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問是一種非常微妙且復雜的技巧,在本質上,提問包含了三種復雜的思考方式:發散的、聚斂的和元認知的。其中有一些思考方式是我們人類天生擁有的,一般人的提問能力似乎在5歲左右就會開始下降。而5歲是我國的年輕一代開始接受應試教育的年齡,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大部分人,做題(也就是解答問題)是比較在行的,但出題或者去主動提問的能極其低下。
然而,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問題越來越比答案更重要。如果你需要某個問題的答案,你馬上可以從互聯網上搜索到對應的眾多答案,就算沒有直接的答案,也能獲得很多線索。但這個前提是你已經有了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提出是需要經過主動性思考的。好的問題會產生更多的問題,你不僅能得到答案,而且還能讓你沿著線索去發現更多可能的新世界。
另外,這種提問能力不僅僅能讓你在獨立思考的時候想的更全面、更深刻,而且也能讓你在協作和溝通中獲得更好的效果。今天我主要想說的就是后一部分。
我們與人協作和溝通的時候,大概有兩種主要的狀態:提問和做題。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和提出一個對的問題都非常的難,或者說,都很具有技巧性和策略性。因為,這不僅僅涉及到問題本身,而且還涉及到做題者的角色以及做題的場景。
先說對問題的分類,我認為可以按照我們從小到大做過的主要題型來分:
1. 問答題,只有一個相對開放的問題,需要答題者自己組織思路和語言來論證,并得出一個最終的結論來回應問題。
2. 填空題,迷你的問答題,前后因果以及語境都相對明確,需要答題者一個符合前因后果的答案。
3. 選擇題,提供多個選項,同樣的前后因果以及語境相對明確,需要答題者選擇一個最合理的選項。
4. 判斷題,兩個選項的選擇題,對與錯,行與不行,通過與不通過,選擇一個否定一個。
以我們多年做題的經驗來看,各種題型之間的難易度顯而易見地是依次降低。但當我們去提問的時候,卻可能會很少的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一旦你開始意識到要把自己的提問歸類,那么用這個框架來指導工作和生活就很容易了。
用這種框架來看工作。如果是以下級對上級的角度來說,你會發現有一個提問的軌跡:一開始工作的時候,經常要去問很多的為什么、怎么做、什么意思等等問答題。然后漸漸地開始提更多去問一些迷你的問答題(也就是填空題),比如下一步要做啥、這么做的壞處是什么等等。再然后,會將幾套成熟的方案提出來,并且將各種方案的利弊都如數列出,讓上級做出選擇。最后,方案是否要執行、方向是否符合規劃才是經常需要問的。
也就是說,如果是下級對上級,你提問中『判斷題』的占比應該越多越好。不僅僅是因為上級的時間更寶貴,而且也是因為這是一個衡量你重要程度和價值的指標。反過來,如果是上級對下級,則應該更多的提『問答題』,因為更難以回答,這樣才能讓下級學會更深入的思考和鍛煉更全面的能力。
同樣的,用這種框架來看生活。有一些人需要你用類似看待上級的方式來提問,比如老婆、女朋友。而有一些人需要你用類似看待下級的方式來提問,比如孩子。我想,各位現在腦海里面應該浮現了各種自己提問的畫面和場景了,應該不用我去具體的舉例了,特別是第一類的。
當然,每一種類型的問題,在提出來的時候還需要更多的技巧,不過已經超出我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外了。
提醒:框架不完善,套用請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