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用微信時候的朋友圈,都是核心的家人朋友。
朋友圈也沒有展示的期限選擇。
只要你想看,可以把一個人的朋友圈,一直翻到他發朋友圈的第一天。
甚至那時候,連分組都是非常態。
我們沒心沒肺的在朋友圈里面各種吐槽,各種怨念,各種顯擺,各種作秀,反正都是熟人,知根知底,沒關系。
后來,朋友圈開始擴大。
同事、同學、客戶、領導、合作伙伴……這些固然是要加的,畢竟很多時候,微信提高了溝通效率。
而平時參加活動,上培訓課,聚餐Party,因各種原因聚攏在一起的人們,互加微信,也已經成了社交禮儀。
再然后,又興建立起各種微信群,興趣群、老鄉群、校友群、同學群、活動群、車友群……
群友們又可以通過群互加。
所以朋友圈里就有了越來越多的各色人等。
一般情況下,只要是善意的微信加好友,我都會通過。
但有時加得匆忙,又忘記備注,過后有總些人不清楚誰是誰。
互加了微信的人,有些后來會成為很好的的朋友,但是有的加了之后,不僅沒有進一步的溝通,甚至點贊之交都算不上。
所以,當朋友圈里面有太多不熟悉的人的時候,怎么發朋友圈就成為令人頭疼的事情。
再絮絮叨叨,無所顧忌,把自己的生活細節、所思所想,都暴露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下,確實讓人有不安全感。
畢竟,朋友圈里不都是朋友。
因為自己大咧咧慣了,沒有小心謹慎地朋友圈里面的人分成十幾個組,每發一次朋友圈,都選擇分組可見。
有時候,你自己認為是一條很普通的朋友圈,但是不同的人看在眼里,感受就不一樣。
有時還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爭執和矛盾。
這也太累了。
所以在那時,最穩妥的方式就是少發朋友圈。
即使發了也字斟句酌,因為每一條都屬于呈堂證供,除非你刪掉,否則朋友圈里的任何一個人,都隨時可查。
但是人的心思是瞬息萬變的,以前這么說,并不等于現在這么認為呀。
何況很多時候朋友圈只是一時的情緒記錄,刪了可惜,留著心虛。
發朋友圈的顧慮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和個人有關的朋友圈就越發越少。
幸好,后來有了朋友圈三天可見的選擇。
這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功能,我發現,越來越多的朋友采用了。
因為這個功能,兼顧到個人自由以及隱私保障。
一是避免了被人翻舊帳的風險,偶爾說錯話,做過頭,也不害怕被打臉;
二是可以比較放心展示自己的一些生活細節,不用擔心被人(尤其是新添加的好友)查個底兒掉,沒有個人隱私。
三是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不管你發朋友圈的時候,是哭是笑,是裝X還是顯擺,是得意還是失意,它們都只有三天的展示期。
之后,就成為只有你可以看見的過去。
所以,當使用這個功能后,我又開始喜歡發朋友圈了。
一些碎碎念,一些小情緒,一些生活行蹤,也可以比較放心地發出來。
畢竟,三天之后 ,它們就隱藏了嘛。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而TA的朋友圈又只展示三天,那么,就多從現實中去了解TA吧!
畢竟,現實中的交往,才是最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