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大綱:
1.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2.什么是自我價值
3.自我價值在親子教育的重大意義
4.低自我價值感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
5.自我價值偏低的孩子長大成年后的行為模式
6.如何提升小孩的自我價值?先為小孩建立自我,不入侵小孩的自我,從提高自信入手,建立自尊自愛
7.覺醒,自我價值的最高境地
一、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它是一個人立足于這個世界的支柱,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構建屬于自己的自我價值。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自我價值,他就不會有再生存下去的動力。
二、什么是自我價值
第一個層次:傳統意義上對擁有什么物質、能力、財富、地位來認定一個人的價值。我擁有很多能力,很高的地位,很多的財富,很好的名聲,很高的顏值,那么我就有價值,所以很多人不斷的去獲取物質、名聲和財富,認為擁有的越多,自我價值就越大,這就是我們絕大部分人對于自我價值的認定,這也是對自我價值認知上的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當一個人去獲取物質金錢地位的時候,他其實不是真的去擁有這個東西。兩萬元的愛馬仕的包和兩百元的包在功能上有什么區別嗎,沒有,但是它給你帶來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你背著愛馬仕的包你會被看見、被關注“哇愛馬仕的包”,你會被欣賞,甚至你會被重視。被一些男士們呵護和關愛,所以我們去獲得任何一個外在有形的東西都是為了滿足自我價值當中某些被需要的部分。那就是自我價值的第二個層次,自我價值又是一種感覺,有這些因素構成的:被需要、被回應、被看見、被承認、被關愛、被呵護、被理解、被信任、被肯定、被重視、被接受、被關注、被感恩、被尊重、被欣賞、被公平對待。接下來我們繼續探尋我們獲得這些感覺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了感覺而感覺嗎,其實我們只有這些感覺被滿足了,才能構建更高層次自我價值的核心部分。
第三個層次:那么我們通過表象在深入的探尋一下。為什么很多人擁有很多物質和被需要,比如說一些明星什么都有了,但是他們的自我評價并不高,不自信、自卑、不滿足、還需要擁有更多,變得更好,更有能力,更被關注;有些人呢,他們其實貌不出眾,普普通通的沒有特長,也沒有能力,也沒有多少人關注他,但是他們的自我感覺良好,這是為什么呢,那就是我們常說到的自我價值的第三個層次。自我價值的3大核心支柱:自信、自尊、自愛。我們通過被需要、被看見、被承認、被肯定、被信任、被重視來獲得自信;我們通過被理解、被關注、被感恩、被尊重、被公平對待、被接受來獲得自尊;我們通過被呵護、被關愛、被欣賞、被回應來獲得自愛,就像人的身體部位一樣,這就是最關鍵的軀體部分。
接下來我們深入剖析一下自我價值的三個層次:
大家有沒有發現。第一層次帶來的自我價值,其實是非常脆弱的。高度依賴外在的物質、能力、條件和地位,一旦失去自我價值就會坍塌,直接導致懷疑人生,所以我們現代人不斷的去獲取外在的物質、聲望、名利或者他人給自己的關注和關愛以換取自我價值的籌碼,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代人活得這么累的原因,因為我們要追求更多、更強、更好,我們要維持現在的生活品質,我們輸不起!我們太害怕失去,當擁有物質的時候,當擁有地位的時候,我們的自我價值分值就高一點;當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的自我價值就直線下降,一旦失去了這些外在的東西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價值,沒有了價值就沒有了自我,我都不存在了,還有活著的必要嗎?
第二層次也很脆弱,像有些公務員在位的時候,每天都處于被需要、被關注,被尊重以及他人的好評和認同的環境,那么呢,他就有非常高的自我價值,他突然有一天退休了,或者不小心被雙規了,那么這一切突然失去的時候他就整個人都處于崩潰的狀態。還有些女孩在戀愛的浪漫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關注、被呵護、被關愛,自我價值膨脹到一個超高的狀態,見花花開見人人笑,她突然某一天被對方拋棄了,失去了過往的被關注、被呵護、被關愛一下子就從天空掉到谷底,傷心欲絕。那就是因為他們完全失去了自我價值,就好像整個人被掏空了一樣,就像郭美美呈現出來的狀態。得勢的時候趾高氣揚,失勢的時候灰頭土臉,所以導致很多人去控制愛人,控制朋友來關注自己,越往前走就越感到迷茫,因為我們每天所做的一切似乎跟自己越來越沒有關系,更可笑的是,即使有了再大的成就也只是熱鬧一陣,很快這種感覺就會失去。
當一個人能夠把自我價值發展到第三層次的階段,整個人的精神面貌,基本上處于一個相對的陽光和歡快的狀態。但是很多人的內在會不穩定,會經常受到身外的物質財富、事業和地位,一直被需要、被關注,被尊重,這些牽扯上面。另外三大支柱是自我價值的核心,其中的自信、自尊、自愛,是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缺乏都會導致整體自我價值的搖搖欲墜,嚴重情況之下會出現外在的坍塌、內在的崩潰。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不依賴任何外在的物質和他人,也不需要自尊、自愛、自信,就純粹靠自己是否就能夠獲得更高的自我價值呢?完全沒問題,那就是自我價值的最高層次——第四層次。真正的價值與其他人無關。不管我們結婚還是單身,有錢還是沒錢,有沒有人愛我們,有幾輛車,不管我們是否高興,是否健全,是否健康,周圍的人是否認可我們,我們的價值都不受影響,自我價值跟這些事物是完全分開的。
什么是真正的價值?
