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個朋友迷上了學日語,估計是日劇看多了的緣故。她本身就是學霸,大學時候英語四級、六級輕松而過,所以對接下來的日語學習也充滿信心。
她很快制訂了一個詳盡的計劃——
1,?報一個日語培訓班;
2,?買一些學習日語的資料,特別是日常用語方面的書籍,方便每天練習;
3,?每晚挑半個小時背誦單詞和句法;
4,?一周看一部日劇,鍛煉聽力;
5,?上下班地鐵上看日語APP學習軟件;
6,?準備一個筆記本,每天記一些新學到的知識。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吃飯,問起日語學習的進度,她非常尷尬地攤開雙手,“放棄了。”我問為什么啊?當初的計劃多完備啊,我都想拿來作為模板。她說,也說不上什么原因,估計是年齡大了吧。
我們又聊了聊她當時的計劃,總覺得這個計劃缺了點什么,但究竟缺的是什么,我們也說不上來。
看到《跟各國人都聊得來》,我們慢慢也找到了答案:我們對于語言學習的一個錯誤認識,就是學習的整個過程就只有學習。
基于這個觀點,朋友對于學日語的態度就是學日語,所以把自己搞的特別緊張。倘若她把學日語當作一種社交工具,可能心里會更踏實一點,學習的時候也會覺得很輕松,沒有什么壓力。朋友缺少的正是這樣一種學語言該有的心情(愉悅)。
沒有這種愉悅的心情,整個學習計劃中就只有學習和再學習。一味的投入,不給輸出創造機會,盡管可以短期內記住大量的單詞,但是口語和聽力卻很難有進展。
我問朋友,為什么你不練習口語呢?朋友說是因為她還沒準備好,有很多單詞、句式還沒學會,為了避免自己犯錯,干脆等準備好了,再與人用語言溝通吧。石田淳在《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里明確提出“最要的是結果,而能夠導出結果的只有行動,與意志力無關。”
古川武士在《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中從行為學角度為我們介紹了養成習慣的三個階段,每個人都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這是人的天性。想要將好的習慣堅持下去,你需要的不是意志力,而是養成習慣的訣竅和方法!
《跟各國人都聊得來》讓我認識到了這種思維方式所帶來的惡性循環,正是因為恐懼沒準備好,才一直不敢開口講話。可是我們都忘了你永遠都不會準備好,永遠都有要學習的東西。說到這,我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學習學了那么多年,卻始終沒有真正學會該如何去學習。一是因為,老師只教我們背單詞和如何做題;二是因為,我們以為學英語的目的就只是為了考高分。
《跟各國人都聊得來》強調了兩點:
1、從學習的第一天起,你就應該嘗試著去說,的確,我們有學不完的單詞,我們的語法也永遠不夠完美,我們能做的不過是運用已知的知識,即使我們只學習了幾個小時;
2、語言是一種交流工具,總會有一些交流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來解決。
由此來說,學習語言之前,不妨改掉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重新去學習思考和關注,那么你就會明白你還有其他的選擇,并且容易找到對自己來說更有效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