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如果有人問我“你的夢想是什么?”我的答案一定是“成為小說家。”
因為小說家能夠憑借自己的想象力,構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而他就是那個世界的造物主,能夠左右筆下每一個人物的命運。光想想就覺得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JK·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曹雪芹塑造的賈寶玉、林黛玉,金庸先生筆下的郭靖、令狐沖等快意恩仇的俠客……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小說里的人物,他們好像在這個世界活過一樣。即使塑造這些人物的作者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些人物形象也會永遠存在我們的記憶里。這就是小說的魅力。
多年后我放棄了成為小說家的夢想。寫小說雖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開始一個故事,如何把每個情節(jié)銜接的恰到好處,如何使人物活起來……我滿腦子都碎片化的想象力,卻沒有一根線把它們穿起來,就像一個斷了線的風箏,到處亂飄。放棄也是必然的事情。
直到最近,我讀到了一本關于如何寫小說的書——《寫作課: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這本書為我成為小說家的夢想又打開了一扇窗。
《小說課》的作者艾利斯·馬蒂森是哈佛大學文學碩士、作家,也是一名資深的寫作課教師。在書中,她介紹了她以一個全職媽媽的身份,如何從寫詩到寫小說的過程,并且用做寫作課教師時收集的大量案例分析了寫小說會遇到的問題和各種技巧,為想寫小說的人指明了一條道路。
成為小說家要做哪些準備
寫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一直堅信:一個人的輸出不會超過他的認知。所以,成為作家的道路一定是由大量輸入鋪就的。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育史和能力成長史。廣泛的閱讀是一個作家必備的素養(yǎng),在閱讀中能夠汲取到更多經驗和靈感,自然也會筆下生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作者同時也提出“了解自己生長的地方和這片土地上承載的歷史也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大量輸入,寫小說還要具備想象力。書中艾利斯·馬蒂森特別強調,發(fā)揮想象力虛構出來的生活中沒有發(fā)生的故事,才能提升小說寫作能力。缺乏想象力而完全依托于現(xiàn)實的生活的小說,會讓感到保守和乏味。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沒有想象力、找不到靈感,該怎么辦呢?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培養(yǎng)想象力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搜尋那些產生客觀影響的事件,而不是那些僅僅改變了主觀感受的事。也就是說在寫作中要把自己代入到情節(jié)中,通過一件事情來思考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進行頭腦風暴,盡量使故事變得復雜。還可以通過任意性練習活躍思維,比如看見一件物品給它編一段故事,或者在公交車上想象眼前的陌生人的生活狀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走出書房找個地方獨處,或者聽音樂、看電影、觀察行人、胡思亂想等等,也許在某一刻就能激發(fā)靈感。
有了大量的輸入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之后,就該著手小說創(chuàng)作了。
如何讓小說里的人物活起來
創(chuàng)作一部小說很重要的一點是,讓故事里的人物活起來。《寫作課》的作者給出的方法是“成為別人“。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現(xiàn)象場“,它指的是人的每一個重大體驗就是一個”現(xiàn)象“,而時空就是”現(xiàn)象“發(fā)生時的”場“,它們結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現(xiàn)象場”。如果想了解一個人,就進入他的”現(xiàn)象場“,這樣就能深刻的觸碰到他。在構思小說人物時,要先把人物放到現(xiàn)實中,想想他們怎樣生活,又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問題,找人物的”現(xiàn)象場“,用心去感知,并逐漸找到其特質。
人物一旦被創(chuàng)造出來,他們就不再是提線木偶,他們會行動起來,去奔赴自己的結局。但是作者在她的寫作課中遇到很多學生對于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物太過“溺愛”,不能痛下“狠手”。針對這一問題,艾利斯·馬蒂森在書中寫道“麻煩和沖突才是故事的靈魂,小紅帽就該遇到大灰狼”,“作家應該具備‘虐待才智’”,“人物只有犯錯并身陷困境,才會具有真實性和吸引力”。的確,沒有人喜歡看一個風平浪靜的故事,充滿戲劇化的故事才更吸引人。
《冰與火之歌》的作者馬丁在采訪中曾經說過:“我不想讓我的讀者有一刻放松,讓他們覺得他么喜歡的角色是安全的,在角色遇到麻煩的時候,我要讓讀者感到恐懼,要讓他們擔心角色是否能活下來。”馬丁大爺深諳戲劇性對于小說的作用,所以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權力的游戲》才能讓人如此欲罷不能。
有了鮮活的人物和合理的沖突之后,一篇完整的小說還要有足夠的事件支撐和合理的布局。作者認為,即使是短篇小說,在情節(jié)上也要有至少兩次轉折,然后才能有確定性的結局。而在文章布局上要巧用懸念、巧合、制造謎團等手法來吊起讀者的胃口,通過暗示或伏筆對即將發(fā)生的事件進行局部性的展現(xiàn),以此來激發(fā)讀者的興趣。
寫一部小說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了這些技術上的認識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傾注自己的感情,宣揚自己的價值。這其中可能會充滿了焦慮和阻礙,但不要被這些客觀因素左右了自己的審美取向。
你想好了你真正想要什么了嗎?
在走上寫作道路之前,你還要好好問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用作者的話說是要“修改思維的泡泡”,找到更精確和舒適的方式來描寫自己:我們是誰,努力方向是什么,想要什么?
很多人一開始寫作就是以賺錢為目的,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想法,“名利雙收”永遠都是一個討人喜歡的詞語。但作者在書中指出“越少涉及金錢,便越容易實現(xiàn)——這是一個不公平的糟糕的現(xiàn)實”。其實作者想說的是,不要把賺錢作為評判自己的標準。
如果你喜歡寫,請堅持寫下去,可能暫時它們還不會得到經濟市場的承認,但至少作品會凝聚某一刻你的心血和智慧。并不是每一個作家生來都是寫作天才,他們也有迷茫、焦慮和不知道怎么寫的情況。馬爾克斯在寫鎮(zhèn)上來了群外來人把鎮(zhèn)上攪的亂七八糟這個主題,斷斷續(xù)續(xù)寫了十幾年,但一直找不到突破點。直到有天他在旅游時,突然想到了一句“多年之后,布恩迪亞上校……”于是立刻開車回家,一氣呵成寫出了《百年孤獨》。所以,不要放棄任何靈感乍現(xiàn),也不要放棄想寫作的夢想。
想好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找一個對你來說最有有利的方法,不管是全職寫作還是業(yè)余寫作,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去做就好了。寫作是孤獨的,但進入狀態(tài)后就會是愉悅的。
作者艾利斯·馬蒂森在結尾寫到:“把結實的長線系在風箏上,選一年中風最大的那天出門放飛,看看到底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