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手機上的 App Store 便在圖標的右上角赫然顯示了紅紅的 5 字,提示我今天有 5 個應用的更新。
點擊進入查看,其中竟然有 4 款應用的更新都是為了適配 Apple 公司新發布的 Apple Watch。距離蘋果公司上次發布會已經有兩周多的時間,直到今天,我們才可以說感受到 Apple Watch 風暴的強勢來襲。那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四款應用分別都新增了哪些功能:
- 微信(正如發布會中展示的那幾個功能)
- 在 Apple Watch 上接受朋友的消息并快速回復
- 在 Apple Watch 上瀏覽朋友圈
- 在 Apple Watch 上通過“雷達加朋友”添加新朋友
- 微博
- 有關 Apple Watch 的功能:
- 重要消息一觸即達,不再錯過任何新鮮事
- 更快捷查看你的運動信息
- 另外為微博添加了“微博運動”功能:(可以說僅給 iOS 8 的 iPhone 5s/6/6p 嘗鮮)
- 與你關注的名人、好友比拼步數
- 查看自己進入運動量評分
- 支付寶錢包
- 不知是否因為眾所周知的“支付婊”事件影響,這次更新關于 Apple Watch 的話只有一句“適用于 Apple Watch,全新支付體驗”,但是在其緊隨發布會發表的微博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句“支付寶錢包將提供余額寶、付款碼和匯率查詢三項功能”
- 印象筆記
- 用 Apple Watch 聽寫筆記,自動轉文字并同步到印象筆記
- 查看最近創建、更新或瀏覽的筆記
- 對 Apple Watch 口述搜索內容,即可得到結果
- 設置提醒并接收通知
當然,相信還有更多應用也適配了 Apple Watch,在此僅僅來分析這幾款應用。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應用都試圖調整自己功能的實現方式來迎合 Apple Watch 局限小屏幕 + tap 提示的交互方式。
而參考總結 蘋果官方的 Apple Watch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與Introducing the Apple Watch 視頻,Apple Watch 的幾種操作方式包括:
- 手腕動作:抬手腕,激活點亮屏幕,顯示消息提示
-
Digital Crown,即側面的旋鈕(見圖1):上下扭動負責放大縮小、滾動功能;也是 Home 按鍵。
圖1 Apple Watch 的 Digital Crown - Force Touch:不僅僅可以感覺到 Touch,還可以感受到 Force。相當于在交互中加入了一個“力度”的維度。一般用來喚起應用的菜單
- 全新的手勢動作:簡單的點按;縱向掃動負責在頁面內滾動;橫向掃動負責頁面之間的切換;左邊緣的掃動返回父界面
而此文檔中闡述了幾個蘋果公司希望且建議 Apple Watch版本 app 擁有的特點,而這才是作為產品人員與交互設計師著眼的重點。這幾點分別是:
- personal(擬人化/人性化),即動作應像人們平時用普通手表一樣自然
- holistic(整體化),蘋果宣稱 Watch 將實體物品與軟件的邊界打破,因此設計時應
- lightweight(輕量化),應該符合 Apple Watch 屏幕小、交互快捷、使用頻繁的特點設計
以上三點看起來簡潔,實則大有玄機。正所謂“大道至簡”、“簡約而不簡單”,精簡一個產品其實也在考驗產品人員對于自家產品和用戶、以及產品載體(例如此處為 Apple Watch)的了解程度。
究竟哪些功能是 app 最重要,不,應該說是最值得展示在 watch 上面的?怎樣設計才能符合 Apple Watch 的交互?怎樣才能讓用戶體驗更佳,做到如使用一個普通手表一樣自然?
通過分析蘋果的官方文檔、介紹視頻、以及蘋果官網上對于 Apple Watch 的介紹,產品設計人員可以比較清晰的了解蘋果公司對產品的設計要求。而我還發現了一些在設計 app 時值得注意的問題:
- Apple Watch 作為智能佩戴設備,仍然花了很大力氣著眼于運動與健康。在上一期發布中,在 iOS 8 集成了 HealthKit,而這期發布會上,用大量的時間講解了面向健康的 ResearchKit。這都充分說明了,Apple Watch 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監控運動與健康的設備,并且鼓勵大家開發這樣的功能。
- Apple Watch 目前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智能設備,而只是一個 iPhone/iPad 的配套設備,因此設計 app 時在這方面也應該加強考慮。由于本身產品的局限性,蘋果公司目前并沒有將其做為一個可以完全獨立的設備,而只是作為 iPhone 的配套設備來錦上添花。在官網上對其溝通方式的介紹,可以看到以下的幾條:
你既可借助內置的揚聲器及麥克風快速聊上幾句,也可順暢地將來電轉至你的 iPhone,再慢慢細聊。只需用手遮住 Apple Watch 的屏幕,就可以將來電轉為靜音狀態。
以及
Apple Watch 上開始, iPhone 上繼續。
