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閱讀課堂(第三周)
第一天
到了初三,應該慢慢教會學生寫淺顯的議論文了,去年中考的作文命題就偏向議論文體,而自主招考更年年都是較適合議論文體的命題,從展現孩子們的思想來說,議論也是不錯的表達方式。但孩子們其實沒有接觸過議論文,還不知道形。這還不算難,這一冊的課文里我選擇了《敬業與樂業》《談讀書》《不求甚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但沒有去死摳,魯迅這篇,也不用再像我們讀書時老師的教法了。更多感受一種行文的思路和邏輯的張力,初步觸摸議論文。這是第一天兩節課的內容了。說句題外話,培根的這篇多次讀,這次又感覺不同,比如我今年才懂得讀書要翻讀(一則也是因為時間的凋敝),但培根老人家老早就告誡了的。早前不管好看不好看,都從序讀到最后,真真在不值得精讀的書上浪費了不少時間。我和學生們這次最喜歡的就是這句了:“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边@就是為我們為什么閱讀后總是要寫,做的詮釋。
第二天——第四天
實際上議論文關鍵的關鍵,還是素材的積累,來自生活和閱讀的鮮活的例子。我想以《三國志》的閱讀為例,看看能不能給孩子們帶來有力的論據。整整三天,我都帶著學生在讀《三國志》。我從里面精心挑選了曹操、袁紹、呂布、賈詡、張遼、徐晃、于禁、郭嘉、程昱、華佗、劉備、諸葛亮、龐統、關羽、張飛、法正、秦宓、呂蒙、甘寧、張昭、魯肅有關的58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三國志》里的原文片段,面對他們的字詞疑難或背景疑惑,都當場解疑。我想要修正孩子們由于《三國演義》的影響而對歷史的誤讀,順便提高文言文閱讀,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素材的積累。
第五天
課文所學的議論文體例還是繁復、自在了些,我們剛起步,先寫寫段落整齊的樣式吧,于是以自己的在中考后寫的小文為示范。《三國志》的閱讀,我也是今年春夏的時候才開始的,看到中考作文題目《往后一小步》的時候剛看得差不多呢,就隨性寫了。
往后一小步
《三國演義》畢竟不是正史,從這個草長鶯飛的春天開始,我頗有興致地去看了《三國志》。慢慢地讀,讀完《三國志》,感覺自己像由翠而青的葉,我心內葉脈的紋路變得清晰而強韌。喜歡《三國志》,尤其喜歡《三國志》中“往后一步”的人生智慧。
(一)
往后一小步,是靜侍良機?!肮聿拧惫挝涣小安芪何浯笾\士”,他曾出仕袁紹,但沒幾天就看出此人不能成大事,便棄他而去,寧愿“往后一步”,隱居在自己小草屋里,一宅便是六年。直到某天好友荀彧推薦他去了曹營,郭嘉與曹操一見如故,從此變成了曹操最信任的謀士。官渡之戰,袁紹大敗,曹操想乘勝追擊袁紹的兩個兒子。郭嘉卻獻計退兵,因為他早已敏銳地看到了袁紹后裔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只需退兵,就可讓矛盾瞬間激發。這是郭嘉的眼力和判斷力。
(二)
往后一小步,是生存之道?!度龂尽分嘘悏墼u價賈詡“庶乎算無遺策”,洞若觀火,深謀遠慮,賈詡也是一個智慧之人。賈詡真正的大智慧,在于他的洞悉人性。在漫長而艱巨的理想之路上,賈詡最終擇君于曹操。在魏國得到重用頗有建樹的賈詡,卻選擇了往后一步——“策謀深長,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因為他看透了曹操對權利的渴望。生逢亂世卻如魚得水,唯恐天下不亂卻能全身而退,賈文和,當得起“毒士”這個名號。
(三)
往后一小步,是海納百川。劉備投奔,程昱說公:“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答:“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曹操的不殺,不是婦人之仁,是以胸襟接引各方英雄。盡管曹操是個奸雄,但不失英雄本色?!扒嗲嘧玉?,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是往后一小步的容人,才成為這曲求賢之歌中最強的清音。
