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科的意義在哪里?
——陜西師范大學 劉堃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以前人們讀書是為了完善自我,而現在人們讀書卻想的是怎樣為別人。馬克說:“人要追求自由全面發展”。其實,不管是孔子還是馬克思都指出了人應當成為人而不是為他的工具,而文科就是將你塑造成為人本身的學科。
文科會讓人更有趣味。你是愿意和一個有趣味但掙錢不多的人走過一輩子還是愿意和一個掙錢很多卻不懂樂趣的人在一起呢。我想,在這樣一個壓力較大的社會里,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前者。因為,在當前社會有趣的人太少了,大家都把心思花子了房子、車子、票子上面,沒有幾個人再去追求詩和遠方。所以,一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得到了全社會的共鳴。同樣,為什么趙本上的小品在前些年深受大家的喜愛,因為他總能給你帶來歡樂。讓一個人哭容易,但讓一個人笑太難了。這也就是喜劇電影比一般的電影更叫好又叫座的原因。
文科會讓人更有溫情。我們常說某人能夠給你以溫暖,也會稱贊某個男生是個暖男。為什么會有人身上會有“暖”的特質?是因為他的情感比一般人更為細膩、敏感,進而更容易洞察周圍人的情感變化,在別人情緒低落的時候給別人以關懷,學文科的人就比其他人多了這份特質。那些學文科出身的領導也比理工科的更有情懷,更懂人情。不信,問問你的同學,那些在文科性和綜合性大學就讀人一定比在理工類大學就讀的同學得到了學校給予的更多關愛。那是彈性的制度、節日的福利等等,不一而足。
文科會讓人更有內涵。學文科的人讀書多,書讀的多了自然就多了份沉淀。說話時,不再口若懸河、咄咄逼人,圖一時口舌之快,懂得了“沉默是金”、“一字千言”;做事時,不再急急忙忙,草草了事,只為了完成任務,懂得了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憤怒時,控制得了情緒,懂得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得意時,不再妄自尊大,懂得了謙虛低頭,不敢得一而自足;失意時,不再就此消沉、一蹶不振,而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謀劃時,不再拘泥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高瞻遠矚,立于當前而懷遠??????
當你成為一個有趣味、有溫情、有內涵的人的時候,回過頭再來看學文科是否有前途這個問題時,答案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