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石田淳,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研究領頭人,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研究所所長、美國行為分析學會(ABAI)會員。他綜合了行為分析學和行為心理學,提出了一套“行為科學管理”方法,該方法已被美國太空總署、波音公司等600多家公司采用,幫助更多人系統地進行自我管理。
【關于本書】
這是一本教你有效管理行為的書籍,作者把很多看起來很常見的行為進行詳細分解,包括行動的情緒、目的、前提、反饋等等,從這些要素中找到人們無法堅持的原因,引導人們走出行動誤區,并提出一套簡單可行的行動管理原則,幫助我們提升行動力。
【文稿全文】
今天為我們聊的是《從行動開始》,副標題是“自我管理的科學”,這是一本教你有效管理行為的書籍。
在生活里,我們常常希望通過改變自己來過上更精彩的人生。然而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卻經常功虧一簣,比如明明想要減肥,卻忍不住大快朵頤;明明想要學英語,買了全套教材,卻只看了一點就開始厭倦等等。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其實是因為這些事情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才能看到成效,所以做起來難度非常大。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有不少人認為,那些能堅持下來最終獲得成功的人,都有著過人的意志力。
可是,《從行動開始》這本書的作者石田淳卻認為,意志力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們很難去控制它,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上看,強調意志力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在他看來,那些成功做出改變的人,也許并沒有像看上去那樣擁有超強的意志力,只是因為他們行動了,做到了,才被大家貼上了意志力強的標簽。
在這個基礎上,石田淳進一步發現,所謂的意志力超人,其實只是比普通人擁有更多控制自己行為的技巧而已。
舉個例子,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講的是把一群4歲的小孩分別叫到一個小房間里,然后在他們面前擺上一顆棉花糖,看看他們能否控制住自己,不去吃這顆棉花糖。實驗開始前,這些孩子被告知,“如果能夠等15分鐘以后再吃,他們就能再多得到一顆,棉花糖如果提前吃掉,那就沒有額外的棉花糖獎勵了。”結果顯示,只有25%的孩子成功等到了最后,這些孩子被認為有更強的意志力,長大后也普遍比其他孩子成就更高。
但本書作者石田淳仔細研究這個實驗后卻認為,4歲的孩子哪有多少意志力可言,那幾個成功堅持下來的孩子只是無意中使用了很多小技巧:比如說用手遮住眼睛不去看棉花糖;或者玩弄自己的頭發來分散注意力;又或者把棉花糖當成玩具來玩,聞一聞摸一摸,但就是不去吃。石田淳認為正是這些行動,才幫助孩子們有效抵制住了誘惑。
所以他總結說,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不管你的意志力是強是弱,都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管理行為,有效達到目的。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從行動開始》,就是教你怎樣直接從行為入手,來實現真正的改變。
本書作者石田淳在日本行為管理領域非常有名,他綜合了行為分析學和行為心理學,提出了一套“行為科學管理”方法。這個方法已經被美國太空總署、波音公司等600多家機構采用,幫助員工系統地進行自我管理。
好,接下來,我們將分三部分來為你講述《從行動開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教你破除誤區,快速提升行動力:
第一,我們來講講怎樣在行動時開個好頭,避免一開始就遭遇失敗;
第二,我們會重點說說怎樣應對行動中途動不動就想放棄的問題;
第三,我們會從整體上來講講,怎樣提高行動的效率,達成你想要的結果。
第一部分
我們先說說第一個重點內容:怎樣避免行動從一開始就失敗的問題?作者石田淳告訴我們,這通常跟制定目標有關。
在開始做一件事時,為了能夠讓事情更順利地啟動,很多人都有制定目標的習慣,但是你可能并沒有意識到,目標設置不合理,反而更容易讓我們一開始就行動失敗。
