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子的婚姻悲喜劇

王羲之父子的婚姻悲喜劇

蔡宏偉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生在嘉興的名詩人劉禹錫感嘆人世滄海桑田榮悴不定的詩句。其中的“王謝”指的是東晉孕育王羲之、謝安的那兩個特權家族。這兩個家族的祖先以擁立司馬睿割據江南建立東晉為政治資本,幾代人都成為當時社會的風云人物。

   然而,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優厚的家庭條件并沒有輕而易舉把給了王羲之及其子女人世的幸福。他們在抗拒安逸、平庸的誘惑的同時,也得品嘗婚姻所帶來的甜蜜戓苦澀。

   王羲之是王氏家族南渡后的第二代,伯父王導,父親王曠均為當時顯宦。年輕時的羲之為人正直,文采出眾,尤以口才好見稱,與同宗兄弟王承、王悅合稱“王氏三少”。其婚姻的達成,頗有點豬八戒撞天婚的味道。當朝太尉郗鑒派人來王家選女婿,王家子弟個個一本正經作秀,唯獨王羲之在東床上袒露著肚皮吃東西,亳不在意。無心插柳柳成蔭,太尉偏偏相中了他的真誠坦率。于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好女人郗睿算是免除明珠投暗的厄運,東晉百余年間一對最理想的五好夫妻算是匹配成功。自此,“書圣”的背后有了一份柔韌的依靠。基于這份依靠,“書圣”的身后又走出來一個“小書圣”。于是,中國書法高不可及的范本里再也少不了幾分女性的嫵媚和溫柔。

   作為受惠于這場美滿婚姻的結晶——王獻之、王徽之、王凝之、王操之等,也以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證明了外祖父當年選婿的慧眼獨具。雪夜訪戴,愛竹如命的徽之,以及名不甚著的操之,他倆的婚姻因史料的欠缺,我們不得而知。獻之、凝之的婚姻于史可睹,說來讓人同情。也許是王家該有的婚姻的幸福都讓他們的父母歆享盡了,留給獻之、凝之的只有苦澀和凄怨。

  “小書圣”王獻之的結發妻是郗道芪,多半是他母親娘家的好姑娘。不幸的是,不知是懾于君權的威壓,還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慮,獻之后來與郗氏離婚,成為皇室新安公主的附馬。這場婚姻使王獻之的官爵遠遠超過了父親,卻大大損傷了他的情感生活。臨終時,家人問他一生“有何得失”,他回答說:“不覺余,惟憶與郗家離婚。”后人保留的這封題為《別郗氏妻》的信,要是能讓郗睿和羲之看到,不知會作何感想----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匹,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邪?俯仰悲咽,惟當絕氣耳。”

   凝之的婚姻比弟弟獻之稍好一點。他娶了當時的一位才女謝道韞,該女子曾以“未若柳絮因風起”來比擬漫天大雪,大受叔父謝安的贊賞,人稱“詠絮才”。才女是自視極高的,凝之雖是名父之子,謝道韞卻對他很不滿意。謝氏對著謝安發牢騷說:“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復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據此推想,這場婚姻的起始階段當是十分冰冷和苦澀的。待到夫妻間情感稍能溝通,凝之卻為政敵孫恩所害。道韞后來寡居會稽,操持家門極為嚴肅,想必對于亡夫凝之也還算是有深情的。

   王羲之在冠絕古今的《蘭亭集序》里對生死問題作了極為瑩徹通脫的闡釋,“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不知道他對婚姻是如何看待的,我們確是大有感于他們父子的婚姻悲喜劇。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