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作者明白了讀者的反饋,或者有類似理解的人也能獲益,這本身就是很棒的體驗。我們可以寫些黑暗或光明的東西,人們看到這些作品的時候,至少會獲得一種轉向正面的方法或者本身正面的情感,至少會有一點啟發。
讀者心有多重要,似乎很多讀者自己都無法理解。有人說最好的作者也是最好的讀者,這絕對了一點,但在以“孩子、粽子和?”為主題的創閱活動中,似乎有一些蛛絲馬跡。此回邀請的批注者并不多,也有主動發言的,接下來想呈現給大家的內容包括:
- 讀者爭議
- 讀者腦洞
- 小碎片
- 所謂才華
遇見讀者心
《瘋子、菌子和孩子》
讀者爭議
這篇的爭議是源自讀者的情緒敏感與鈍感。
在情緒上敏感、還未發現梳通方法的讀者,讀到它時情緒低落以致跟理想的情緒狀態有差距,引發心理不適。它不見得是一篇安全作品,甚至有人說不喜歡、不好。但是某位讀者的觀點幫我們開拓了思路,他提到:“這個案子從心理學角度看很容易理解,從現實中看就無法破案。好文!”
讀者腦洞
讀者:希望我們的社會少一些此類事件,普通人可以幫老奶奶一起養貓、養花,讓她有新的情感寄托。如此可以跳到積極心理中,還得到了一種改造環境的解法。
用之前@12月 分享的“非暴力溝通”思考路徑來看,上文關于本作品的讀者爭議段落已經呈現了客觀事實和主觀感受。接下來我們只需表達希望,說出自己的解法。
《孩子、粽子與荷花》
讀者爭議
它的爭議點更多地在于寫作方法上,將思維導圖直接文字化呈現,到底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不害羞的。
《9102.06.12 端午祭》
讀者爭議
此篇的作者很有自己的憂思風格。但一位讀者提出了自己的感受:沒有必要對某些東西的消亡感到悲傷和遺憾。會滅亡是因為存在的負擔大過了存在的意義。這些舊事物存在的意義轉移到另一個載體上去了,比如過去的皮影戲到現在的動畫片,都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因為社會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我們不如樂觀地、不停地向前就好。
有讀者認可作者,但點不一樣,有的是從主題是否完整看,有的是從內容是否粗糙看,還有的……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
作者:倉促寫成漏洞太多,本來還可以有其它展開,但不知道為什么我覺得寫到這里就可以了。
讀者:就主題而言,點到為止,確實不必贅述。
讀者:文章確實有些粗糙,建議擴展成1w字。
讀者:期待續集……
讀者腦洞
如果將作者視為自己作品的讀者,這些發文后腦洞完全可以當做續集預告?
作者:故事背景借鑒了一下《Ghost in the shell》。我在好奇全機械化義體化后,新生代如何誕生?
讀者:可能整個社會是人-機械人-人-機械人 的循環,然后機械人重新創造了人。
作者:新生代就算用生物技術攻克了誕生的問題,那成長呢?尤其是大腦的成長,不成熟的大腦思維如何上傳到F2網絡上。f2代指神圣的卡拉,共享思維網絡。按照原作的設定,ghost可以任意穿行網絡,然后被下載到任意一具軀殼里。也就意味著,網絡不滅,就能永生。
作者:一個成熟的ghost必須要由一個成熟的大腦來孕育(我猜想的)等,ghost成熟后,就可以脫離大腦存在(想象中)。是行為決定記憶?還是記憶決定行為?
《孩子,粽子和模子》
讀者爭議
一個爭議點在文字的感官上。
天平一端,有幾位讀者提到文字幼稚。天平另一端,有讀者強調這是一篇童話,童話就應該用幼稚的筆觸寫,而且這種幼稚而真摯的筆觸真地很打動人。也有人站在中間:從小朋友的角度看,文筆流暢。
讀者腦洞
讀者:讀的時候有點當時讀《小偷家族》一樣的感覺。
讀者:好喜歡,是枝裕和加村上的小說的感覺。
作者:這篇可能是比較日系~心里想的都是驚悚漫畫的調子編的。怪不得會聯想到日本作家
讀者:好適合開腦洞啊,因為父母也會反選
讀者:這種處理有爭議的地方的方式很值得學習
讀者:所以這里其實是作者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它還是一篇互動性比較好的作品
《<波來羅>與文字結合的九個元素》
讀者爭議
讀者:是不是只要不是高考,只要將粽子填入或覆蓋到任何空白處都行呢?
一個爭議點在“覆蓋”這種方法到底能不能用。另一個爭議點在于,面對讀者的嚴肅態度,作者表示她只是想達到一種好玩的感覺。
《旅行的意義》
讀者爭議
一些讀者認為的旅行的意義與原文不同。
讀者:旅行的意義應該是,換一個過膩了的地方再玩,透透氣,換換心情。
讀者:旅行是為了賞花賞月賞風景,還是為了放飛自己過度緊張的靈魂,還是為了艷遇。
讀者:旅行的最大意義莫過于放空自己。
另一個點,作者說旅行興奮,這是很多讀者認同的,但也有人認為出遠門是很麻煩的事。
《一起來找我們背包的最優解》
讀者爭議
一個爭議點在于要不要用偽代碼創作。
一個爭議點在于程序能不能運行起來,結果是否能輸出、是否正確。
另一個爭議點源自讀者的習慣思考方式。主要從細節、結果出發的讀者,會說明作者有漏掉了幾個標點,運行會出現數組越界問題,內存會有問題;主要從邏輯、過程看的讀者,直接表示喜歡它的詮釋,然后會說明某段代碼是二維投影,和生活有“敘事、權衡、再組織”的呼應……蘋果梨子選哪個,超過了某個時間,就二選一。
《孩子粽子與?》
讀者腦洞
讀者:一個童話?看完思緒飛到多拉A夢那去了
讀者:難道是造夢空間的第一層夢境?
讀者:平行世界的共振與重合。粽子只是象征,或者說一把key,這個世界仿佛一個夢境,而粽子就是人類區別夢境與現實的key,最后指出白堊紀,白堊紀是爬行動物的天堂,而人類所屬的合弓綱與恐龍所屬的蜥形綱,是天然的競爭對手,被咬掉的粽子意味著key被破壞,人類永遠回不去了,而恐龍的背影,意味著即將到來的物種競爭。
小碎片
《開題:我們是什么顏色的》
讀者:是亮晶晶大眼睛,抓拍這樣一張照片需要瞬間的興奮和動作。
《孩子、粽子與荷花》
讀者:陽光積極的文章情緒掩蓋不了中年大叔的既視感。
《孩子、粽子和屋頂》
多位讀者觀點一致,認為它作為一篇日記更好,并且認為文章中包含了過多專業術語以致部分人難以讀懂。如果是給人看的作品,“只從自己角度出發的寫作方式不可取”。
所謂才華
其實所謂才華,不管是讀者還是作者,很大比重還是要持續自己的閱讀或寫作。當一個讀者開始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他有了不同于大多數閱讀者的學習經歷。這時,讀者和作者都會發現,不寫就生疏了,就會覺得有差距,但是多練筆之后,又很容易發現變化。
每一個人都有發聲的自由。原本希望一篇《遇見讀者心》能喚起更多人發聲的意識,但遺憾的是,作者在寫這篇東西時心境嚴肅,導致全文也顯得嚴肅。這樣它注定只能在小圈子傳播,因此傳播讀者的聲音這件重要的事,變得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