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將沒有七大姑八大姨了?

很多80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通常說起自己的表哥/堂姐時,通常都以“哥哥”或“姐姐”相稱,常常給人造成誤會,以為是他們父母親生的兄弟姐妹。

這樣的稱呼沒什么問題,倒也是反映了中國傳統的親戚稱謂變化。尤其是一到春節前后,竟有不少文章介紹回家過年如何認識親戚的。

七大姑八大姨以后統稱阿姨

上文介紹了摩爾根的六種親屬稱謂,這里我們先從遺傳與基因的角度來看自己與親屬之間的遺傳相似度,然后再給親戚關系建個模。最后再看看我們中國的親屬稱謂是不在簡化,以及為何越來越簡化。

一、親緣關系指數

以現代遺傳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繪制出如下的親緣關系指數。

親緣關系指數

也就是說,除了自己以及同卵雙胞胎之間的親緣關系指數相似度為100%,其他的都小于這個數值。

我們繼承了父母各自1/2的DNA,我們與他們的相似程度就是1/2,我們的兄弟姐妹也同樣繼承了父母1/2的DNA,他們與我們自己的相似度也是1/2。同樣,我們的子女繼承我們的依然是1/2的DNA。

所以,在圖中的藍色圈內,是離我們最近的血親,也就是與我們有1/2相似度的親屬。

再往圈外,是與我們擁有1/4相似度的親屬,這個黃色的圈子包括我們父母各自的父母,即我們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還有我們的孫子孫女,還外孫和外孫女,以及我們的叔叔伯伯,還有姑姑與姨,以及外甥與侄子等。

與我們只有1/8親屬關系的,就離我們更遠,這些親戚包括曾祖父母和曾孫輩,表/堂兄妹(姨表與姑表,以及叔伯的兒女)等等。

1/8之外的親戚,漢語里叫“八桿子打不著的親戚”,指的就是這個。古人沒遺傳學的知識,也明白了“八桿子打不著”就是和我們相似度低于八分之一的親戚。

二、理想型的親戚叫法

有了遺傳學關于親緣關系指數的研究,我們依此可以建立一個模型,仿照馬克斯·韋伯的說法,叫做“理想型的親戚叫法”(Ideal Type of Kinship Terminology)。

模型建立的原則,我們可以使用摩爾根提出的兩個規律:

男女有別,世代不同。

與我們相似度為1的,自不必說,英語以Ego,中文就是“我”。

同卵雙胞胎,是除了自己之外,相似度為1的一種關系。此處應該有一個專有名詞來表示這種關系,漢語里雙生男孩之間,不妨稱之為“孖”(音 同“滋”),雙生女孩之間用奻(nuán,雖然意思不好聽,是指兩個女人吵架)。男女龍鳳雙生之間,漢語好像沒這個詞:“男女”(不妨讀為nav,男女音合一)。

英語里用identical twins稱呼同卵雙生,可以簡稱為itwins。兩人之間的稱呼倒是可以參照上面漢語的發音。

因為這種幾率非常小,人類社會中,幾乎很少(當然也有,以后我們介紹)專門去發明一個詞,來表示這種關系。

其次,就是與我們相似1/2的人,根據男女有別,世代不同的原則,父母,兄弟姐妹這種稱呼自己足夠。

與我們相似1/4的人中,祖父輩和孫子輩,各使用一個名稱就行,祖父母可以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孫子就是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父母的兄弟統稱叔父,父母的姐妹統稱姨嬸。

而1/8的親戚,上面的就叫曾祖父母,下面的就叫曾孫,同輩的叫“老表”就行了。

有一個例子,如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1519)喜歡的“雙重婚姻”,將西班牙的瘋女胡安娜與自己的兒子費利佩聯姻,女兒瑪格麗特嫁給胡安娜的哥哥,那么胡安娜與費利佩的兒子,應該叫瑪格麗特什么?在“蘇丹類型”中,應該姑姑呢還是舅媽?而在愛斯基摩類型中,都叫aunt就好了。

以這個遺傳為基礎的“理想型親戚稱謂模型”來看,我們對比摩爾根劃分的六種基本親屬稱謂類型,就可以發現,愛斯基摩類型的最接近這個理想型,也成為了全球10%社會中所使用的類型,與印歐語系的使用人群有較大的重合度。

以英語為例,親緣關系小于1/2的,都一律給予簡稱。

與我們只有1/4相似度的,無論是父母哪方的兄弟姐妹,女的一律稱為Aunt,男的一律稱為Uncle。外祖父母,無論是父母哪一方的,也都一律通稱為Grandpa或Grandma。對于孫子輩的,無論兒女誰生的,也都是一個稱呼。

再往外圈來看,和我們只有1/8相似度的親屬,姑表姨表什么的,全部都是表兄妹Cousin。

愛斯基摩類型接近遺傳學所建構的理性型,并不代表著這種類型的社會發展處于領先或是其他還處于原始階段。

三、中國人將不再認識七大姑八大姨了嗎?