Apple Watch 適合于快速互動,但有時你難免要進行深入交流,因此,我們讓你可以輕松地將信息、電話和郵件從 Apple Watch 轉至 iPhone,從中斷的地方接著完成。
可見蘋果并不提倡在 Watch 上完整的進行內容復雜的展示與操作。聯想到最近蘋果推出的 Handoff 功能,iOS 應用以及配套的 Apple Watch 版本應用都應考慮到 Apple Watch 只是一個提示和短內容快捷操作的便攜設備,復雜信息在交互上引導用戶、功能上允許用戶切換到 iPhone 或其他 iOS 設備上繼續進行,并進一步考慮優化做到不同設備間操作的“無痕銜接”。
- 手勢操作的變化,一切只為了防止手部阻礙了屏幕顯示。由于屏幕小到大概兩只手指就可以覆蓋,蘋果一直引以為豪的多根手指的手勢操作不能夠再應用在這樣的屏幕上,因此 Apple Watch 將普通手表中的旋鈕加以改良,替代了很多手勢動作,更在觸摸屏幕的動作中加入“力度”的維度。在交互的設計上應當學習原生 Apple Watch 應用的巧妙運用。
- Glances 界面需要產品人員更加仔細的思考,究竟 app 的哪些功能是最重要又適合被展示在此頁面的。
- 由于內容緊湊,更考慮應用的設計功底。在扁平化時代之后,更需要不同的顏色、字體、排版等來使交互層次更佳清晰明了。
縱觀本文開頭所說的這幾個 app,均在按照以上 Apple 對 app 的設計要求在進行 watch 版本的改造。這幾個 app 大部分都考慮到了屏幕小的基本的問題,在內容的展示中,更傾向于展示圖形(如支付寶錢包的付款/轉賬主要使用付款碼,見圖2),或者使用近距離傳輸方式(如微信加朋友方式僅保留了為更便捷的“雷達加朋友”);在內容的輸入時,少數不再支持輸入(如微博),大部分則是使用官方提倡的語音識別輸入方式,這里不得不為 Evernote(印象筆記)的適配點贊。
而微博則是借 Apple Watch 發布的東風打入運動類 app 的“紅海”,不但利用了 Apple Watch 作為可穿戴式設備的運動監測屬性,更在 iOS 客戶端中特意加入了“運動”功能。對于這個改動,微博的動作很細微,并沒有大張旗鼓地立刻進行宣傳。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微博運動”中“與你關注的名人、好友比拼步數
”的功能,則是充分把握住了微博本身社交的屬性。或許可以期待它可以像百度之前的“比比你與名人臉的相似度”一樣,吸引用戶們的強烈關注。但微博客戶端將這個“運動”功能路徑隱藏的很深,無論是從微博現有的推廣手段,還是我個人對產品的分析,我都不認為它會將這個功能作為一個大賣點。畢竟微博最重要的還是社交,這個功能只是用來吸引眼球和增強用戶黏度的手段之一。
轉頭看微信,則是感覺微信這次的適配有些讓人失望。初次在發布會上看到展示的微信,令我比較驚訝的是適配版本中竟然有“朋友圈”功能,并且與(見圖3)。我猜測,“朋友圈”在這幾年的發展中,已經遠遠偏離了(當然是好的偏離)原本微信的產品團隊所預期的方式,因此現在的微信產品團隊將“朋友圈”視為比較重要的功能之一。然而,是否在 Apple Watch 上應當有這個功能,我與微信的產品團隊卻有不一樣的認同。首先,Apple Watch 的屏幕并不適合看“朋友圈”這樣復雜的信息;其次,也是比較根本的原因,Apple Watch 的定位應當是作為信息提示和便攜使用的,抬著手腕的姿勢很累,人們遇到緊急或者簡單的信息可以使用它進行回復,遇到復雜的消息用戶還是更傾向于使用 iPhone 處理。另外即使真的要顯示“朋友圈”,如圖所示的界面布局設計也是很失敗的,幾乎是照搬了 iOS 版本的“朋友圈”的設計,而并沒有考慮到 Apple Watch 的特點。而微信似乎沒有應用 Apple Watch 提倡的比較實用的 Glances 界面,真的這樣的交互比 Glances 更好嗎?我認為未必,仍然有待深入考量。還有 Force Touch ?這個圖片上沒有展示出來,我們只有實際用過才知曉了。總而言之,或許是微信團隊并沒有真的重視 Apple Watch 并投入足夠的資源,或者我只能說這個產品人員有點讓人失望了。
另外,Apple Watch 擁有一個 Tap 功能,是官方宣傳的亮點之一——宣傳語是“A new way to connect”——可以同步傳送 tap、圖形、甚至自己的脈搏(見圖4)。作為社交類 app,一個建議就是,是否可以將這個功能集成在自己的 watch 適配版本中?例如微信,可以聊天過程中傳送給當前的微信好友 tap、sketch、heartbeat……不失為一種既有 Apple Watch 特色,又更有趣的交流方式。
還可以在 WatchAware.com 這個網站查看到更多愛好者設計與開發的優良 Apple Watch 應用。
當然,作為一個 app 的產品設計者,不但應當了解界面應該如何設計,更應當,這些都需要與開發人員溝通、甚至自己閱讀技術文檔來了解哪些構思可以被實現。在這里我并沒有更深入地閱讀過 Apple 的 WatchKit 文檔,上述的建議與意見也暫時僅限于個人就了解范圍內的構思之中。
盡管很多人都在唱衰 Apple Watch,但就蘋果公司的品牌號召力和其寬范圍的定價,我個人認為 Apple Watch 的市場在目前兩年內還是很有潛力的。未來是否如此,仍要看蘋果公司是否能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