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jenny-jane
一、何為一萬小時定律?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這個定律的提出是依據英國神經學家丹尼爾·科伊爾的研究。他認為“人類腦部需要一萬小時,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技能,然后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就連“頂尖級的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都需要花一萬小時,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
針對這個定律,著名暢銷書《引爆點》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其著作的一本類似“成功學”的書《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特意強調:這一萬小時不是簡單的一萬小時的訓練,而是一萬小時的錘煉。
一萬小時,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我們再考慮得簡單一點:
那么,究竟什么才值得我們每天消耗3個小時,并且連續耗上十年呢?
究竟哪種選擇值得耗上一萬個小時呢?
關于“如何做選擇”,這是一個困惑人類許久的問題。每個人的心里對于如何做選擇,都會有一把秤。
我們所受到的傳統教育里,經常會有“愛拼才會贏,堅持就是勝利”這樣的名言。但是通常情況下,經歷告訴我們:努力是重要,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富商李嘉誠曾經說過:“如果方向選錯了,那么越努力就越失敗得徹底”。
所以,到底什么樣的選擇才值得我們堅定,并為它消耗一萬個小時呢?
二、如何做選擇?
1、關于選擇的“動機沖突”,你了解過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動機”,指的是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在組織行為學上,動機是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
相應地,一個人在某種活動中,同時存在著一個或數個所欲求的目標,或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排斥的動機,當處于相互矛盾的狀態時,個體難以決定取舍,表現為行動上的猶豫不決,這種相互沖擊的心理狀態,我們就將其稱為“動機沖突”。
根據誘因的不同,“動機沖突”也有不同的類型:
雙趨式沖突:指的是是面臨兩種同樣強烈的愿望而只能選擇某一種時的動機沖突。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某碩士研究生在畢業之際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但同時又考上了博士生,到底是該繼續工作,還是繼續深造呢,這就是一個雙趨沖突的例子。
在面臨雙趨沖突時,人們往往“兩利相權取其重”。即兩種利益同時放面前,選擇利益較大的那種。
雙避式沖突:對個體同時存在兩個不利的目標選擇,個體都想躲避這兩個選擇,但受條件所限,只能避開一種而選擇另一種,所以在作抉擇時內心產生矛盾和痛苦。陷入“前有狼,后有虎”進退維谷的情境。
在面臨雙避沖突時,人們往往會“兩害相權取其輕”。即兩種損害放面前,選擇傷害較輕的那種。
趨避式沖突:是指同一目標對個體來說既有利也有弊,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所以個體對這一目標同時具有趨近也有逃避的心態,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
多重趨避式沖突:同時存在多個的利弊參半的目標選擇而帶來的矛盾和沖突。
在你做選擇前,你可以思考一下,你面臨的選擇是這幾種“動機沖突”中的哪一種。如果你能更準確地定位選擇的性質,那么也許你更能找出適合你的選擇。
2、想清楚,你到底是熱愛還是跟風?
在下定一個決定之前,你要考慮清楚,你選擇它,是因為熱愛,還是跟風。
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最大的選擇其實就是職業方向的抉擇。”
工作或者學習中,你可能會遇到來自朋友、家人和同事的種種壓力,要求你走一條容易走的路,順從一種普遍流行的明智做法??赡苣銜盏揭恍┙ㄗh,“考個公務員吧,那是個鐵飯碗”,或者,“讀***專業吧,聽說就業率很高”。
很多時候,可能你只是選擇了一條人人都認可的路。但是這條路,是你所熱愛的嗎?
如果你被迫去做一個選擇或者無奈接受某個選擇的時候,你會發現即使你得到正面結果,心里也會覺得不舒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如果你的選擇由你自己來主導,即便結果失敗了,你也會覺得這是一種成功。
想清楚,選它是為什么,那真的是你所熱愛的嗎?想清楚,選了之后,你就要為其付出時間與精力,你確定好了嗎?
3、遵從你內心的渴望
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可汗的故事想必有朋友了解過。
他原本是一家對沖基金的高級分析師,從事著金融行業。但是偶然的一個機會,他發現自己更擅長做老師,他能夠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給學生上課。他還意識到如果他能將他的教學視頻發布至網絡,就能使更多不適應課堂教學,學習成績落后的學生后來居上。
于是他開始錄制視頻課程,并將視頻課程在網絡上免費發布。他越來越渴望發展網絡教學,最終,他在高薪工作與公益教育項目之間做了選擇,放棄令人艷羨的高薪工作,選擇沒有收入、前途未卜的公益教育事業。
如今,可汗學院已經發布了幾千條教學視頻,用戶觀看次數高達數億次。同時,可汗學院所倡導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發了全球教育界的反思與變革。
薩爾曼·可汗根據自己內心的渴望,選擇與自己價值觀最相匹配的行業。并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最終他的教育理念影響整個教育界,并且在教育界引起深刻的反思。
所以,就像知識管理專家采銅所說的“在努力跋涉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搞明白,哪里才是我們心中的“巴拿馬”。
在確定你要為哪個項目付出“一萬小時”之前,問問自己的內心:它真的是你渴望的嗎?
4、放開你的思維
在選定某個決定的時候,也需要學會打開思維,切勿讓自己鉆牛角尖,一直卡在某個問題上。
不要只局限于當前的某兩個選項:當我們陷于某種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與慣性思維。這些東西會讓我們在思考的時候,自動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圍。這就導致,我們通常只能在A項與B項之間做決定,而意識不到更多的“可能選項”。
放開你的思維,也許你能挑選到意料之外的,更適合你的選項。
寫在最后:
人生中有太多需要做決定的選擇,只是有的選擇需要付出較大代價,有的選擇代價較小。唯一能夠讓你付出的努力與收獲的回報平衡的辦法就是作正確、最合適的選擇。
在你無法做決定的時候,試試這幾種方法吧。
1.問自己三個問題:這是自己需要的嗎?這是自己想要的嗎?這是適合自己的嗎?這三個問題,能夠幫助你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2.放開思維,不要只局限于當前的某兩個選項。
3.避免社會比較,不要盲目跟風,遵從自己內心的需要。
4.做滿意的選擇而不是完美的選擇。
5.對于一些重大決定,試著做一個旁觀者,列出所有選擇的結果,并對這一系列結果進行分析預測。
一個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沒有錯,關鍵是怎樣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也沒有錯,關鍵是走的路是否正確。年輕朋友們,生活不會選擇人,只有人去選擇生活。
只有你選擇好了某個選項,你才能堅定地為它消耗一萬個小時。
你人生的那個“一萬個小時選項”,你選好了嗎?
-END-
我是jenny-jane,一位喜愛自媒體的90后高校教師,感謝您的閱讀。
喜歡我的文章就點個贊和關注我吧。謝謝你的鼓勵。
文章皆原創,轉載請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