如前文所述,中國的親戚稱謂系統,是漸漸地從原來的復雜的“蘇丹類型”,往“愛斯基摩類型”在過度,但卻保留了傳統的一些特色。

例如,我們對于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同事朋友,便直呼其名,將年齡偏大的稱之為阿姨或叔叔,不再區分是否與父母在年紀上的差異。

為何會出現這種變化?

我們先從中國近幾十年的變化來尋找原因,然后再去比較歐洲,看看他們的稱謂系統,為何從古代的拉丁語和盎格魯 - 撒克遜文化復雜的“蘇丹類型”,簡化成了當今的“愛斯基摩類型”的。

與傳統社會相比,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近40年的變化可謂是“大轉變”,以下提出的幾種社會結構的變化,與親屬稱謂的變化都有很大的關系。

  1. 城市化與核心家庭

以農業為主體的傳統社會中,即便是在城市里做官的人,都會在鄉下置業,或是在城市里居住在大的院子里。鄉村通常也是以氏族聚集為村落,一村之中,以一個(或幾個)姓氏的族人為核心。例如《白鹿原》中的鹿家與白家。

電影《白鹿原》中的祠堂

居住空間在平面上展開,生活方式也以大家庭為主,倫理觀念更是提倡“四世同堂”。

到了近四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更多人離開農村,城市里的土地價格和房產價格高漲,使得原本以平面展開的居住空間不可能繼續,城市的天際線往高處延伸的同時,原本“四世同堂”的理念,已經無法容納到城市不足100平米的狹小空間里。

  1. 倫理價值觀念的轉變

20世紀初期的以來的“中國新文化運動”,提倡西式生活方式和個人價值,到后來的“破四舊”,統統將傳統的倫理價值觀當作阻礙中國發展進步的絆腳石,予以丟棄。個人價值觀念也從原來注重大家族的生活為主,轉變為實現個人價值。

尤其是在提倡經濟發展的當下,經濟發展促進的更多是“利己主義”的個人發展,提倡傳統講究尊卑有序的倫理秩序,讓位給了以經濟成就衡量個人價值的秩序。

世代之間價值觀念的差異,也越來越讓子女與父母輩出現更多的代溝。例如,在孩子養育方面,網絡上經常出現的就是自己養孩子與交給父母輩帶孩子之間的差異。

  1. 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傳統親屬關系中,母系與父系的親屬區分,地位是不對等的。例如,在中國傳統中,舅舅的地位通常要大于伯父。這點比較好理解,那就是舅舅可以100%確認外甥是自己的姐/妹所生,而伯父就做不到這一點,無法確認侄子女是自己兄弟姐妹親生的概率。

而在父系的親屬關系中,向來女性親戚的地位會有所降低。這與傳統的父系社會有很大關系,然而,自獨生子女政策,女性地位近年來的提升,都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原本“重男輕女”的親屬稱謂系統。

居住空間的變化和倫理觀念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等轉變,都導致了“核心家庭”[1]代替了原本的“大家庭”。反應在親屬稱謂關系上,就是往“愛斯基摩類型”的轉變,也就是說直系親屬越來越重要于旁系親屬,在直系親屬中過多使用描述性的稱呼,而旁系親屬過多使用分類性稱呼。也并再區分母親方的和父親方的親屬稱謂。

表現出來就是,爺爺奶奶與外公外婆的地位也趨于等同,獨生子女政策也讓堂/表兄弟姐妹之間的地位驅同。

總結就是:中國的親屬稱謂系統也在逐漸簡化,以后七大姑八大姨的以后我們也都會統稱為“阿姨”了。

下一篇,我們回頭看看歐洲早年的親屬稱謂是如何簡化成了現在的“愛斯基摩類型”的。


  1. 指以婚姻為基礎,父母與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家庭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