我存在就是價值,這就是真我,我本身就是真理。一只貓的存在,不需要得到另外一只貓的認可,一只貓,它不會因為我不會做這個,我不漂亮,所以我就沒價值,所以我就不活了,這就是本體,也就是真正的我。存在和展現的方式,它和所有的外在價值的評估是沒有關系的,它是屬于大自然存在的真理,所有往內在看的這些行為都是發現這個價值,認清自己的價值,它不是關于因為擁有什么樣的東西而有價值,而是要認清自己本身就是價值,這個認知是根本性的認知。
這就是自我價值發展的四個階段,也是四個不同的層次,每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對應著不同的層次,我們大部分人都去第一二階段,少數的人進入到第三階段,幾乎很少有人能體驗到第四階段。如果在我們的引導之下,能夠讓孩子進入到第三階段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當然前提條件就是:家長的意識層次,一定要能夠到了第三階段才行。
三、自我價值在親子教育的重大意義
孩子的自我價值跟成年人的自我價值建立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我們成年人的自我價值建立是有自主意識的,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去調整,通過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認可和對話來獲得自信、自愛,雖然調整的難度比較大。小孩子的自我價值建立,它是處在一個非常被動的位置,甚至可以這么說,小孩的自我價值,絕大部分是由家長決定的。如果他能夠從家長身上得到足夠的尊重、足夠的信任、足夠的愛、足夠的接納,那么他才能建立足夠的自我價值,只有這個自我價值建立出來,他才能夠真正的內在覺醒。如果說孩子建立不起這些自我價值,那么他的內在是空虛的,完完全全處在一個表面化的狀態,甚至就是一個軀殼,沒有家長的信任,孩子是建立不了自信心。因為沒有自信心,他就做不到自我選擇,做不到自我負責,更做不到稍有挑戰性的事情,非常害怕競爭,擔心在競爭中失敗,對實現目標和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他都是沒有信心的。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跟小孩建立自我價值,如果我們家長不去自我覺察的話,我們就會有意無意的去貶低小孩的自我價值,小孩就會長期處于一個低自我價值的狀態。
四、低自我價值感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
1)成長過程當中受到家長語言和行為攻擊很多的孩子,“我不如別人”,“我不配”像這個價值觀深深地烙在他的腦海里面,他會得憂郁癥和焦慮等心理疾病。2)低自我價值的人成年之后,在親密關系(婚姻、朋友、同事、還有上下的領導),各種人際關系當中非常恐懼對方的離開,害怕被拋棄,依賴性很強。3)極端自我價值的人會有強迫性的自殺,會自我傷害,會有這些各種各樣的自我毀滅的想法,計劃和行動。
五、自我價值偏低的孩子長大成年后的行為模式
自我價值嚴重不足和欠缺的人,要么就炫耀自己的力量,要不就是企圖去減少別人的力量,他們的行為模式大概分四種:1.他們會對任何事情滿口答應,喜歡吹噓夸大,有錯不認,滿口不在乎,會炫耀財富、地位,追求物質享受。青少年就喜歡好斗,惹是生非,故意破壞規則。2.喜歡不勞而獲,以小搏大增加自己的力量,社會上的非法集資都是典型的不勞而獲。而賭博,這是典型的自我價值不足的行為,因為賭博就是以小博大。3.就會去做一些傷害、破壞、詆毀別人的行為。因為可以把別人拉低,跟自己一樣,這些人喜歡搬弄是非,捉弄人,造謠中傷,借助語言的暴力肆無忌憚的隨意批評、指責、否定別人,不愿意肯定別人,更不能接受別人給自己好,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自我價值不足的表現。4.就是叫自我超越性。常常通過一些其他的途徑來彌補提高自我價值,比如說外貌、金錢、知識、學位、社會地位,還有配偶、還有炫耀朋友的地位,通過這些來彌補自己。
六、家長如果提升小孩的自我價值?