打開歷史長卷,三國人物緩緩走來,合上歷史長卷,歷史的悲喜與思考鐫刻心底?!巴笠恍〔健保瑥臍v史的滾滾浪濤中滌蕩而來,更將綿延向前。
形式上的學生一下明白了,注意在段首(或段尾)提出分論點,句式相似,概述素材后,需要精準的評論。當然這篇小文的缺點也是很明顯,有些素材雖然是“往后”,但往后了一大步的,比如賈詡的避世。另外素材后的評論語還可以再多些。等待學生的青出于藍。
作業是,根據選讀的《三國志》,自選主題,寫一篇議論文。
學生作品選登:
識時,知務
翁哲宇
晏子在《晏子春秋·霸業因時而興》中說過:“識時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意思是說能認清時代潮流形勢的,聰明能干的人,方可為英雄豪杰。說到此言,其中還有一個典故:諸葛亮年幼時就舉目無親,后來就在隆中一邊耕種,一邊讀書。十年下來讀了大量經史子集,且注意研究當時的政治形勢,形成了一套政治見解。當時劉備流落荊州,覺得要成大事,必須要有智謀的人輔佐,因此一直在物色有見識的人才。后來,他聽說司馬徽在襄陽很有名聲,便去拜訪他,司馬徽就說:“平庸的書生文士怎么會認清天下大勢?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是杰出人物。這里的臥龍和鳳雛,才是這樣的杰出人物?!?/p>
識時務,就是要深謀遠慮,懂得審時度勢。諸葛亮隆中一對,道盡天下大勢,隨后的發展也印證了他的預言,這并不是瞎貓碰到死耗子,也不是鬼神之說,而是對當時的形式進行全面理性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必然的結果。在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之際,聽聞孫策欲襲擊許昌,“眾聞皆懼”,但真正的識時務者——郭嘉卻早已看透了時局,對孫策的情況了如指掌,預言了:“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于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倍髮O策“果為許貢客所殺”。這預言看似令人難以置信,但經過層層剖析后,卻又是情理之中。若孫策未卒,反倒是出人意料了。時局就像是一團迷霧,蒙蔽了人的眼睛,但識時務者卻能夠根據細小的線索,透過迷霧看到后方的事物。
識時務,就是要隨機應變,知人心。賈詡幼時“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但賈詡并沒有驚慌失措,說道:“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嚇得叛氐不敢加害,還結為盟友送還。龐統跟隨劉備時,在劉備身上潑冷水“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劉備當時正在興頭上,便一氣之下將龐統趕出了宴席,而后又反悔請回龐統“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并沒有固執己見“君臣俱失”,這也是懂得隨機應變的一種能力。如果不懂得隨機應變,不知人心,則會陷自己于不利之地?!稐钚拗馈废氡卮蠹叶疾荒吧?,他一代才子,在那個求賢若渴的時代,本可以過得一帆風順??墒撬麉s不顧及他人感受,恃才傲物,屢屢戳破曹操,到處炫耀自己的才能,分了“一盒酥”后得了便宜還賣乖,最終致使自己惹禍上身,遭受殺身之禍。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天妒英才,但歸根結底還是楊修咎由自取。識時務,就要知道在什么時候該講什么話,做什么事,要體會他人的感受。
識時,知務。能夠幫你渡過難關,能夠幫你爭得人心,能夠幫你免除人禍。時刻擦亮你的眼睛,時刻感受你的心靈。做一個識時務者,時時識時,刻刻知務。
