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于“高手思維系列”文章,介紹的是第2位高手:清華學霸王蓁博士。
王蓁博士
高中數學、化學、生物全國奧賽全部拿獎
02級清華本科學霸,四年修完生物、計算機、經管3個專業,體育、音樂等也是全面發展
康奈爾大學遺傳學博士,師從遺傳學泰斗,從大一零基礎開始學習,到后來同時推進三個不同領域的研究
博士畢業后進入華爾街彭博紐約全球總部(Bloomberg LP)從事量化金融研究,迅速獲得特許金融分析師(CFA)、金融風險管理師(FRM)、美國資產管理顧問資質
2015年9月回國創業,北京財鯨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投資總監(人工智能投資顧問)
近些年來,我們接收的信息和知識越來越碎片化。
碎片化的壞處也逐漸凸顯——我們的體系化學習與思考能力被不斷蠶食。
在這種情況下,高效構建系統化知識的能力越來越重要。
一個人如果能高效構建系統化知識,那么無論接收的信息多么碎片化,都能融匯進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海納百川,化為己用。
其來有自思維學院一直強調:在學習之前先學習如何學習,學習一定要講究方法。
本次強烈推薦王蓁博士的高效學習方法。王蓁博士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用此方法學習,一路成為清華學霸、華爾街精英。高手與普通人的差距,沒有別的,唯方法而已。
王蓁博士應“其來有自思維學院”創始人單其武老師邀請,首次分享在快節奏時代,如何高效構建知識體系并吸收碎片化知識 。
下面是分享內容精華
先呈上全文結構圖,獨家方法創制,一張圖概括全文:
今天分享下我的學習方法,叫做:水池模型。
它是什么意思呢?
我認為知識分兩類,一類是已經根深蒂固掌握的知識;另一類是還沒完全掌握的知識。根深蒂固的知識,是水池最下層里的水;沒完全掌握的知識,是水池上方的波浪和水滴。它們共同構成了水池。
我們想學得更快更多,就要讓水池底部的水越來越多,波浪越來越高,水滴吸收得越來越快。
如何做到?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水池底層蓄水
第二部分:表面波浪構建
第三部分:快速捕捉水滴
1 水池底層蓄水
水池構建的第一部分:在水池底層蓄水,將系統化知識融會貫通。
水池底層蓄水非常重要,它代表我們掌握了多少系統化的知識。系統化知識是我們一生中無論做什么事,都會用到的知識。只有當水池蓄水足夠深厚,才能接納更多波浪和水滴。
水池底層蓄水包括3小步:
1. 學科內知識的連接
2. 交叉學科知識的連接
3. 跨越大學科進行知識連接
1. 獨立小水池蓄水,學科內知識的連接
水池底層蓄水的第1小步,是在每個小水池內,把學科內的知識進行連接。
水池底部有很多小格子,每個小格子代表一門成熟的獨立學科,比如隨機微積分、英語、生物學等。(可以回到上面的圖再看看)
當我上中學的時候,學的是生物;到大學,專業是微生物學;到碩士,又變成了微生物遺傳;最后到博士,我的研究課題是“微生物遺傳受光照的影響研究”。
不管多么細分,它們始終都屬于生物這個學科。
多數人常常埋頭在一個細分領域中,而忽略了全局,這樣會造成視線盲區。我們要學會一點點往后退,這樣能有一個更好的視野,能看到更多的東西。
當我們把一個小領域內的東西弄明白后,就要退一步。就像從“微生物遺傳”,回到“微生物學”,再回到“生物學”。
所以,我們首先要在同一學科內進行交叉,看能不能把不同的細分領域連接起來。
舉一個例子。
我在來分享之前吃了晚飯,吃得挺抱。我就從這里入手進行連接,展示如何把一個學科內的知識串起來。
我吃完飯后有飽腹感,這種感覺從哪來的呢?是我的胃反饋給我的。為什么胃有飽腹感?因為胃沒有排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排空速度。飲料很容易排空;米飯的速度會慢一點,肉類就更慢了。
胃排空是胃酸裂解細胞的過程。細胞是什么結構?細胞有細胞膜,它是由一堆磷脂圍成的囊狀物,上面插了很多高蛋白。細胞裂解的過程就是溶解磷脂、破壞結構,蛋白質變性。
消化吸收后,進入能量攝入階段。這個階段有無數蛋白質參與執行,不同蛋白質行使不同功能。每個蛋白如何行動,由基因組控制。不同的基因有不同形態,不同形態又會影響怎么遺傳。
回顧剛才的思考過程。從吃飯不餓,到消化過程,是生理層面;到蛋白質基因,是分子生物學;再到蛋白質的傳遞和遺傳,是生物信息學。以上都在生物學的大范疇內。
以上,展現了連接學科內的知識,具體做法就是不斷在深度和廣度上延伸。
一方面是在深度上提問,比如剛才說的為什么我有飽腹感?為什么是胃排空影響?另一方面是在廣度上提問,細胞是什么結構?基因的工作機理是什么?
