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NO.9
今日觸發點——過程與結果
今天,永澄老師帶領我們一步一步讀《思考,快與慢》第一章,前言部分的內容,一幅圖、一個算式,我們足足講了一個半小時。
一個半小時,讓我觸動最深最深的是關于“過程”與“結果”的思考,生活中,我們太善于直接講出“結果”,忽視了“過程”……
而與永澄老師作為戰友經歷的這個探索的過程,讓我對“過程”有了一個清晰的感受,收獲的不再單單是“結果”,而是從“未知茫然”到“已知結果”這個可視化的探索過程……
今天的觸發點,讓我想到了育兒,想到了自己的育兒經歷!
那些習以為常的“結果”
在我剛剛做媽媽時,
我會和兒子說這樣的話:
當兒子想要觸碰開關時,我會說:別動!千萬別動!太危險啦!
當兒子吃飯時,一桌子菜,我會選擇我喜歡的說:嘗嘗這個……
當我和兒子去某個目的地時,我會對兒子說:快點走!
當兒子在做某種選擇時,我會迫不及待的說:a好,b不好……
當看到媽媽熟悉,但是,兒子陌生的人時,我會脫口而說:兒子,和**打招呼呀!
到了睡覺的時間,我會對兒子說:到點了,快睡覺!
其實,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時候,大人會選擇一種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即“告知結果”的方式,這個方式簡單直接粗暴,可能還會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但是,對于孩子而言,它們可能是一個個坑,掉下去,就成為了一生的“坑”!看似保護孩子的“結果”,實際上,孩子失去了很多很多……
告知結果,孩子失去了什么?
直接告知結果,孩子會失去什么呢?
當兒子聽到“別動!千萬別動!太危險啦!”時,孩子失去了了解“電”為什么不能動的機會,失去了對“電”產生興趣的機會!從此,可能對“電”只有懼怕,失去了科學探究的萌芽!
當兒子聽到“嘗嘗這個……”時,他失去了主動嘗試體驗各種味道的機會!失去了感受食物色香味的機會……
當兒子聽到“快點走”時,他失去了積極配合的主動性,因為他可能有機會嘗試更有趣的走路方式哦!
當兒子基于我的判斷,選擇了“a”,而不是“b”時,他失去了自我判斷,求證,做出選擇,甚至試錯的機會!
當兒子聽說“和**打招呼”時,他失去了正確理解“陌生人”的機會;失去了學會如何在他不熟悉的陌生人面前保護自我的機會!
當兒子聽說“到點了,快睡覺!”時,他失去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因為他可能想在睡覺前聽個故事)!
結果與過程那個更重要?
后來,我調整了與兒子對話的方式,我開始使用有限選擇與啟發式提問與兒子進行交流,今天,我終于懂得,這樣的交流方式,給到孩子的不再是結果,而是思考的過程……
如今,
當兒子想要觸碰危險物品時,我會說:關于**,你有哪些了解呢?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式查到關于**的資料呢?
當兒子吃飯時,一桌子菜,我會說:在吃飯這件事上,媽媽相信你有你的選擇!你的選擇是什么呢?
當我和兒子去某個目的地時,我會對兒子說:你是想用開火車的方式,還是小兔子蹦蹦跳的方式去哪兒呢?
當兒子在做某種選擇時,我會說:選擇a,會怎么樣?選擇b,可能會怎么樣呢?
當看到媽媽熟悉,兒子陌生的人時,我會對兒子說:你可以和**叔叔(阿姨)說些什么呢?
到了睡覺的時間,我會對兒子說:你是想先聽媽媽講個故事,再睡覺;還是想一邊聽廣播講故事、一邊睡覺呢?
……
每一個問題,每一件事情,媽媽都不再給兒子答案啦!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呢?
積極主動思考的過程、自主探索的過程、不再依賴成人思維的過程……
我想:正如永澄老師提到的,對于知識,你是在“研發”,還是想要直接獲得“產品”,前者啟動了大腦的思維,后者助長了大腦的懶惰;前者放大了過程,后者關注了結果;前者大腦越來越善于尋找答案,后者越來越依賴結果……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今天,最大的收獲就是感知那段從無到有,從書本中的文字到成為大腦中的認知的過程,盡管這個過程還只是永澄老師的,只是大多數同學的,但是,我被深深地觸動了,這個過程的可視化,讓我能夠對結果產生的過程,有了意識、有了察覺,有了改變的方向。
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學習應用于生活,生活驗證學習,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有些感覺,真的太奇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