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我在大學推薦讀物中找到的,讀書有時候就像談戀愛一樣,應該是一不小心與它相遇了,開始沒有動靜,進而在讀它,探討它時產生一些吸引力,愛慕之心。整個過程是自然的,不經意的。與它的相遇讓我難忘,欣喜和歡愉。
前路未可知。
追風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那可能象征著親情,友情,愛情,忠貞或是背叛。而阿米爾心中的風箏是占有父親的強烈愿望,是他和父親薄如紙的交集,是餐桌上他和父親的交談而不是勺子和叉子碰撞盤子的聲音。僅為了得到他——父親,犧牲了情同手足,愛護他,守護他的兄弟。
在阿米爾12歲之前,在那一場風箏比賽之前,阿米爾與哈桑也曾一起分享過一段溫暖的時光。白楊樹下有他慫恿哈桑將胡桃射向德國牧羊犬的身影,蜿蜒的山丘上回蕩著阿米爾與哈桑練書的聲音,以及忠誠的哈桑問阿米爾“梼昧”一詞的含義。我能想象到兩個還未成年的孩子,一個忠誠的愛著他的主人,一個毫無顧忌的傷害愛他的仆人。孩子之間的友情是最純真的,傷害也是最大的,因為年少的他們不懂得為他人考慮。
哈桑從未懷疑過他的主人,他曾在追風箏時說:我寧愿吃泥巴也不騙你。阿米爾卻對此表示懷疑。他聽完阿米爾寫的故事時說:你肯定能成為偉大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會讀你的故事。誠懇的祝福,善良的言語卻抵不過阿米爾的嘲諷。真是應了那句:只有思想才能發現思想,只有善良才能感動善良。
追逐,是我們永不停息的躁動和不安。哈桑追逐的阿米爾,并許下:為你千千萬萬遍。這一句伴隨了哈桑一生,追隨了阿米爾一生。而阿米爾的一生都在追逐父親的愛,在他大部分時光里他對父親敬若神明。
古老的話中流傳著一句:有父必有其子。阿米爾的父親在他的成長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父親的隱瞞不僅僅造成自身的不安與憂慮更是對兩個孩子的不公平。正如書中所說,父親是一個賊,他偷走的東西非常圣神,于他而言,是阿米爾得知有兄弟的權利;于哈桑而言,是他的身份,是哈桑擁有家,工作,親人,生活的權利。他還偷走了阿里的榮譽與尊嚴。父親的沉默讓兩代人失去本該和諧的生活及兩代人無法交流的鴻溝。
失去的終究會以另外一種方式還回來。
命運就像滔滔向前的河水,不可能一帆平靜,它總是要濺起高高的浪花擺弄它的威武。我們卻始終琢磨不透它。阿米爾與哈桑的命運就在不經意間被命運捉弄了,在時光的流逝下阿米爾與哈桑悄然交換了位置。當阿米爾與父親在美國過著艱難的生活時,阿米爾卻住進了喀布爾豪宅,阿米爾多年與索雅拉沒有孩子時,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卻出生了。前半生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后半生阿米爾追逐哈桑的兒子,一切都在輪回里循環交替。
命運和時間給出來了一切公正。在這世界上我按著本來的軌跡,肆無忌憚的走去。不管多么遙遠的距離,都不能逃離,總會被命運無形的拉回未走完的路上,茍且的逃避只能是暫時的,就如魯迅所說:"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所以正真強大的人敢于回到曾經犯下錯誤的路上,面對洗不盡的罪惡,面對那座被兔唇縈繞的鬼城;而懦弱的人只能退縮。阿米爾則是這兩者的兼容,他很強大,強大到敢于踏上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一條終結輪回的路。另一方面他又是膽怯甚至自私的,他忘不了美國安逸的生活,以至于不愿去看望情同手足的兄弟。
生命是一場永不停息的追逐。
《追風箏的人》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巨作,追風箏形象而有力的展現了一個分崩離新美麗國家的生活故事,呈現出悲憫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民。
我追,生命是一場從不停歇的追逐,我們追逐的對象或許是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才有成為健全的人,才能找回期限的自我。
我追,追尋一個合適的位置安住我們畏懼,困惑,愧疚的心。
如果說人生中所犯下的錯誤是一把枷鎖,鎖住每個封閉的心,那么敢于面對就是打開這把鎖的鑰匙。勇氣是光明的使者,將人從黑暗的泥沼中拉出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只風箏,愿我們勇于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