比如作者石田淳總結了三個人們在制定目標時常常會犯的錯誤:一是目標太大,行動時壓力也大,就容易放棄;二是沒有根據自身情況設定目標,把別人的目標當成了自己的,結果無法執行;三是目標不夠具體,導致行動時不知道如何下手。該怎么糾正這些問題呢?下面我們來一一說說。
先說第一個錯誤:目標太大。
很多人在制定目標時,很容易好高騖遠。比如,剛開始跑步就想每天跑5公里,剛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就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讀1個小時。
這樣的現象確實挺常見的,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都顯示,人們總是習慣性地高估自己,尤其是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高估自己的執行能力。這些計劃在制定的時候看起來很激勵人心,但是到了執行過程,你才意識到想要達成目標真的太難了。而且,當你短時間內沒有見到成果時,就會感到巨大的壓力,最終迫使你選擇放棄。
針對這個問題,作者建議我們,剛開始制定目標時要刻意降低行動的難度。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要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那么就可以從每天快走十分鐘,或者每天一組仰臥起坐開始做起。然后隨著習慣養成,再慢慢增加。這樣你就不會有太大壓力,也不會因為做不到而產生挫敗感。
設立目標時,我們常犯的第二個錯誤是:這個目標只是別人想要的,并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追求的。大多數人很容易為了跟別人攀比,或者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而制定目標。比如現在很流行學英語,就有不少人為了顯得自己不落后,也開始吭哧吭哧學英語。結果沒多久就失去了繼續往下學的動力。再比如,高考之后的專業選擇,相當于在制定你大學期間的學業目標。很多人在選擇專業時會傾向于聽爸媽的意見以及社會所認同的“熱門專業”。等真開始學了以后才發現,你并不喜歡這個專業,所以大學四年很難潛下心來好好學習。所以,作者提醒我們,想要真正讓改變發生,在制定目標時,你一定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件事到底是不是你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完成的。
除了以上目標太大和目標不適合自己這兩個問題,導致行動失敗的第三個錯誤就是目標不夠具體,以至于無法執行。
這就好比你想蓋一棟樓,如果只是想著“可能要多修些柱子,看起來漂亮一點”,那么這棟樓是很難被蓋起來的。
太模糊的目標常常會讓人在執行的時候感到茫然,無從下手。所以,當你確認了某個目標確實是你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以后,還得再進一步針對這個目標,給它制定更加明確、具體的執行步驟。比如蓋樓之前我們要先畫一個設計圖。
那么,你的目標應該具體到什么程度呢?作者石田淳認為,我們可以把一個目標具體落實到一張行動列表中。一旦某個目標能夠細化成每個可執行的步驟,能夠及時確認進度和情況后,你做起來就不會再感到不知所措了。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大目標是想要徹底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就可以在一張行動列表上,先把這個目標分為幾個大的項目,比如:飲食、運動、睡眠。然后再分別添加更小的子項目,比如飲食一欄中,可以寫上:一日三餐、多吃蔬菜、不吃垃圾食品等等;而運動一欄中,就可以寫上:不坐電梯走樓梯、做10個俯臥撐等小項目。你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一步細化,直到你足夠明確自己下一步該做什么為止。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個重點內容:一個合理有效的目標能夠幫助我們更順利地開始行動。降低目標的難度、明確自己的追求、利用行動列表分解目標,這三個方式能夠幫你制定出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目標。
第二部分
接著我們說說第二個重點內容:怎樣應對行動過程中,動不動就想放棄的問題?
