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在簡書寫作其實很簡單

來自MM而好學

堅持寫作
在簡書寫作其實很簡單。

從安裝好簡書開始,我看了很多雞湯,欣賞了太多別人的故事,也有許多作者在介紹怎么堅持在簡書寫作。看完之后下定決心,我要寫,然后,立刻動手寫了幾篇,有些文章覺得能看懂的,公開了,有些不知所云,私密保存。對于從小訓練寫夠600或800字作文的我們,寫字其實很簡單,開始寫文章也并不難。

寫文章是一種思想輸出的體現。思想從哪里挖掘?如何輸出?

初高中寫作文時,拿到題目,我總是感覺不知道該寫什么,甚至不知道題目想要表達什么,于是開始胡編亂造,一邊寫一邊想,我到底在胡說什么,我還能胡說些什么,才能湊夠字數。這個年紀的我們,處在以文化課為重的時候,我們接觸的社會實踐很少,也罕有機會看大量的課外讀物,所以才使得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很少,甚至對一些現象無法理解。沒有思考就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又如何輸出?

簡書,就是我開始思考,開始寫作的平臺。

一直一來,我以為思考無處不在,只要活著,大腦就不停的思考。但是當我開始寫文章時,才發現,原來我不曾思考過。我想要發表對某件事的看法時,才發現這個觀點已經被嚼爛了,寫出來只能是拾人牙慧。我想要詳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才明白原來想要說清楚一個觀點是那么難的一件事,自己還沒有能力去把一個觀點剖析的特別清楚。如果我不去寫作,這些我可能一直也發現不了,還自我感覺良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評判別人文章的好壞。寫作,就是思考。

靈感來自閱讀
意識到需要思考才能寫作,這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問題是思考什么?

最簡單的辦法是看書,寫讀后感。簡書的簽約作者,彭小六從讀后感開始,帶動了一大幫作者,從讀后感開始寫。我就是其中一個。好的作品讀者能找到共鳴,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很容易就寫出一篇讀后感。再者,多接觸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故事,從他們身上找靈感。長時間只接觸相同的人,大腦得不到刺激,很難有新的感悟出現,當接觸到新鮮的人新鮮的故事,大腦才能對出現的差異進行思考,想法才能涌出。一旦出現了新的想法,要立即記錄下來,及時整理,這樣篇文章就可以寫出來了。

從聊天中思考
堅持寫作一點兒也不難。

很多人說,我放棄寫作了,因為我沒有時間,我工作和家里的事情太多需要處理的,把我的時間占滿了。一聽就是給自己的放棄找了個容易理解的借口而已。我想大部分放棄寫作的原因可以歸結為才思枯竭。沒有辦法再去輸出,所以沒辦法再去寫,只好把時間浪費在其他的事情上了。如果解決掉輸出的問題,那堅持一點兒也不難。怎么解決思想的輸出,那就得先輸入,這樣又繞回到上一個問題———要讀書,有輸入才有輸出,否則只能枯竭。

堅持很難,但是在簡書上堅持寫作,恐怕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END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堅持思考,依賴簡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