(評:非常工整的議論文,具備了形,但也有可商榷處。郭嘉看透孫策的例子其實并不算是深謀遠慮,倒是因為深諳人性,但它又不算是隨機應變,所以也沒法放到第三段作為正面例子,按照小作者的分論點,只能舍棄這個素材了。這邊可以替換為袁紹和曹操面對“挾天子而令諸侯”這一謀略的對比,袁紹不愿采納,是他不愿受制于人,他要的是獨攬大權。郭圖警告袁紹“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而這個“先人者”就是曹操,曹操迎天子都許昌,占據了政治優勢,這便是能識得時局。又比如《楊修之死》的例子就不適宜用進來,不能在一篇嚴肅的以史為鑒的議論文中同時夾雜同題材小說情節作為論據??梢蕴鎿Q為呂布不識得陳登父子的投機誆騙,終致惹禍。但是跟楊修的例子還是有區別,所以該段小結語應該稍微修改一下:識時務,就是要練就一雙慧眼,知道在什么時候該講什么話,做什么事。)
靜心觀世,是另一番天地
周釗杰
人是一種集多種情感的生物,喜、怒、哀、樂最為頻繁。怒,為大忌。它就像一片濃霧,會阻礙你前行選擇道路,或許就會這樣墮入無盡的深淵,它擋住你的眼睛,遮蔽你的心靈,你會因看不透世界而意氣用事,大忌不可犯。
怒,傷人心。劉備等人聚會在營中慶祝勝利,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于是統逡巡隱退。毒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龐統一句善諫,劉備卻怒斥并且趕龐統出去。龐統,鳳雛也,才識過人,有本領的人一般都有脾氣,更何況龐統呢,聽到這些話后,想不生氣都難。司馬徽嘗曰:“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比舢敃r龐統一氣之下離開,蜀國未必能夠堅持那么久。雖然最后劉備還是請之回位,但這件事,或許早就存留在心里了吧。劉備一怒,傷龐統心,更傷蜀國之氣數。
若當時,劉備能夠靜心看待這事,好好思索一番,就不會說出這種話。龐統更是會盡心效忠,與諸葛亮一起安邦興國。
怒,失手足。關羽一時大意失了荊州,自己也陣亡了。張飛氣,怒斥下人,最后被手下兩人悄無聲息殺了。
若當時,張飛能夠靜心看待這事,好好思索一番,就不會鞭撻屬下。更不會就這樣離世,劉備也不會因失兩兄弟而痛心,郁郁得病而死。
怒,為頭等大忌也。
審時度勢,是一種靜心觀世,曹操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p>
運籌帷幄,是一種靜心觀世,賈詡遠在千里之外,離間馬超韓遂二人,后分破之。
神機妙算,是一種靜心觀世,孫策轉斗千里,盡有江東,號百萬之眾,將渡江北襲許,眾人皆懼,郭嘉卻斥眾議,說其是一人之敵,必死匹夫之手。后,果為殺。
靜觀其變,反退為進,是一種靜心觀世,袁紹兒子,曹操預攻之,郭嘉阻攔,并料定,他倆會自相殘殺,不需要主動出擊。后,二子兩敗俱傷,太祖分別吞之。
怒換來的是悲,靜換來的是妙,往往做一件事的時候,越想做、越著急做,越是不可,不妨靜下心來,思慮有何好的辦法能助你解決。
“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贝丝汕蓨Z天機而制勝。
(評:也是具備了形,甚至形式更活潑些,有整散、點面的結合。但議論文是貴在說理的嚴密的,譬如小作者猜測劉備傷了龐統心,但在史料中無跡可尋,不能想當然。龐統在進圍雒縣時,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他的早逝使得蜀國缺了安邦興國的大梁。又如“怒,失手足”的分論點,不如改為“怒,失大局”。后邊小作者的論述比較粗略,其實這倒是應該精細論述的關鍵處??梢匝a充關羽失荊州前的那些因怒引發的伏筆——“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羽的心高氣傲導致江陵和公安的守將糜芳、士仁的背叛,羽對孫權假裝援軍卻淹遲不速未能看清,一聲怒罵“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使孫權對奪荊州的想法愈加劇烈,使北魏有機可乘。為了論述的集中,可以不寫張飛的例子了,但是劉備在失項羽后,怒發夷陵之戰可以說一說。)
按壓?彈伸?
