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臺風"利奇馬"來襲!
今年第9號臺風“利奇馬”于8月10日1時45分在浙江溫嶺登陸,中心最大風力達到16級,成為今年以來登陸我國強度最強的臺風。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臺風的由來!
臺風名字的由來(轉自網絡):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臺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臺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臺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臺風”這一名稱,作為寒潮大風或非臺風性大風的統稱。
typhoon在英語中指發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熱帶暴風。若追溯其語源,也許很少有單詞能像typhoon 一樣表明漢語、阿拉伯語、東印度語和希臘語的多國語言背景。希臘單詞typhoon既是風神的姓名又是意為“旋風,臺風”的普通名詞,被借入到阿拉伯語(就象在中世紀時許多希臘語單詞進入阿拉伯語一樣,那時,阿拉伯人的學問保存了古典的風格,同時在把它傳向歐洲時又有所擴充)。Tufan,希臘語的阿拉伯語形式,傳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語言,11世紀時講阿拉伯語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來。這樣,阿拉伯語單詞的衍生,從印度語言進入英語(最早記載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現于英語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風暴。在中國,給了熱帶風暴的另一個單詞-臺風。漢語單詞的廣東語形式toi fung同我們的阿拉伯語借用詞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載入英語,各種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變成了typhoon。
臺風實際上是一種熱帶氣旋。
臺風和颶風都是一種熱帶氣旋,只是發生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臺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臺風;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風。隨著發生地點、時間和叫法不同。
①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范圍內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臺風”;比如在東亞、東南亞一帶就稱為“臺風”。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臺風在歐洲、北美一帶稱“颶風”。
③在菲律賓被稱作“碧瑤風”。
④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
⑤在印度半島被稱作“熱帶氣旋”。
⑥在澳洲被稱作“畏來風”。
⑦在墨西哥人則稱之為“鞭打”。
⑧在中國福建、臺灣一帶,臺風被叫做“風臺”
臺風的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于26℃以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為臺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強臺風和超強臺風。
根據中國氣象局“關于實施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 的通知,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速劃分為六個等級:
熱帶低壓(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米/秒);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米/秒);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11 級,(24.5~32.6米/秒);
臺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米/秒);
強臺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50.9米/秒);
超強臺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米/秒)。
文字介紹和圖片均來自網絡,如需刪除,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