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本來就是說給人聽的。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就會越快樂。
說話是每個人每天睜開眼睛就要做的事情,我們和周圍人的交流主要通過語言來進行。可是,說了這么多年話,你確信自己真的會說話嗎?
你有沒有因為說錯話而得罪朋友或者同事的經歷?你有沒有因為自己的說的話被別人冠名“毒舌”、“嘴上沒把門”?你有沒有經歷過因為一番話而幫助到別人的經歷?說話的效果是即時性反饋的。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他人很快就能get到。接著其效果會洋溢在別人臉上,或者藏在對方心里慢慢發酵。
古時候大臣們因為說不好話而遷怒皇帝老子的有,今天職場里因為話說不好不招領導待見的也有;當然也有許多人因為會說話討人喜歡,因為會說話在職場、朋友圈混的陽光燦爛。由此可見,會說話絕對是一門“技術活”。
我們從嬰孩時代呀呀學語開始,就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實踐這么技術活。可是我們實踐的對嗎?以下是我讀了《蔡康永說話之道》后,特別有感悟的五句話。如果對這些話也有感觸,不妨找這本書來讀一讀。
-1-
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你嘴上愛抱怨,你就成了怨女/男;你嘴上愛耍賤,你就成為賤嘴;你老是說色情笑話,你就成為色瞇瞇怪叔叔。”所謂言由心生,即使有時候你并不是這樣的人,但是別人才不管呢。
樂觀積極的人,說出的話總能讓人感受到正能量;而消極悲觀的人,與其聊天總能看到負能量;愛抱怨發牢騷的人,也經常會無意中讓別人不快樂。
我們講出來的話,常常能影響別人也能暗示自己。所以,如果你總是習慣性說“我就這樣了”、“這個事我肯定干不了”、“唉,我怎么這么倒霉啊”、“為什么加班的總是我”……請想想這些總在別人耳邊嗡嗡的話,通過它們,別人會得出怎樣的結論?
因此,我們要告誡自己少說消極、抱怨的話語,多給自己一些正面的提示。有了說這些話的動機的時候,先仔細琢磨一下。“這件事我肯定干不了”換成“這件事我試試看”、“我怎么這么倒霉”換成“倒霉鬼又來愛我了”、“為什么加班的總是我”換成“看來這事還得我來做”。
如果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先學習說什么樣的話。
-2-
把對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這個其實講的是和別人說話時的態度。“一個人,如果能做到把對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就算這個態度只維持一頓飯的時間,也能讓對方覺得“被重視”,如沐春風”。
想起一個故事,上大學時一位老師出去給企業員工做人力資源培訓,用的PPT是未更新的,講出來的知識點也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度。結果第二年那家企業再也沒有請這位老師去上課。后來從別的老師那知道的原因,企業領導覺得他沒有重視這件事,沒有把這些人放在心上。那位講課的老師心里是這么想的:“他們又不是專業人士,隨便講些概念就過去了。”
和人說話,我們言語里的語氣、神態、看別人的眼神,都能透漏出我們是否重視這場談話,是否充分尊重別人。這些,對方是能感受到的。
-3-
交談不是有獎金的競賽,別急著搶答 ?要學會傾聽,判斷清楚什么時候需要說 什么時候別搶答。
和別人談話時,搶答是個很不禮貌的習慣,這會讓別人覺得不受尊重。而學會傾聽,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教養。
當我們請教別人問題的時候,仔細傾聽是最好的狀態;和別人談話時,當別人有話到嘴邊卻想不起來的情況發生時,才是需要我們及時提醒的時刻。
從心理學上來講,一個人如果正說話時被別人嗆回去,心里是不會有良好的感受的。所以,即使你“不吐不快”,也要看時機,讓別人把話講完。
-4-
求饒有訣竅,讓人不原諒你都難。
求饒是每個人都會碰上的,求饒時最主要是讓對方有種尊貴的感覺,有種比你層次高出好遠的感覺。這時候所求的事情也就基本成功了一半。
按照蔡康永的說法,最極端的做法是,把對方說成是“最體諒的”、“最寬厚的”、“肚量最大的”、“最開得起玩笑的”等。當然,接下來就是極力顯示出自己和對方的層次差距,別人在天上,你在地下。在這種氛圍下再去求人,成功率會高很多。
當然,最平常且容易被人接受的方法是,先將問題在腦海中過一遍,想出幾種解決方案。這時再去找別人,用很低的姿態說出自己犯的錯,以及事情的影響。然后厚著臉皮挨罵,等對方罵的差不多了,再慢慢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時候在對方心里,已經看到了你的認錯態度,也看到了改錯的想法,不原諒你都難。
-5-
敏感的問題,最好由不敏感的角度切入。
這是語言交際里的絕招。其實,翻看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典籍,舉不勝舉。
我想到了中學課本里學過的《觸龍說趙太后》。“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并已占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后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后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并且說出“有再讓長安君當人質的,我必然要唾在他臉上。”在此敏感時刻,同為老人的觸龍面見趙太后,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談起,和趙太后拉起家常來。最終以“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讓長安君做了人質,解了趙國危機。
敏感問題,當事人必然有戒備心理。如果單刀直入,正進了其戒備之處。即使你說的是對的,別人也不一定能聽進去。這就需要從不敏感的角度切入,慢慢消磨掉其戒備心,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方能有不錯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