首先要讓孩子建立自我。
怎樣讓小孩建立自我呢?那就得先為孩子建立自我界限。很多孩子根本就沒有自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家長沒有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界限,甚至可以說他們的界限經常被父母踐踏,沒有界限就沒有自我,沒有自我意識就產生不了自我價值。所謂自我界限,就是一個人的心理邊界。根據這個邊界,我們會確定我們是誰,什么事情是我應該負責任的。如果說人生是一個花園,那么界限就是花園的泥巴。
當一個小孩缺乏界線,成年之后,典型的表現是什么?1.不會說不。2.沒辦法忍耐等候遲來的獎項。3.執行力很差,無法完成目標和任務。4.替別人負責,典型的救世助人的情節。5.在親密關系互動上面總是存在問題,無法獲得真愛。6.是受害者的心態,總覺得自己很受傷。所以我們最核心的關鍵要為孩子建立自我界限。
我們怎樣為孩子建立自我界限呢?第一步停止打小孩。我們用父親或者母親這個身份和權威去打小孩實質上就是嚴重破壞了他的身體和心理的界限。因為他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沒有界限,也沒有辦法自我支配,自己是沒有價值的,隨時可以被你打,可以被家長侵犯。這樣就建立不起自己的身體界限,更不會從內心深處去愛護自己的身體。而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不可侵犯的是建立界限感的必要條件。同時還有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對小孩過度的溺愛,凡事包辦。洗澡、穿衣、喂飯、收拾書包全都幫孩子打理好了,特別是有些家長追著喂飯。如果想要讓孩子建立自我就不要把小孩當殘疾人來養。小孩餓了自然會吃,他之所以現在不想吃是因為剛吃了很多零食。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最關鍵。這些都是讓孩子喪失自我界限的小細節,讓小孩在心理上和身體層面上跟父母分離,是小孩成長的關鍵點。幫助孩子建立界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明確行為的因果,清晰自我責任,重視自主能力。要讓他對自己是誰,有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該負什么樣的責任,有抉擇的能力,并承擔選擇帶來的各種結果。明確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的人生,不借他人之手。只有建立了小孩的自我界限,他才擁有自我意識,有了自我意識才會有自我價值,這是一個非常嚴整的邏輯關系,請各位家長。務必重視!!!(自我界限>自我意識>自我價值)
其次為孩子建立起高自信自尊自愛(孩子的自尊完全來源于大人對他的尊重)
那么提升自我價值的第二步,從提高自信入手,為小孩建立起高自信、自尊和自愛。自我價值包括自尊、自愛和自信三個部分。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自愛就是自己愛自己,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
尊重小孩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就是我們要學會傾聽。小孩在五到十歲的階段,他會發表一些他自己對某件事情的一些看法或者他有自己的一些需求,他會講出來,很多時候,當他講話的時候,我們很多家長可能再跟其他的一些大人在交流,也可能正在做事情,甚至在玩手機,在想事情。我們家長基本上都是不會去回應的,就算是回應了,也心不在焉,也不會去傾聽小孩甚至會教訓小孩“大人說話插什么嘴呀”,都會忽略對小孩的這個需求,小孩的內心是很不爽的,所以他會大哭大鬧大叫,這就是典型的不尊重小孩。有很多家長會尊重一個大人,為什么不尊重一個小孩呢?我們會對一個陌生人有耐心的微笑,為什么不把好臉色給孩子呢?為什么對越親近的人,我們就越不尊重越不信任?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在孩子身上發現了自己的影子,孩子就是我們的投射,孩子身上呈現出來的缺點,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缺點。當你看到自己的缺點,你的內心是非常接受不了的,所以我們就會對小孩不斷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對自己不滿意!我們要尊重到小孩的表達,尊重小孩的心理需求。我們只有足夠的尊重孩子,他才能夠真正的學會自我尊重,孩子也只有學會了自我尊重之后,才能夠去尊重別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個人擁有了能力,做成了某件事情,做成之后還需要及時的肯定。只有及時被肯定的能力,才能形成自信,所以當你的孩子做成或者正在做某件事情的過程當中需要你及時的肯定,他只有被肯定了才有自信。