1000+了……身邊的小伙伴每一天都特別認真的活著,在一點點的影響我,每一天都特別認真的去生活。
總結:每一天都特別認真的活著,你不僅僅能感受到變化,還能看到努力過后的愉悅感。
做一個極致踐行的人,每天都特別認真的活著!很難,難在你愿意為了它去改變需要改變的,接受需要接受的全部。
感恩!文中有一小部分節選自《七年就是一輩子》
鮑慧紅,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