2. 交叉學科知識的連接
水池底層蓄水的第2小步,是在小水池之間,把交叉學科的知識進行連接。
現代社會越來越催生了很多交叉學科。我用心理學和現代金融學舉例,這二者結合,會產生一個新興交叉學科,叫做“行為金融學”。
我闡述下連接過程。
首先,我會想到,17世紀的荷蘭郁金香泡沫。所有人都非常狂熱,炒來炒去。這是一種非常非理性的心態,心理學叫“過度自信理論”,就是對自己的判斷非常有信心。特別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就算實際上了解得并不多,仍會非常有信心。
這樣,我會聯想到金融領域。為什么多數人愿意買自己公司的股票?因為了解自己的公司。還有,為什么多數人更愿意炒A股,而不愿意炒美股,雖然實際可能美股更好。這就是心理原因導致的結果。
這樣,心理學和金融學就連接了起來。所以,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中國人的財產只有2%配置在海外。而韓國和日本等國家,大概20%-25%的比例配置在海外。為什么?因為在韓國或日本,更多是機構投資者,決策更理性;中國更多是個人投資者,受情緒和心理的影響更大。
以上是連接交叉學科的方法。不斷在交叉學科之間往下深挖,不斷問為什么,就會找到它們的共性。
3. 跨越大學科進行知識連接
水池底層蓄水的第2小步,是在整個水池底部,跨越學科進行知識連接。
還是用一個例子形象說明。
這個例子是我看新聞想到的。新聞報道,美國終止了與中國的高鐵合作。這是政治學。
我想到什么?我想到在高鐵之前最熱的概念是磁懸浮。磁懸浮本質是電磁效應。這是物理。
電是新能源。與新能源對應的是傳統能源石油。石油分為輕油和重油,所有世界上油有兩種價格。這是金融學。
輕重油的區別在于化學鏈的長短,二者分子結構不同。我聯想到淀粉也有類似結構,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糯米是直鏈淀粉,普通米飯是支鏈淀粉。這是化學。
淀粉是植物產生的,植物由一個個細胞組成,植物細胞的一大特征是它有細胞壁。這是植物學。
細胞壁是六邊形的,我又想到了碳結構,不同碳結構分別形成石墨和金剛石。這又回到了化學。
金剛石就是鉆石,一開始沒有很高的價值。但通過營銷和炒作,鉆石成了“永恒”的代表,價值暴增。這是營銷學和傳播學。
從鉆石的營銷炒作,我想到口香糖的流行也是同樣原因。說明社會媒體是可以改變社會意識形態的。而社會意識形態的改變,會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這就到了政治學和哲學層面。
以上例子,展現了如何跨越大學科進行知識連接。從一開始的時事政治新聞,到最后的政治和哲學。
只要你多問為什么,挖得足夠深,所有東西都可以實現跨越學科的連接。但我們很少去深挖,就像我們很多人都會嚼口香糖,但很少人知道為什么口香糖會流行。
我們要把各個領域的知識都進行連接,這能才能形成終身受用的系統知識體系。
2 水池表層波浪構建
水池構建的第二部分:構建水面上的波浪,積累碎片化專業知識。
在圖中,水池表面的波浪有高有低,反映了各領域專業知識有多有少。由于沒有系統掌握,這層知識相對更碎片化,沒有形成底層的小水池。
如何讓波浪沉入底部,變為系統知識的一部分?我舉一個例子說明。
美國國債有兩種發行形式:不記名債券和記名債券。
顧名思義,我們大概能猜到兩者的含義,但我們理解得并不深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何深入理解,就需要問為什么:為什么不是一種債券,而要創造兩種債券?
