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說“沒有朋友的人,只能是半個人”。
活在凡塵中的普通人,我們都需要朋友。
朋友也許是失意時陪伴,得意時祝賀的那個人;
朋友也許是數年沒見之后的某天再重逢,一切仍和舊時一模一樣的那個人;
朋友也許是“從來都不會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的那個人;
朋友也是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里唐晶和羅子君這樣的人,唐晶受羅子君家的資助完成學業,她知恩圖報,對于羅子君的召喚隨叫隨到,帶上自己的男友賀涵一起幫助子君,甚至在自己不在的時候拜托賀涵照顧子君。雖然最終賀涵與唐晶的分手并不全因為羅子君,但也恐怕不能說自己朋友的戲份過重沒有絲毫影響到這段感情。
朋友的界限、合適的位置是什么。朋友能包辦所有嗎?哪些朋友應該做,哪些又不該插手而留給朋友自己處理的空間。這說起來就有點像政府與市場這兩只手的關系,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互配合,不越界但又各自盡本分就能維持市場繁榮相安無事。反之則暴露各種問題。
英國作家沃森的處女作《別相信任何人》里女主角克麗絲同她的好朋友關系好到不行,她不會對朋友撒謊。她們一起玩一起瘋,各自婚后也依然關系如初。但好到她產后外出散心而朋友在家替她照看孩子,而后間接導致朋友同丈夫一起做了對不起她的事,造成三個人痛苦的局面。這樣的朋友關系真的好嗎?
朋友應該有分寸,再往前一步就超出朋友的界限了。有人說我們是發小,彼此家庭有恩,我們不分你我,無論什么忙都會義無反顧毫不猶豫的幫。當還單身的時候,你可以傾你所有去幫助你的朋友,這種想法可能說得通。但一旦你們各自成家,就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涉及到四個人,需要考慮顧及的是兩個家庭以及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這種時候,就該為朋友的義務劃個界限了。大的原則,朋友是彼此都希望對方生活得好,甚至是對方比自己重要,但底線是不給彼此帶來傷害,無論是出于好心或者其他初衷,都要為可能出現的后果負責,適時剎車,有些忙暫時不幫,也許是更為長遠的考慮。
朋友是——你好,便是晴天;但我也不應是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