黃佳慧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適當的退避遷就不是軟弱,而是為自身的未來做下的鋪墊。徜徉在漂浮的思緒中,按動著手中的圓珠筆,時間在它上下彈縮的節奏中定格——飄向遠方。
恍惚間,圓珠筆扭曲,變形,化為人形。他氣宇軒昂,霸氣外漏。身上寬大的衣襟宣示著他至高無上的身份與權力。他置酒作樂,舉杯暢飲。臉上的笑容詮釋著他剛取得的一場勝利。他,是先主劉備。他談吐儒雅,舉止大氣。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滿腹的內涵。他緩緩舉杯,勾唇一笑,全身上下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氣質。他,是鳳雛龐統。先主數次舉杯,笑容滿面,兩頰逐漸變得通紅,眼神變得迷離,沉浸在醉夢之中,他回想起又攻下一城,仰天大笑,對龐統說:“今天的宴會,真是快樂啊?!饼嫿y臉上卻失去了笑容,陰沉沉的說:“侵略征伐他人的國家,讓百姓們不得已安居、晝夜難眠,搞得人心惶惶,卻認為這是快樂的。這,可不是有著仁慈之心的人能干的出來的??!”先主被醉意控制了頭腦,胸口發熱,火冒三丈,對龐統生氣的說:“武王討伐紂王的時候,也是前歌后舞,難道他不是仁者嗎?你的話有所不當,趕緊給我出去!”龐統也面不改色,緩緩放下竹筷,緩緩起身,緩緩出去。不一會兒,先主略有酒醒,心中萬分后悔,趕忙請龐統回來。龐統也不向先主道歉或是求饒,而是緩緩走進,緩緩坐下,像之前一般自在飲食,自在喝酒,旁若無人。先主有些按捺不住了,問龐統:“方才之事,是誰的錯?”龐統嘴角微揚,抿了口酒,說:“君臣都有錯。”先主大笑,宴會的氛圍還是像之前一樣輕松愉悅。
有人會說,龐統不堅持真我,明明自己沒有錯卻如此遷就先主,這不是擺明了的就是先主的不對嗎?可是我說,龐統相比于那些阿諛奉承的人,抑或是一味堅持自我的人都聰明了不少,不阿諛奉承,有自我個性,不做貞潔烈士,無謂丟了性命,既給足了先主臺階下,自己也并未損失什么,反倒收獲了一個識時務與真淳的美名,傳世千古,實不失為一石三鳥之良計??!
惘然間,圓珠筆扭曲,變形,化為人形。機靈聰明,臨危不懼,他是少年賈詡。深謀遠慮,曉暢軍事,他是青年賈詡;言辭委婉,旁敲側擊,他是壯年賈詡;明哲保身,知人之心,他是晚年賈詡。一生既傳奇又平靜,好似矛盾,但又并不矛盾。他勸諫張繡投靠曹公之時,看透局勢,分析得當,得到的張繡的信任,也得到的曹公的器重。當曹公以選太子一事咨之他卻嘿然不對。搞得太祖一臉懵逼,最后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對之。使得曹公大笑,遂太子定下。當他晚年時,他如此高的地位卻不讓兒女嫁娶高官門第,以防太祖的猜疑。他的謹慎讓天下人談論起有智慧計謀之人時,都推他為翹楚。
于我自身,我是不敢對于一個隨時能要了你性命的君王如此態度的。當君王問你意見時,多數人選擇恭敬以對,而不是“嘿然不對”;多數人以言語直接丟掉了性命,他卻善于旁敲側擊不僅幫助太祖做下了決定,還贏得了太祖的欣賞;多少人做夢都想攀附豪門,衣食無憂,掌權天下;他卻在風光之時闔門自守,退無私交,不結高門。需要他時肆意施展才能,該退避時明哲保身,不求功名。如此膽魄,如此心計,實在難得。
古人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況在這亂世之中?若要保全自身,還要堅持自我,實屬不易。這時,適時適當的退讓就顯得尤為重要。
(評:發現劉備與龐統的一笑泯齟齬是大家喜歡用的素材,但是語言風格不盡相同,這一篇的小作者就很有些俏皮,也很有古今穿梭的空間感,說理也能夠證明自己的觀點。)
傲慢與偏見
金昕
在我看來,傲慢只是一種性格,而偏見卻是一種陋習。
他把傲慢捧在手中,與群雄爭霸天下,卻把敬重放在心中,仰天下賢士……
曹操傲慢多疑,卻在殺了“神醫”華佗之后,痛恨自己一時意氣用事,失去了一位才華出眾之士。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曹操的性格本就是這樣,他改變不了,但他從不心存偏見,在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之后,袁紹也抑郁而終。對于他曾經的對手,曹操不僅沒有看不起他,反而親自去袁紹的墓前憑吊,不禁潸然淚下,惋惜于袁紹的離世。他還慰勞袁紹的妻子,贈與綾羅綢緞和充足的糧食。就是這樣的曹操,后人只知其性格暴戾,傲慢囂張,卻不知他敬才愛才,重情重義,尊重強大的對手。
