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也要懂的一些小套路(一)
如果你希望大幅提升影響力和說服力,你不僅可以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或教育他們)的方法來促使他們改變行為,也可以對常用的影響策略做一些簡單的、小小的調整,把你要說的信息跟對方對內心深處的動機關聯起來。在“如何傳達信息”這個上,對措辭、時機、背景或情境設定做一些小小的調整,就能戲劇性地改變對方“認同信息并依言行動”的程度。
第一個工具:向“大眾”借力
從眾不單是出于攀比的心態,它的根源更為基本——它源自人們心中三條非常簡單卻非常強大的動機:盡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確決定、獲得他人的認同、用積極正確的角度看待自我。
解讀:如果你想讓目標客戶做某件事,那就簡明而誠實地指出:大多數跟他們很類似的人已經在這樣做了。
第二個工具:“小眾”的反作用力
如果我們認為某個群體對我們的社會身份極為重要,違背這個群體就變得尤其困難。所以要想說服別人做什么就需要把你想說的信息和受眾群體的社會身份緊緊聯系起來。
解讀:如果你不鼓勵他人做出某種行為,那就應該把這些行為跟受眾們不想要的身份聯系起來。
第三個工具:非常態VS常態
人們往往喜歡強調自己的獨特,彰顯自我的個性。這話的意思是,當有人引導他們云思考某個行為對自己的身份會造成什么景點和的時候,他們更加在意違背(而不是順應)社會規范的代價和好處。
解讀:如果你想影響他人的行為,就從違背他以上中的社會規范的角度去遣詞造句,這樣做比順應的角度更見效。
第四個工具:強大的環境暗示
在職場中,如果管理者默許辦公環境一直臟亂,或是東西壞了也不修理,那么這些跡象漸漸積累起來,很可能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員工的工作態度,讓人變得懈怠,更糟的是可能會導致某種瀆職行為。
解讀:最有效的方法并不是讓人們置身于一個已經井然有序的環境中,而是讓人們能夠看到他人遵守秩序。
第五個工具:改個名字,改變一切
任何說服策略中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那就是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因此,清楚而多次地提到對方的名字是個很有道理的做法,或者最起碼,要讓你的請求或傳達的信息跟受眾的名字發生關聯。
解讀:信息抵達用戶時要與他發生關系,最常見的是讓他感到這個信息是為自己提供的,比如在開頭寫上TA的名字。異業合作
第六個工具:如何化敵為友
提倡新團隊的成員們積極地尋找“非比尋常的共同點”,盡管是一個很小的舉措,卻的確可以幫助團隊在合作和共事方面邁出很大的一步。
解讀:當你需要鼓勵大家聯手合作的時候,應該把重點放在他們的共同身份上。
第七個工具:預測他人的喜好、渴望與需求
無論你是在跟一個認識多年的老客戶打交道,還是跟一個合作了很久的工作找補相處,要跟他們定期交換新資訊,安排一些非正式的溝通機會,增進彼此的了解,這樣的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異業聯盟
解讀:不管新朋老友,定期交換新資訊,安排非正式溝通。
第八個工具:主動承諾的力量
社會影響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承諾和一致性之間的關系。絕大多數人都有跟自己許下的承諾保持一致的強調愿望,如果這個承諾是我們主動做出的、需要我們花力氣參與而且被公之于眾就更是如此。
解讀:在團隊會議結束時,讓每個人把要做的工作復核一遍,那么切實的執行就更有望實現。
第九個工具:承諾要行動、要公開
任何一個想勸說他人做出多重并互相關聯的行為改變的人,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兩步法把成果最大化。第一步:確保最初的承諾是具體明確的。第二步,確保在實踐該承諾的環境中,放置一個“提示”。
解讀:想養成一個好習慣,一種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入某個社群,公開行動目標,大家互相監督。
第十個工具:“心安理得”效應
心安理得效應:采取一個積極的行為之后,人就會心安理得地松懈下來,不再去做另一個積極行為。例如在跑步機上多跑了10分鐘,感到自己仿佛變苗條了,所以早晨喝咖啡時就心安理得地多吃了一個面包。
解讀:采取一個積極的行為之后,人就會心安理得地松懈下來,不再去做另一個積極行為,這時候需要好上加好的提醒。
第十一個工具:如何為員工鼓勁加油
員工沒有發揮最大潛力:他們忘記了這份工作的意義。所以管理者應該做的是采取行動確保員工不會忘記工作的意義。
解讀:管理者要學會重塑工作的意義,當然還要站在對方角度考慮,理工清楚他們真正想要什么是前提。
第十二個工具:如何避開決策陷阱
一個有趣的案例:拍賣20美元紙幣,一元起拍,第二名受懲罰,一開始大家逐利,當拍賣進行到14-16美元時,參與者的心理變成了避免落空受罰。
解讀:為了避免決策陷阱,一定要將決策者和執行者分開、執行者和評估者分開,而且彼此的聯系越少越好。
更多工具后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