因此我們應從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入手。孩子自我價值,首先來源于別人對他的評價,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評價,通過對孩子對自己的肯定和確認,讓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自我評價,認識到自己可以做得到。那么唯一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做事情、多參與到活動當中來,多去體驗生活,不斷的提高和積累做事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因為做到了某件事情,而不斷的肯定自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他的自我價值才會不斷的上升。提升自信的萬能公式就是:多做事+做到+再及時肯定=自信。所以我們一定要帶著一個觀察的眼睛及時去發現孩子,在做什么?有沒有做到?做到了我們及時去肯定他,這樣就形成了自信。(提升自信的萬能公式:做事+做到+及時肯定=自信)
孩子的自愛全部來源于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說出來很簡單,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無條件的愛呢,是不是很難。這個很多家長對小孩子采取的是什么行為啊,就是獎勵懲罰。你符合我的期待,你符合我認為最好的社會規則,我就獎勵你,我就贊賞你,我就認同你,我就給你想要的。如果我讓你去做什么,你不去做,我要你去按照這個方向去走,你不去走,那么我就懲罰你、貶低你、威脅你,甚至是制裁你,因為你跟我想的不一樣,我已經把最好的方向指給你啦,你為什么不按我這個方向去走呢,你為什么不聽我的呢,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你難道不知道嗎,你難道不知道嗎,這就是有條件的愛。你符合這個條件,我就愛你,不符合這個條件,不好意思,我不愛你。沒錯,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的孩子自我價值偏低,不能做到自己愛自己的原因,我再三強調我們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無限的信任、無條件的尊重。小孩為什么需要這些?因為他真的沒有自主生存的能力,他所有的生存基礎都來源于父母。我是他唯一的保障和依賴,他是沒有辦法可以跳出這個環境,他離開不了。他離開這個環境就活不了,如果哪一天他認為自己能夠獨立的生存,他一定會第一時間離家出走,因為他真的受夠了。因此我們家長不應該用小孩的生存來做交換,真的不應該。別動不動就威脅小孩,你再不老實,你就滾出去。你不聽話我就不給你飯吃,為什么我們中國人沒有創造力,都是被這樣的管教方式,把孩子的所有個性磨滅掉了。撫養和教育小孩是家長的義務,因此作為家長最首要的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無限的尊重、無限的信任。
家長要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家長必須要學會接納孩子感情的宣泄和情緒的表達,當孩子表現出憤怒、厭惡、恐懼的負面情緒的時候,如果家長給去批評和壓抑,孩子成年之后就會被自我批評的思維所困擾他會想“我這樣做是不對的”,“我怎么這么笨呢,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了”,“我不該發脾氣啦”,沒有被接納的孩子只允許自己好的一面,不接納自己不好的一面,這樣的孩子不敢冒險,不敢大膽的去嘗試,非常害怕失敗,總擔心別人怎樣看待自己,會患上強迫癥,挑剔別人,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追求完美。
有些家長心里就嘀咕了我家的小孩啊,非常的不配合,你要他朝東他偏要朝西,你要他這樣他偏要那樣,你讓他騎馬他偏要騎牛,哪里有這么多的耐心呢,我們的家長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有很多事情要忙呢,他偏偏要達到他的目的,這樣下去那不慣著他的性子嗎,只要不想做就不做,就哭就鬧,這樣想得到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不然就在地上打滾,這樣不守規則啊,以后長大了還不上天,那你說怎么辦呢,這樣的情況確實非常的普遍,這也是很多家長和小孩產生矛盾的核心問題點。解決的方法是這樣的。
有些孩子情緒很大,沒有給他某一樣東西,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就會哭就會鬧對不對,很多家長開始的時候,會好言好語跟小孩子講道理,但小孩子就是不聽,怎么辦呢?