他把寬雅局度寫在臉上,義通四海,聲名遠揚,卻把傲慢偏見藏在心中,固執己見,不識人才……
袁紹作為曹操的對手,曾與曹操一樣,擁有眾多謀臣,但兩人卻在對待賢才上大相庭徑。官渡之戰之前,袁紹的謀士田豐,曾勸告他不可急功近利,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但是,袁紹卻認為田豐是在擾亂軍心,散播謠言,命人將他關押起來。結果,官渡一戰,袁紹果真大敗而歸。有人說,田豐料對了結局,袁紹一定會重用他,但是,袁紹卻心胸狹隘的以為,田豐會因此而嘲笑他,便派人殺了他。這一舉動使他底下的謀臣心寒,紛紛請辭離開,袁紹也不免落得個眾叛親離,抑郁而終的下場。《三國志》中這樣說道:“紹外寬雅,有局度,優喜不形于色,而內多忌害,皆此類也?!边@就是袁紹,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完美”地融合了傲慢與偏見。
他把仁義道德演繹得淋漓盡致,深得民心,卻把私心偏見掩蓋于內心,自私自利,不擇手段……
劉備,在我們眼中是一個區別于曹操的主公。在曹操與劉備對峙期間,有人勸說劉備,丟下一部分人,速行至江陵,抵御曹操的攻擊,但劉備卻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這樣看來,劉備的確是一個仁義、善良、體恤下士的好主公。但是,長坂坡一戰,劉備卻拋妻棄子,獨自領著幾員大將逃離。這實在值得令人深思,一個連蝦兵蟹將都不愿放棄的人,竟然至自己的至親至愛的性命于不顧,他的善良與仁義,到底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傲慢,不過是與生俱來的性格,而偏見卻是令人不齒的陋習。傲慢與偏見……
(評:非常喜歡小作者的三個領起段,圍繞著“傲慢與偏見”來評價人物的豐富人格,文章語言雖然稚嫩些,但是有思辨。)
有舍有得
徐文彬
舍棄,并不意味著失去,因為舍棄意味著另一種獲得。在風云莫測的今天,當肩上的行囊日益沉重,有人認為舍棄是一種賭注,但是如果說積累是為了當下,那么舍棄則是為了長遠;如果積累是厚實,那么舍棄則是睿智。
舍棄,能使人心歸附。昔張邈叛變,挾持畢諶家室,太祖放畢諶回去,但是誰料畢諶一去不還,人人都以為當畢諶被太祖在呂布那活捉的時候會被殺,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太祖竟然不計前嫌,依然重用他,并且表示理解,讓畢諶忠心歸附,為他做事。這個簡短的故事,展現了曹操的大度,但這更是曹操的深明大義所在。試問,如果當初曹操不放畢諶回去,而是把他留下,那畢諶有再大的謀略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后可能會痛失良才,讓曹操自己也懊悔不已。可以說,曹操的這番抉擇得到的,遠比當初舍棄的多。
舍棄,能以退為進。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威名遠揚,而袁紹這邊則是“官渡一敗勢難回?!闭敳僖藙僮窊?,一舉平定華北。郭嘉卻說出了決定勝敗的話來:“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后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怔劉表者,以待其變,變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币徽Z驚醒夢中人,太祖放棄了眼前的利益,轉而坐收漁翁之利??梢哉f是明智之舉。
當今社會的人們都秉持:“有得便得,多多益善”的取舍觀,而恰恰是這,讓我們和成功的彼岸相隔一段無法逾越的溝壑。我們不妨反問,如果我們對于身邊的利益都不加思索地收入囊中,我們是否會誤入歧途并漸行漸遠?再拿我們息息相關的學習來說,如果我們想一口吃飽,學會所有知識,贏得所有成就,難道不會被身上的重擔壓垮或是到了山窮水盡才醒悟?
