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行業:沒有工匠基礎,哪有大師?》
據職業學院的知情人士透露,每年都有大量的紅木企業要到學校去招聘木工和設計人才,學院的學生總是供不應求的。但另一方面,生源又很緊缺,很多父母都不愿意送孩子去職業學院,以為孩子只是學習了木工,將來是個苦差。
職業學院的生源緊,而就業崗位居多;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這是屬于職業教育的怪現狀。同時,也反映出大眾對“工匠”還是缺乏必要的尊重。
近年來,有諸多協會和機構都在不斷地評選“工藝大師”之類的稱號。但就事情的本質而言,是商業炒作大過行業發展所需。
如何才能把“工匠”傳承更好地落到實處?
首先,在社會上,在廣大的民眾教育上,是要呼喚“師父文化”,要廣泛提倡“尊重工匠”、“工匠為本”的精神和理論基礎。營造“工匠”成長的土壤。有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技師、高級工、中級工和初級工的比例分別為2∶4∶94,而工業發達國家則為35∶50∶15;在我國7000萬名“藍領”中,技師大約只占2%,高級技師大約只占1.5‰。大部分職業學校畢業生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種,而企業轉型升級想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又面臨非常大的缺口。
但在這個數據的背后,首先不能讓工匠的“評級評等”成為一些機構和個人的牟利工具,必須要公益的,是政府主導的,必須是公正、公平和公開的。
其次,不要只重“大師”,而忽略了“工匠基礎”。
什么是大師?有人說他是創造永恒思想的人。而什么是永恒?說永恒不是永遠正確的,而是無法替代的。還說,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未曾產生過一位大師級人物。(當然,我認為魯迅是大師。)
這是在思想界,我們大約的論斷,在工匠界,大師又是何等的狀態?工匠中的大師,一定是創造能力著稱的工匠,一定是傳承和創新某項工藝的工匠,一定是有著強大思想的工匠。
在工匠中,為什么難出真正的“大師”?(一般的機構所評的某某“工藝大師”,不在此列探討之內。)拿紅木行業舉例,目前的行業現狀是:
其一,創作不自由;工匠是受雇的工匠,非自由之工匠,每天在生存和致富的道路上,是永遠也不可能產生大師的。因為自由創作和思考是思想的前提,我們永遠也別指望被捆住手腳的人會取得百米或者馬拉松比賽的冠軍。不但無法產生冠軍,反而人都變成了畸形,或者說連正常的人都是一種奢侈了。
第二,“大師心態”,大師不是渴望產生就能產生的,大師是一個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工匠也一樣,如果工匠的心態不是大師的基因,那么他也就不能稱之為有建樹的“紅木大師”。
第三,“大師的人生”,首先一個道理,大師是人的大師,不是物的大師。大師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是因為有人的思想和情感在里面。由于人生的目的不同,于是生存的方法也就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不同。抓不住問題的核心,是無法創造有價值的或者永恒的思想的另一個原因。
歸結到一句話:“沒有工匠基礎,哪有大師”?
(《紅木二代》策劃機構評論員 敖哥文章)
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