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細思極恐。
我百度了一下: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提出多次要求或者要求強烈的單位或下屬能得到更多的照顧。 處世之中,以弱示人,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別人的同情心,從而讓人對你格外恩惠。”
還有延伸:“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脾氣壞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會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父母不得不與這樣的孩子多接觸,從而潛移默化地開啟了孩子的智力。而那些“脾氣好的”孩子往往因為乖反而容易被父母忽視,經常一人獨處,和成人間對話或交流的機會相應減少,從而因“無人理睬”而智力落后。”
What???
因為多次要求、要求強烈→得到更多的照顧
以弱示人→得到格外恩惠
脾氣壞的孩子→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脾氣好的孩子→被父母忽視
這是個什么世界?我莫名升起一股憤怒。
我不認可這個邏輯!也不喜歡這個規則!
如果只是憑借本能,我們原來所見識和學到的應對方法主要有兩種:
哭→給奶吃
哭→揍一頓
大人忙著解決生存問題,對于管理成本高的小孩,為了不占用自己的時間精力,這兩種方法最高效,立刻就能得到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
至于是“給奶吃”還是“揍一頓”,又有兩個先決條件。
一個是他所見識過的條件反射,條件哭→反射打,還是條件哭→反射給糖。另一個取決于他有沒有糖。
歷史原因,相信從40后到90后大部分人都是見識過:哭→打,這種條件和反射模式的。還有更夸張的民間俗語“棍頭打出聰明仔”,所以我斷定很多人是見識和知道這個模式的。
這可能也是他們唯一見識和知道的模式了。
家庭傳承,也會把這種經歷過、見識過的撫養模式傳承下來。
挺有意思的,也挺可怕的。
小時候,我們作為孩子的時候,討厭大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可是一不小心,“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了那個自己討厭的大人。見到那個條件,就會給出那個反射。而我們的孩子,也就接住了這個條件反射的接力棒……
條件哭,反射是給奶吃,還是湊一頓?你的選擇是什么?
說說我的選擇。
哭,有很多種,有傷心的、難過的、委屈的、害怕的、難受的、發脾氣的……
我把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達式的哭,一類是要挾式的哭。
自從為人父母后,我開始學習區分各種不同的哭,并且做出不同的反應。
對于表達式的哭,我一般會給與一個溫柔的擁抱,等孩子情緒平穩下來了,再鼓勵他用語言來表達,為什么哭了?是傷心了?還是害怕了?還是想到什么了?學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對于發脾氣式的哭,我一般不作反應,不給反射,等他哭一會,我會跟他說“你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你需要幫助,可以請求幫助。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只喜歡幫助有禮貌的寶貝。”
然后等他自己不哭了,他會過來問我:“請問,你可以……嗎?”這樣讓他知道,發脾氣是你自己的事,你作為自己的主人,可以選擇發脾氣或者請求幫助。但是想用發脾氣來要挾人是沒有用的,沒人買賬。有禮貌地提出請求,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里要說明的是,哭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泄,每個人都有想哭的時候,我們不要害怕哭,不要一看見孩子哭就阻止,要允許他有哭的權利。我們可以選擇的是自己的應對,而不是阻止別人哭。)
有意識地建立新的條件反射。
對于孩子給出的條件“哭”,有更多的反射模式可以選擇。
當然,這對于父母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需要自己不斷去學習和探索。
但,這能阻斷家庭原來的傳承,建立新的傳承。
“想要得到愛,就要展現愛”,比如孩子,孩子是純粹依靠別人來生活的,吃喝拉撒都要人來照顧,給人帶來負擔。如果沒人愛他,他活不了。他們微笑賣萌,無保留地愛別人,他們主導建立充滿愛的世界。
我很認可這個邏輯,也喜歡這個規則。
想要得到愛,就要展現愛。
而不是想要得到愛,就展現壞脾氣。
工作中同理。
想要得到更多,就去創造更多,而不是要求更多。
讓創造更多的人得到更多,而不是讓要求更多的人得到更多。
我喜歡生活在這樣的世界里。
祝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