當我們朝著目標開始行動以后,依然還會出現中途放棄的情況。有時候是因為任務實在太難難以堅持,但更多時候,其實是因為我們在行動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很多和現實不符的非理性想法,尤其是當你遭遇困難和挫折時。比如,一個打算戒煙的人一整天都沒有吸煙,就覺得自己的意志力很強,可第二天他忍不住吸了一根煙后,就立刻陷入“為什么我的意志力這么薄弱”的自責中。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碰到一些挫折都是在所難免,可問題是,很多人常常會因為一時的不如意而產生過度的挫敗感和失落感,最終選擇自暴自棄,這才是導致我們最終行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不少女生在減肥時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好不容易堅持兩個禮拜少吃主食多運動,結果周末忍不住跟閨蜜出去吃了頓大餐,回來以后就開始責備自己,“這下好了,前半個月的努力全白費了”。我真是太沒用了!看來我注定是減肥無望了,還是算了吧,然后第二天,開始肆無忌憚地吃吃喝喝。你看,多吃了點東西,只要接下來幾天再多運動消耗掉就可以了,并沒有嚴重到要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地步,而因此選擇放棄行動,就更加可惜了。
這也正是為什么,作者石田淳建議我們,要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這些非理性的負面想法和情緒。為了幫助我們順利消解頭腦中的負能量,書里給我們介紹了三個非常實用的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自我問答”,就是通過和自己辯論的方式,來檢視自己的認知是否合理。比如,領導交代你今天之內要跟一個重要客戶聯系一下,確認一下合作進展。可是因為事情太多,你忙著忙著就把這事兒給忘了。第二天領導非常生氣,把你批評了一番。于是你的心里開始冒出一個想法,唉,我真的太沒用了。連這么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還想獨當一面干大事兒?我看還是算了吧。
如果你冒出了這些想法,就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只是在這件事情上出現失誤,真的可以認定我是個沒用的人嗎?就能說明未來我一定干不成大事兒嗎?幾輪問答后你就會發現,剛才的想法明顯是不理性、不合實際的。自問自答給了你直面自己負面情緒的機會,直面它才能戰勝它。
第二個方法叫做“實況轉播”,讓你的意識回到現實中來。所謂的實況轉播,其實就是把你之前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用語言文字的形式,不帶情感地、客觀地在腦海中回放一遍,就像做電視轉播一樣,除此之外,不要做過多的解讀和評價。
什么意思呢?比如,對吃飯這件事進行實況轉播的話,就不應該評價這飯有多好吃,有多香,而是進行類似這樣的回放:用右手拿起筷子,伸出左手,拿起飯碗,用筷子夾起米飯,放入口中。
實況轉播能夠很好地排除其他想法、情緒等干擾因素,讓你的意識專注于當下,只專注于你能看到的現象。再舉個例子,你想通過每天跑步來鍛煉自己的身體,但是因為之前沒多少運動的習慣,所以才剛跑幾分鐘就累得不行,對此你感到很喪氣,覺得跑步也沒多大意義。
先別急著讓這些負面想法占據你的大腦。你可以先對跑步這件事進行實況轉播,比如說,昨天晚上八點半,你在小區公園里跑步,跑到第三圈的時候,你的呼吸開始急促,心跳開始加快,你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小,速度也明顯放慢了下來。可今天晚上跑步,你在跑到第四圈時才感到自己有點跑不動。
你看,實況轉播能夠幫助我們調動理性的力量來看待當下,你這才意識到,原來跑步由慢到快,都是有個過程的。而且,看清了自己的現實情況后,你還能進一步找到更多改進措施,促使自己進步。比如,有沒有更科學地調整跑步節奏的方法?根據目前的情況,是不是跑步和快走相結合,更適合自己等等。
第三個方法是借鑒運動員比賽時常用的對抗負面思考的方法。作者石田淳指出,很多高爾夫選手在比賽時會感到緊張不安,覺得自己可能會輸掉比賽,這些負面思考容易導致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正常水平。所以,不少高爾夫選手會在手腕上套一根皮筋,一旦頭腦中出現負面想法,就用手指抓起皮筋彈一下,讓自己的思考回到“現實”和“現在”。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釋放內心壓力,并成功地把所有注意力拉回到眼前的比賽中。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第二個重點內容,人的行動常常會受到非理性情緒和想法的干擾,只有當你充分認識到這點,把思緒轉移到現實上來后,你才能心無旁騖地堅持行動。作者建議我們使用“自我問答”、“實況轉播”和“彈皮筋減壓“ 這三種方法,來有效擺脫負面情緒和負面思維。
第三部分
最后,我們來說說這本書的第三個重點內容:怎樣從整體上提高行動的效率,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我們行動的最終目的是取得成效,作者石田淳在這本書里給我們提供了兩種有效提升行動力的方法。