舍棄,能決定未來。想當初在當陽長坂坡,先主拖著十萬之眾輕而易舉地被曹操追上,并一舉擊潰,把劉備打得落花流水,丟棄妻小不說,幾年積蓄力量在這一刻瓦解,所有都化為烏有,只剩幾員猛將孤立無援。但是如果當時劉備聽諸葛亮一句勸,先把荊州打下,發展壯大,那么“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愿望也不至落空。如果我們在學習上認清什么是我們需要的,什么是我們應該摒棄的,就成功了一半。
拋下一粒種子,換來一樹果實;少砍一顆樹木,換來一片森林。
無舍無得。
(評:很流暢的小文,更難能可貴的是,小作者聯系了當下,這是我自己在寫作時忽視的。)
處世之道
梁依琦
生活就像一個圓,滾著滾著,有的人被世故磨得更加圓滑,而有的人卻被磨出了棱角。在《三國志》中,我們能看到一個又一個的英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態度,也有獨屬于自己的形狀。
這個世界需要圓滑。賈詡在推薦立曹丕為太子后為了避免世人猜忌,退居山林,不與高門結交。在這個世上,他選擇了明哲保身,這便是賈詡的處世之道。假若賈詡沒有選擇退居,而是繼續在官場上闖蕩,那么接踵而至的可能就是世人的猜忌和性命難保的危險了。在危難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選擇明哲保身,有時候要懂得知難而退。
這個世界同樣需要棱角,但不可將棱角展露得太過鋒利,這樣不但會傷了他人,也會將自己深深地刺痛。
關羽和張飛都是擁有真性情的猛漢,他們將自己的勇猛放到戰爭中,也用這份勇猛對待自己的世界。關羽對布衣平民和善卻苛求于官族勢力,但最終,也就是他的桀驁不馴置他于死地;相反的,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在經劉備規勸后卻依舊不改,最終釀就了自己的死亡。
張飛和關羽的真性情固然可貴,但在當時的世道下卻極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對待各種各樣的人我們需要不同的態度,也需要正確的態度。不能意氣用事,也不能低聲下氣。
處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我們要學習賈詡的圓滑。處世圓滑但不世故,清高卻不驕縱。我們也需要學習關羽、張飛的真性情,但切不可過于銳利,將自己推入水深火熱之中。
唯有將自己雕刻成正確的形狀,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發揮自己最大的優勢。
(評:也同樣在思索著閱讀《三國志》與當下的我們的關聯,而小作者提出的觀點,也正是我們在當下普遍遇到的兩難,圓滑和棱角怎么平衡,究竟應該怎樣雕刻,才是正確的形狀?)
識心之士
李欣楠
入中華則亙空長卷不息之,映眼簾,莫是紛紛擾擾,樂為爾虞我詐之。云騰起之際,三國鼎立之時,三大人各占三方勢,斗,欲并天下。而其后門人,莫如其識心之士。可見其知人心,識見之重。識人心,方能進退可知。三國謀士如雨,眾皆知,而其中之鬼才者,必為賈詡。當而軍始至南陽未幾,乃從北線傳來田豐說紹襲許都消息,曹操不敢以己之巢為兒戲,即舉眾軍而歸。繡固不欲舍操,帶著兄弟,搖頭晃尾,紅頭漲臉之將與曹“送”。賈詡勸繡勿追,追則必敗。繡嗔視于詡,檢視其跡非有也,此時何不追之?張繡不聽,風速地沖去,無時,繡遂為操者伏破,幾以胄甲遺失。賈詡俟繡還,即又勸張繡復追操,必能大勝。繡此有信詡矣,引殘兵出,果將操揍得鼻青臉腫。繡越看賈詡越非人,其何能掐會算?曹操幾為之招招算定。繡之勝,詡之謀不可不記。賈詡達心,知操兵慎,巧施妙計,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此何等不是識人心之重哉!識人心,方能算盡天下。曹操左右至詭之士,莫過于郭嘉。其一,則是當時,孫策已據江東,官渡之役,見曹操勢大減,遂欲掩襲。先急,嘉已測其新并江東,所誅者皆有俊才之士。然策輕,殘酷無情,雖有百萬之眾,而與之一人至中國無異。若刺客伏起,則一人之敵耳。策必死于刺客。策臨江,尚未渡江,果為許貢客所殺。其二,則是其兵貴神速之計。嘉冒全軍之危,卸下輜重,以速進取之策略,直搗龍穴,乘其無備,遂破之。此兵貴神速之策,影響甚遠,乃至法國之將領拿破侖,亦取此計,據歐洲。諸事皆見其神,坐觀其變,是退是進,皆在其掌握之中。郭嘉敏之鑒,超群之膽,無可與之比。其死日,曹操亦至令全軍祭酒,惜嘉也。東漢末年,天下紛紛,人心叵測,識人心杰出之輩,層出不窮,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至今千年,回首昔,只留感慨萬分……