實際答案是,在1970年以前只有不記名債券,之后才出現記名債券。
在1970年以前,不記名債券就是一張紙,購買債券的人自己保管。這張紙的下部會撕成一條條的,就像現在看到的小廣告。每隔一季度或半年,拿到交易所,撕下一條就可以領錢。為什么這么做?因為債券的發放量太大,有幾百萬人購買債券。但由于電腦尚未普及,按人頭登記的成本太高,只能不記名發放。
1970年以后,計算機技術日趨成熟,統一登記成本降低,才最終出現記名債券。
這樣一挖掘,你就明白了,為什么美國國債會有這兩種形式,是因為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不同時代擁有不同的社會生產力,這是多數人能理解的知識。
通過以上過程,就能將新的專業領域知識,與已有知識進行連接,形成水面上的波浪。之后,再通過不斷深入學習和理解,就能將波浪融入水池底部,形成新的系統知識。
3 快速捕捉空中水滴
水池構建的第三部分:快速捕捉空中水滴,吸收新信息碎片。
空中水滴,是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全新訊息。我們需要快速學習并理解它。
如何快速捕捉?分為4個步驟。
第1步,快速記憶。接觸到新水滴,首先要嘗試與波浪和底層水池做連接,也就是聯想和類比自己的舊知識。
第2步,深刻理解。當聯想類比成功后,我們會觸類旁通。不但會記住新水滴,還會對舊知識產生新的理解,會從一個新視角去看待它。
第3步,長期記憶。當新舊知識連接在一起后,新知識會逐漸融入波浪和底層水池,慢慢成為體系化知識的一部分。體系化的知識可以保持長久的記憶。
第4步,新領域的預測和聯想。新知識成為系統化知識的一部分,實質是在新舊知識間開辟了通路,利用這些通路可以用舊知識去新知識領域做預測。
下面同樣舉例說明。
我最初接觸資產組合時,書上講到:當一個投資組合里,投資標的超過12個,就認為投資風險充分分散了。
這時我會想,為什么是12個?
我聯想到,在群體遺傳學中,如果要對一個群體的基因進行觀察,也要抽取12個標本。這樣才能全面覆蓋整個群體的基因多樣性,覆蓋率達80%到85%。超過12樣本后,邊際效應會快速降低。
原理圖就是這樣:
根據群體遺傳學知識,我推測,在投資組合里,12也是一個統計數量,也存在邊際效應遞減原則。那么,是否也存在一張類似的圖,用來衡量投資組合的風險?
經過查找,確實存在一張圖,反映投資組合數量與風險的關系:
對比可以發現,兩張圖除形式有點差異,實質上一模一樣。也就是說,投資組合數量背后的原理,其實我早就深入研究過,是我根深蒂固的系統知識的一部分。
這樣,我就快速捕捉了一顆新的水滴。
其實這個例子還可以聯想。12是個很有意思的數字。每年有12個月。星座也是12個。碳的原子質量是12,它的1/12定義了化學中的1個原子量單位。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小學加中學,也是12個年級。
這些都是為什么呢?我希望大家多去思考,并嘗試找到答案。
結語
以上就是“高效學習水池模型”的全部內容,再用結構圖總結一下:
在我們小的時候,都擁有問為什么的好奇心,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失去了這種寶貴的能力。
王蓁博士在分享過程中坦言,自己并沒有多高的智商,記性也很不好,但就是好奇心特別強,凡是都愛問為什么。
他作為普通人眼中的“精英”,從小就在不斷問為什么,因此才造就了他獨特的學習方法,以及他現在的成就。
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重新找回童年的好奇心,找回問為什么的習慣,也許這才是最無可替代的高效學習能力。
- END -
我們會陸續推出文章,多維度闡述高手的思維方式,以及成為高手的晉階之路。
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歡迎關注并分享給您身邊的人!
#版權歸其來有自思維學院所有,轉載請標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