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叔本華的一本著作,當時只是感覺他這人并不像大家講的那樣悲觀,不止是不悲觀,甚至是溫情的。這次看第二本,竟然又發現叔本華更多的魅力:思想深邃、文字精煉、語言幽默,簡直太讓人意外。
叔本華的性格在父母的影響下十分敏感,如果沒有父母留下來的遺產,他也許真的會像別人說的那樣很悲觀。在我看來,他是幸運的,一個人可以不為衣食所憂的時候,真的可以有大把的精力和時間去建造自己的理想。
如他所說:一個人不用為生計憂慮,不用為貧窮憂愁,就可以從人類宿命般的奴隸生活中求得解放,去過無憂無慮的真正獨立的生活。
生活中常常有人把自己不如意的生活歸咎于沒有強大的后臺、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撐,有人說這是自己沒能力的“酸話”,實際上這也是非常實際的。
就拿寫作來說,有人找到厲害的人指點迷津,就像練武功遇到秘籍一樣,提升飛速。有的沒人教,自己可以花錢報各種培訓班,報得多了,總能遇見一兩個不錯的老師。當然勤奮是基礎,不過光勤奮沒方法確實事倍功半啊!
哲學是人類的智慧之光,能去到人類現在到達不了的地方。我們通常看來,哲學家一定是異常睿智、不斷探索、甚至擁有超脫塵世的氣質,但如果你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就會發現:大哲學家也有自己的煩惱。
叔本華也不例外,面對煩惱,他們去探索去思考,他們也需要為自己找到堅持某件事的理由和方法。
也許普通人與哲學家最大的區別也許在于:普通人遇到問題會像躲瘟神一樣盡量躲開,而哲學家遇到疑問則會像醫生一樣去解剖它、研究它、深究它。
這樣形容也許太過“理性”,因為叔本華本人是極富情感的人。他認為:哲學家應該把整個人,包括他的感情和理智都投進去。我這里延伸擴展一下:好的寫作,就應該把整個人,包括感情和理智都投進去。
人類的文明就是從先民學會用線條記錄生活開始。我們看所有的哲學思想都是要用文字來體現的,就算是佛教“教外別傳”的禪宗,也都有各種公岸以文字流傳于世。
各宗教的經書、先民流傳下來的詩歌等,那些流傳下來的文字,哪個不是像叔本華說的一樣,極富情感和理智呢!
所以我們看叔本華的文字,能非常明白地感受他的情感,這種情感可能有時候細膩,有時候偏激,但一定是真實而生動的。我想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喜歡他的哲學語言,因為真實、現實,不抽像、不神秘。
比起華而不實的包裝,人們更容易被真情實感所打動。就像我們看電視,演技越好的演員,呈現的角色更能代入觀眾的感受。我們說的“老戲骨”跟優秀的作家一樣,都是非常棒的藝術家,能把人們未有親身經歷和思考的事情,去通過文字或者影像震撼大家。
來看叔本華怎么形容人保持固有的偏見,不愿接受新觀點的:無論是良藥還是真理,都只在事后發揮效力。就是說人們總是要在事情發生以后,才知道自己原來的認知是錯誤的。這里其實有點諷刺那些馬后炮的意思。
他還這樣形容智慧:如果用比較大膽的比喻來表達,我們可以把生命看作一種燃燒過程,智慧是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光。他被眾人所贊揚的語言魅力就體現在這里,用大家盡量能理解的方式來解釋一些生澀的道理。
看,他的語言的確幽默而精練,不像別的哲學家理論那么生澀,總是用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經驗來解釋一些高深的哲學問題,非常厲害。既真實又生動,靈魂還還散發著趣味,所以讀他的文字非常親切易懂。
哲學家那么多,出的作品也那么多,人們為何偏要喜歡他的文字呢?
我們能不能借鑒呢?
我在堅持日更的一百多天里,有過很多次不知道寫什么的時候,又不愿意為日更而記流水賬。問題不在于我經歷不夠,而在于感知經歷的時候太少了。沒有像叔本華一樣見微知著,從一些小事情里去發覺奧妙。
如果說幽默感是天生的,后天不好培養,表達真我的能力卻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所有的技巧都要在真實的基礎上發揮,才能出彩。
很多人也許跟我一樣,寫作靈感的溪流本來就很細,都不夠滋潤自己的文字,它還常常斷流!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我們大多時間的寫作并不是“真心”的,是沒有發掘真我思想的,是沒有感情地堆砌。
然而要有感情首先要去關注它、思索它,非得有安住不著急的心才行。由此看出,生活太著急的是不行的。
我們大部分人也許沒有叔本華那樣不為衣食所憂的幸運。但如果擁有一顆“禪心”,吃飯時認真吃飯,去體會滋味;走路時好好走路,讓每一步都塌在實地上;睡覺時好好睡覺,讓心安寧。然后把吃飯的感受、走路的感受、睡覺的感受,細膩周全地表達出來,想必是豐富而動人的了。
若是想探索個什么道理出來,就像哲學家一樣去解剖和思索這些感受,投入感情,理性分析,這是都是寫作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想,流水賬不是不可以,這流水賬如果是思想的不斷延伸,那也會形成一條伸向智慧的觸須。
對于寫作,大多人的煩惱是相似的。然而我們和叔本華的煩惱沒有本質的區別,為自己想要堅持的事情不斷尋找理由和方法,有“后臺”的找后臺,有錢的利用錢,兩者都沒有的還可以培養“禪心”,并且去實踐應用,就能見到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