(評:總是會有孩子饒有興趣地以文言文寫作,雖然會突然冒出一些現代詞匯來,也強過我很多,我至今沒有用文言寫作過呢。而且論證也頗通暢。)
群雄爭霸,義者勝
吳寧寧
孟子曾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在生命與大義面前,孟子決然舍生取義。在亂世中,人人算計,表里不一,利益至上,大義重要?鴻門宴中,不是字字精妙、滴水不落,抓住心理奉承的劉邦笑到最后,而那盡興率直、袒露性情的項羽不是最終負辱揮淚、自刎烏江嗎?惘然,思之。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眳尾加旅停g非凡,就是那米粒大小的箭柄,射中也不在話下。而他卻反復無常,輕視信義。陳珪與他結為盟友,他卻又聽信讒言,不加思索,為了牟利,竭澤而漁。將已在途中的女兒追回,出爾反爾,本就失信失義,還得寸進尺,將使者殺死、示眾。最終當他被曹操圍剿之時,竟幼稚地渴望陳珪舍命救他。對他人不仁,卻希冀別人報之有義?臨死都還戴著假面具,要拜曹操為義父,他可擔的起這個“義”字?他那兩個義父,不是被他的貪欲所吞噬?他這一身武藝,空被無義虛假所荒廢、拖垮,像失去靈魂,空有行尸走肉的軀殼。
信義,是做人的基礎。
孔丘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曹操,既無董卓強大,又無袁紹名揚,卻素仁義,求賢若渴,禮賢下士。賈詡變通機智,心細如發,謀略超群,卻愿臣服于他。比起段煨的猜疑不斷,則顯得大氣。畢諶的背叛,他體恤,他諒解,他依舊重用,他對臣下的信任,使得“諶頓首無二心”,使得賢人歸附。袁紹之死,他“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他對強大對手的尊重,使得民心歸附。郭嘉議兵貴神速,他虛心采納,這也促成他以少勝多,稱霸一方。
官渡一戰,袁紹面對田豐的忠諫,則不察納雅言,操之過急,負于田豐的忠義。果敗,卻又為了顏面,狹隘多忌,殺死田豐,同時也摔碎了臣將的心,一蹶不振。
甘寧粗猛好殺,面對承諾,耍賴殺死廚子。而呂蒙的一句:“興霸,老母待親食,急上”,收復了這顆桀驁不馴的心,使這堂堂七尺男兒眼淚縱橫。
仁義,是歸心鑰匙。
關羽破臂刮骨,言笑自若。厚待健兒,卻輕蔑世族。孫權好意,卻大罵辱之,為后見死不救埋下禍根。張飛則“愛君子而不恤小人”,鐵骨硬漢素敬之,卻鞭撻健兒,不體恤手下,也招致了死于左右的慘局。
曹操的意氣用事,不也讓他留下病根,愛子強死,痛恨不已。
禮義,是處世之道。
馥惶遽讓于袁紹是義?那不過是他膽怯的借口,懦弱的擋箭牌。劉邦勝?不然,人們所欣賞、喜愛的卻是那真、義、直的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喪失初心的殘暴,暫占天下又如何?名與利,不過件華麗的衣裳,會腐朽。諸葛亮未能遂興復之愿,但那顆夙夜憂嘆、心力交瘁的忠義心,也讓人銘記與感動。也只有那金子般的心,依舊會在歷史的浪淘中,熠熠生輝。而那義者,也永遠在人們的心中駐留。
(評:很理想的文章,是對我下水文的修正,形式、語言、意旨都佳勝。)
遇,即握之
楊持駿
那雨是血色的,朦朧的世界嘩啦啦的下著,從天而降晶瑩的珍珠摔得粉碎,就落在了地上,濺起的是一道道傷痕,淚水已與瓢潑的大雨交融了。在這片天幕下淅淅瀝瀝中偶爾閃爍的背影,朦朧了眼前的情緒,我站在雨里,和這世界唯一的單純,對白,靜默……這一場雨絲絲綹綹仿佛下了有半個世紀。
那年,狼煙肆溢,豪杰并起,戰甲,馬蹄,號角,哭號,溢滿中州大地,你,處于帳中,望蒼穹潑灑瓢潑大雨,沉思,“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背剃胖Z似還回蕩,但,為天下之心,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此人殺不得!然而你無法想象此舉放開金鎖走蛟龍,為一“天下之心”,放過后之勁敵,并予他部分兵力于徐州攻打袁術,于是“會術病死,備至徐州,遂殺車胄,舉兵背太祖?!?/p>