第一種叫ABC法則。這個方法所遵循的是一個名叫“ABC模型”的行為模型。它指的是,我們能否做好一件事,主要跟A、B、C三方面的因素有關。其中A代表事情發生的前提,B代表我們具體發生的行為,C則代表行為結果給我們帶來的反饋。比如抽煙這件事,發生的前提A就是你隨身攜帶了一包香煙,B就是你拿出一根又一根的香煙來抽,而C就是抽煙以后你可能會感到精神放松,也可能因為抽了太多而感到非常后悔。
仔細想想你就知道,會對事情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因素主要是B,具體行為的發生。所以,如果你是想培養一個好習慣,那么就要不斷地重復一個行為,而如果你是想改掉一個壞習慣,那就要盡可能減少那個具體行為。
而我們今天介紹的ABC原則最大的意義就在于,不管你是想要堅持做好該做的事,還是想要減少做不該做的事,我們都可以從前提A和感受C入手來改變你的行為。
比如,你想要戒煙,你就可以主動消除讓事情發生的前提條件A,把家里的煙灰缸,香煙和打火機統統都扔掉;如果你正在減肥,需要減少熱量的攝入,那就自覺避開燒烤攤、火鍋店、奶茶鋪,當朋友邀請你一塊兒去吃個飯時,也要盡量婉言謝絕。這是從前提入手尋找解決辦法。
你還可以從感受C入手來尋找替代性的滿足方式。一般來說,那些讓你忍不住一做再做的不良行為,主要是因為它們能夠讓你短時間內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但其實,并不是只有這些事情能夠讓你感到輕松快樂,你可以想辦法找到其他自己喜歡的事情來代替。比如當你想抽煙、想吃高熱量的東西時,不要馬上去做,而是想想你想要滿足什么需要,這樣的需要還有別的更健康的方式可以滿足嗎?試試看其他方式,比如冥想、泡澡、散步或者和朋友聊天都可以幫你減壓,而不必非得抽煙、暴飲暴食。
當然,如果你想要堅持做一些事情,我們也可以通過增強前提A和感受C的方式來刺激行為產生。比如你想要跑步,就可以先給自己買一身好看的運動裝備,這可以提升你對跑步的好感與興趣;你還可以結交一群熱愛運動的人,制造能夠一起健身的機會。
而如果你想要背單詞,就可以在手機或者電腦桌面最顯眼的地方放上一些背單詞的軟件,然后隨身帶一個小巧精致的單詞本。總之,就是不斷創造行為B可能發生的條件。背完單詞后,你還可以獎勵自己喝杯最愛喝的飲料,或者跑步回來后泡個熱水澡,聽點平時最喜歡的音樂等等。通過增強感受C,讓行為B能夠不斷發生。這就是書里介紹的ABC法則,它能夠幫你有效提升行動力。
但我們行動時經常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可能你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可是時間有限,怎樣確保能夠把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必要的行動上呢?作者石田淳給我們介紹了一種“劣后順序”。
簡單來說,就是在決定你要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明確你可以不做的事情有哪些。這和我們通常聽到的優先度排序略有不同。假設你有10項工作,那么按照優先順序的思路是,我給這10項工作逐一分好順序,然后一件一件去完成。
但你可能忽視了一點,你的時間實際上并不允許你把10件事情全部做完。這就意味著,后面排上號的那些事情,無形之中給你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那種來不及做的緊張和焦慮就會直接影響到你當下的行動效率。而越是這樣,你的事情就越做不完。
那該怎么辦呢?作者石田淳給的建議是,按照“劣后順序”的方法來行動。回到剛才那個例子中,你要做的是,先把手頭不該做或者做不完的事情扔掉。比如,你的時間只夠做6件事,那就先果斷地砍掉4件事,然后再給6件事安排優先級。這樣一來你的行動就會更加明確,做起來也就沒多少負擔了。
好了,以上就是第三個重點內容,我們總結一下:ABC法則和劣后順序法則能夠從整體上幫助我們提升行動力,讓事情取得更好的結果。
對大多數人來說,想要改變自己,與其依靠抽象、不可控的意志力,不如直接從行動開始。通過科學地管理行動,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真正的人生蛻變。
金句
1. 意志力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我們很難去控制它,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上看,強調意志力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2. 那些成功做出改變的人,也許并沒有像看上去那樣擁有超強的意志力,只是因為他們行動了,做到了,才被大家貼上了意志力強的標簽。
3. 想要真正讓改變發生,在制定目標時,你一定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件事到底是不是你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完成的。
4. 在決定你要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明確你可以不做的事情有哪些。這樣一來你的行動就會更加明確,做起來也就沒多少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