第一個先確定孩子的這次哭鬧的性質是不是會達成他的目的?是臨時性的還是周期性的哭鬧?如果是臨時性的,比如說不穿雨鞋,不愿意出去啊,首先你要不動氣的去堅持,直至讓孩子了解到選擇權在于她自己。比如說她沒有吃早餐,臨時就沒得吃,或者說邊吃飯邊玩太久了那說明寶寶肚子不餓了,飯就要被收走的,以自然結果法幫助孩子清楚的看到因果關系,他可以決定先要a還是要b。
如果是周期性的哭鬧,反復發生哭鬧問題,那就必須得這樣了:設立規則,溫柔堅持。
設立規則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可以對未來進行預測。規則的設立要跟孩子商量好,避免父母單方面的決定,一旦建立規則就要堅持并且保持一致的執行。有的家里給孩子制定的規則,但孩子一哭鬧,有些父母就妥協退步,那么這種情況比沒有規則更糟糕,因為跟孩子傳遞著一個信息“規則在哭鬧的條件下是可以更改的”從而強化了孩子的哭鬧行為。
溫柔堅持包括兩個方面:情感的支持和界限的遵守。情感的支持就是能夠跟孩子產生共情,明白被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許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而界限的遵守就是一切還是按照規則來。我們家長要學會在堅守規則的同時接納孩子的任何情緒快樂、悲傷、憤怒、痛苦。如果孩子的情緒沒人理會,他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在潛意識里面會形成這樣的觀念:“我不夠好”,“我不值得別人關注”,“我是沒有價值的”。孩子的高自我價值來源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他的情緒,才能樹立以下信念:無論我怎樣表現,他們都愛我,我都是有價值的。長大以后這個孩子不懼怕失敗,敢于嘗試一切可能性。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補足孩子自我價值的16種必需原素:1.被需要? 2. 被回應? 3.被看見? 4.被承認? 5.被關愛? 6.被呵護? 7.被理解? 8.被信任? ? 9.被肯定? ? 10.被重視? ? 11.被接受? ? 12.被關注? ? 13.被感激? ?14.? 被尊重? ? 15.被欣賞 16.被公平對待
最后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最快速有力的方法:補足孩子自我價值第二層次的十六種必須元素:被需要、被回應、被看見、被承認、被關愛、被呵護、被理解、被信任、被肯定、被重視、被接受,被關注、被感激、被尊重、被欣賞、被公平對待,需要什么就補足什么。
比如說被需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感受,可是我們家長幾乎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孩子他是有被需要的需求,當一個孩子被大人需要的時候他會感受到自己幼小生命的偉大,有了被需要孩子才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有了價值人才會有生命活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怎樣做的呢?不讓孩子做這個,也不準孩子做那個,只會對孩子說“你家里作業完成了沒有?看書!","整天就知道玩游戲。","不用你來插手,你又做不好!”,"學習好,成績好比什么都好“。孩子心中被需要的火花總是被我們的家長無形中撲滅掉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考高分上重點學校。對有些人考不上大學自殺,還有一些孩子考上大學之后還是自殺,為什么呢,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了。有些家長對孩子太好,往往剝奪了他的生存本能和勞動能力,孩子該玩就讓他去玩,該洗襪子就讓他去洗襪子,讓他在不同的時間懂得做不同的事情,要讓孩子感受的價值,父母就要制造和孩子一起擁有共同協作做某件事情的機會,給孩子帶來高品質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又培養了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陪伴孩子不是坐在孩子旁邊自己拿著手機玩,孩子拿著平板,陪伴是邀請孩子共同走進各自生命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能夠被別人需要,才能強烈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會愛孩子的家長往往會有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弱,從而給孩子有被需要、被創造價值的機會,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改變,不要總把自己看成高山,把孩子當成弱不禁風的小草。換個位置,你的改變會讓孩子成長為高山,你的示弱會讓孩子成長為遮風擋雨的大傘。
如果你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我價值,你只需要抽走這十六個元素就行了,孩子的自我價值立刻就坍塌,馬上懷疑人生,這就是對孩子實施以下的行為。什么樣的行為來?孤立、拋棄、冷漠、不回應、忽視、嫉妒、迫害、虐待、誤解、曲解、懷疑、否定、輕視、拒絕、忽略、否認、責怪、踐踏、貶低、冤枉。請大家對號入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經常有意無意的行使以上的行為針對你的孩子。實際上,我們家長愛不愛孩子?都愛,但表達方式上總是事與愿違,我們一輩又一輩這么不斷地傳遞下去,累積成現在這么多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這是我們人類的閱歷,我們必須要通過懂得和知道修正我們的行為,從而打斷輪回。當然有些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由于某些機緣,學習和感悟到人生的真相,就會進入到覺醒的狀態,當一個孩子全然覺醒的時候,那么他的自我價值就不再受到這些外在的物質、地位、名聲以及任何元素的影響,得到或失去,這些都不會影響到他的自我價值。我存在我就有價值,這是自我價值的最高境界,我們不做過多的表述需要支援。
真誠的希望家長能夠秉直公平和平等的普世價值觀,以善待朋友和陌生人的方式來捕捉孩子的十六個需求元素,發自內心的為孩子構建自信、自尊、自愛和自我接納,讓孩子能夠擁有足夠高的自我價值,從而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真正從容、自信、獨立的行走在人間,別忘了我們曾經都是孩子,愿孩子被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