雨,越下越大,越來越猛,營中的你徹夜不眠,父輩的基業使你和你的兄弟錦衣玉食,且你袁家的門生遍布于天下,連董卓都敬你三分。身處東漢末年之亂世,帝王祥瑞之氣縈繞于你之上,然,當你擁有四州之眾時,你的缺點卻漸漸顯露,“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是啊,難矣!急于獲勝的你,未聽謀士田豐的勸誡,功于一役,官渡之戰,果大敗,至此,你的霸業就無望,無期,無果了。但你卻沒有去重用田豐,“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由田豐之言,果為所笑?!鞖⒅?。”遇,汝遇之,未握之。
俗語有云:“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鼻椅嵴J為帝、將、諸侯等,凡成大事者,有一共性,乃遇大機遇時,堅定心性,握之,得之,即可勝之;若放由其去,小則敗于他人,永無翻身之地,大則霸業成空,性命亦丟。依吾之見,應不放任機遇其去,需握之。
那一夜,你臥依在雕龍寶座之上,望天穹淅淅小雨,望其漸變漸小,直至全無,長嘆,目光炯炯,觀遠處水面如鏡臺,眉宇微皺,然,寂靜無聲。東南風終吹起,漸變漸大,風,拂你微皺臉龐,吹起斑斑鬢角,“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蹦愦髳偅适即藨?。隨東南風起始,火光沖天,隆隆之聲不絕于耳,攻伐戰號隱隱傳來,你眉宇微皺變緩緩舒展,撫掌長笑,此役,后人稱之曰“赤壁之戰”,此始,三國鼎立。遇,汝遇之,握之,得之,即勝之。
雨,那是帶血的雨,那是硝煙的雨,那是哭泣的雨,那雨還在講述著一個道理——遇,即握之!
(評:如此精彩的議論性散文,小作者在史實之上融合了情境的描繪。該怎樣表達我的欣慰、喜悅,我默嘆,微笑,多次跟隨小作者走進那一場場雨里。)
冥冥之中,自在天意
呂海天
小覽《三國志》之后,對原本從《三國演義》中的錯誤理解更正了不少。我原本就有種別樣的感覺,感覺曹魏一方的勝利是必然的,是天意可尋的,現在更加有所篤信這點。
自從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后,就突然心里“咯噔”了一下:如此智慧的謀略,無不彰示著曹操個人強大的統領能力。自此,曹操的實力愈發強盛,逐漸形成一體?!度龂尽の涞奂o》中有記載曹操之言:“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及“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忠于君乎!”等等,從此他的人才觀與人才力可見一斑,這也造就了他方后期人才廣大的盛況的因果。著名的“煮酒論英雄”故事更是他識才之力的重大體現。而官渡一戰便將他的威名遠播。以此看來,曹操的綜合能力極佳,作為一名統治者的各項要求盡皆符合,極適合在后來的魏國之前打下半壁江山,雄踞一方,以此奠基。那么曹操的出現是否是一種天意所為?
可有人多半會言:既然你說曹方的勝利是必然,那為什么他還是打了諸多敗仗呢?就以赤壁一役作為例子。的確,這場戰爭對曹方的損失巨大。但,我認為他當時需要這樣的一場重大敗仗。一是借此消磨掉他一時的銳氣,二是使他暫回北方,修理內政,發揚民生。有這兩個對手的不斷磨煉,或許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本就符合歷史變遷的正常軌跡。
如果這些聽上去稀奇古怪、不可理喻的,其實自有很多實際的例子可證明。如北魏后期,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之時,有一場奇妙的戰役:即諸葛亮下計火燒司馬懿軍隊,正當司馬懿自認為將死于此之時,卻天逢降雨,免于大難。沒錯,這可以是個巧合,但自有太多太多這般的巧合,且史書并不記錄完整準確。
雖說司馬懿后來奪取大權,傾覆魏朝,但自可將他們合并為一塊而論。大感歷史及軍事總掌握在這樣的少數人手里,千年淵流總會被他們這些“巨石”所改道。但這些人物及其命運的安排不可能只是巧合。以敝人敝見,吳國自在一方,時長未動,非帝國所為也;劉蜀欲復興漢室,但歷史已沖過這個王朝的時代,興復難矣!
自然,我的評論略有偏見。但誰能把握歷史的真諦如何?誰可確定這便是隨機事件?也只可唏噓罷了。
(評:也總有可愛的孩子,跳脫出形式的束縛,抒寫著自己的思考與性情,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