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鬧”是種惡俗。
沒有辯證法,不需要形而上,這就是一種惡俗。
這種惡俗我們能停止嗎?答案可能有些悲觀。
很多人以為“婚鬧”是我們現在才產生的,我嘗試搜索“婚鬧”,百度百科給出如下解釋:
婚鬧本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比如人們常說起的鬧洞房就是婚鬧的形式之一。但是21世紀初以來卻出現了很多離奇的婚鬧形式,有的甚至傷風敗俗,影響社會風氣。
這個腔調是不是很熟悉?
“進入21世紀以來,出現了某某新情況,面臨某某新挑戰,社會風氣漸漸變得如何如何。"
錯。
“婚鬧”惡俗(注意不是習俗)的形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早。
漢末仲長統在所著《昌言》中講到:
今嫁娶之會,捶杖以督之戲謔,酒醴以趣情欲,宣淫佚于廣眾之中,顯陰私于族親之間,污風詭俗,生淫長姧,莫此之甚,不可不斷者也。
成書稍晚的道家經典《抱樸子》中的《疾謬》篇提到:
俗間有戲婦之法,於稠眾之中,親屬之前,問以丑言,責以慢對,其為鄙黷,不可忍論。或蹙以楚撻,或系腳倒懸。酒客酗醟,不知限齊,至使有傷於流血,口止委折支體者,可嘆者也。
文中所謂“戲婦之法”,就是在婚禮上問新娘一些“丑言”。更為惡劣的是對新人進行“體罰”,經常造成流血受傷甚至骨折。
明代楊慎《丹鉛續錄》:“今此俗世尚多有之,娶婦之家,親婿避匿,群男子競作戲調,以弄新婦,謂之謔親?;蚝讯樒淠w,或脫履而規其足,以廟見之婦,同于倚門之倡,誠所謂敝俗也。然以《抱樸子》考之,則晉世已然矣,歷千余年而不以變,可怪哉!”
其實何止晉世已然,我們有證據相信,至少在秦漢時期“婚鬧”陋習就已蔓延開來。
先秦時期,婚禮并不是一個崇尚熱鬧的場合,恰恰相反,婚禮是要求禁絕酒樂的。
孔子一直強調他生活的年代“禮崩樂壞”,呼吁恢復周禮。以今人的觀點,周禮有精要也有糟粕,我覺得最有道理的莫過于對昏(婚)禮的約束:
《禮記·昏義》中講:“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故君子重之?!?/p>
《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
昏就是今天的婚,人們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所以稱作昏禮?;瓒Y于黃昏舉禮,屬陰,不舉樂,不慶賀。當時人們重夫婦之義、結發之恩,并不認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后世好事者將“昏”字變成了“婚”,簡直狗尾續貂,高下立判!
后世關于昏禮該不該舉樂有很多爭議。
漢代一些囿于周禮的官員禁止轄區內民眾婚禮舉樂,可能引起了反彈,所以歷史上十分有作為的一位皇帝,漢宣帝,就下詔書講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擅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黨之禮,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民也。······勿行苛政。”
皇帝下文肯定民間婚俗后,“婚鬧”也籍此流行開來。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是不相信民智的,你可以借助群眾的力量,但別試圖相信群眾的智慧。
即便在漢以后,關于昏禮的爭論仍沒有停息。
《后周書·崔猷傳》:“時婚姻禮廢,嫁娶之辰,多舉音樂,······猷又請禁斷,事亦施行?!?/p>
《唐會要》卷八十三記載:“會昌元年十一月敕,婚娶家音樂,并公私局會花蠟,并宜禁斷。”
再以后,統治階級基本就撒手不管了,民間就變成愛玩玩,愛鬧鬧了。
關于“婚鬧”我講一個非??尚Φ恼f法,有人聲稱“婚鬧”惡俗是來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
當然,古代北方游牧(漁獵)民族“背黑鍋”的現象在我們的史書記載中數見不鮮。無論是西周時期的戎狄,還是以后的匈奴、鮮卑、柔然、契丹,他們連可信的后裔都很少,有臟水還不往你臉上潑?我不知道我有沒有這些遙遠民族的血統,但我還是要罵一句:
“呸,臭不要臉!”
首先沒有直接證據說明“婚鬧”習俗來自于北方的民族,史料中關于“婚鬧”的記載多來自于漢文化圈的腹地。這些我們暫且不論,以我對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解,“婚鬧”這種惡俗,應該是由我們創造的,至少是由我們發揚光大的。
電影《喜宴》中講道:“中國人婚禮中的種種表現,都是五千年性壓抑的結果?!?/p>
這句話似是而非。
我們不要動不動就“五千年以來”,好像任何畸形都能歸咎于強大的文明慣性。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承認,“婚鬧”惡俗就是由于我們的卑猥和嫉妒所釋放的下作?
我為什么對勒止“婚鬧”惡俗不抱幻想?就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敢正視自己心理的畸形,總在埋怨文化的畸形。
我們敢不敢講“婚鬧”就是因為我們卑劣且可恥的想法?
我們敢不敢講“婚鬧”就是我們肆無忌憚地扭曲著丑陋的姿態?
我們敢不敢講“婚鬧”就是我們傳承于父輩的下賤與齷齪?
如果敢,我們有救。
我看到一篇新聞報道,名曰:“婚鬧,不要踩法律紅線。”我覺得這位記者朋友很清醒,他知道在“婚鬧”這件事上,人們的道德水準是遠低于法律要求的,所以才警告某些人:“不要踩法律的紅線”。
“講文明”很空泛,“知廉恥”很具體,不能“樹新風”,那就先“移惡俗”。
文章來源:劉老根與大觀園微信公眾號(id:xinxianyidian)
這里既有劉老根的大俗,也有大觀園的附庸風雅。歡迎關注劉老根與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