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寫文章?你的文章為誰而寫?
不知道以上的問題你想過沒有,今天這一篇總結關于寫作,培訓課件的主題是《系統學習寫作寫出讀者愿意讀的文字》,培訓老師是外企高管Frank。
如今課程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一周,這一個寫作培訓課真的忘記得差不多了。腦子里留存下來的內容,也是對我啟發最大的內容,總結起來,主要是以下三個觀點:
1. 寫作不是生活的救命稻草,動筆之前想清楚自己為何而寫
不得不說,越來越多的斜杠青年的專長寫作。在如今公眾號已經泛濫的年代,似乎公眾號也成了一個必備的裝備。當寫作的門檻越來越低,大家愿意看的文章也就越來越少,能夠打動讀者的文章更是鳳毛麟角。在場的很多人,也將寫作當做是自己的一項技能,并且希望能夠通過寫作來賺錢。如此近功近利地對待寫作,所以標題黨就特別多,剽竊黨更是不少。
對于我自己而言,寫作就是記錄生活的一個手段,寫文章就是鍛煉思維的一種方式。有人愿意讀我的文章,為此花費了時間,我已經感恩戴德了,哪里還妄想著通過寫東西去賺錢。能夠打賞的都是真愛和朋友,在此特意去感謝。寫作只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寫作占據了太多時間,嚴重影響了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那么我就會暫時擱置一邊,專心工作和生活。寫作,不應該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
雖然寫作不是救民稻草,但是我還是強烈建議去寫作,只有動手才會發現自己的局限。寫作的合格要求就是:把話說清楚。我現在也還未達到及格線,所以我才在這里鍛煉。寫文章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方式, 從開始選題到收集素材到解剖分析再到編輯排版,往往一篇文章從構思到發布,基本上都要花上四五個小時。只是,高手到的境界已經可以將這些時間打散分布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如果不信,你也去試試。公眾號的更新,鍛煉的是一個人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
我特別特別佩服那些日更的作者,竟然可以挑戰如此高難度的事情。日更,就是榨干自己的身體,就連喝口水都恨不得水里能夠冒出靈感讓自己可以寫一篇文章,最好深入淺出,頭頭是道。對于我們無法達到的境界,我們只能仰望。
2. 文章不可太長,控制在五分鐘內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的時間都那么寶貴,公眾號那么泛濫,所以能夠留給你的時間確實不多。 真愛才會堅持打開你的文章,短一點也可以節省雙方的時間。少花一點時間,讓讀者打開不用多久就可以看完,讓打開也變得更加輕松,閱讀也不是一項壓力。畢竟,很多強迫癥不喜歡公眾號那一個鮮紅的數字。
五分鐘能夠將事情說清楚,對于作者而言更是一項大挑戰。寫出一篇讀者可以在五分鐘看完,并且覺得有趣愿意分享的文章,真的真的是太難了。有時候,少即是多,濃縮在一起才是精華。限定了時間以后的寫作,對于的要求也自然更加高。如果真的需要寫一篇長文,也可以將其拆分為好幾個部分,慢慢更新。如今,我打開文章都會拉一下,看到超長的文章基本上沒有閱讀的耐心。
3. 最好的文章是自己寫給自己的獨白
當Frank在課上分享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感同身受,自己的腦海里馬上想起了自己晚上坐在電腦前伏案寫作的情景。從2014年開始堅持每天都留下點東西,讓自己記錄生活。如今,寫作已經成為了自己的一項自然舉動,如同呼吸一樣自然發生。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會坐在電腦前,思考這一天的事情,認真分析總結。起初很難,甚至要刻意去收集寫作的靈感。當這一切都慢慢成為習慣以后,日常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精彩,很多熟悉的內容會變換著角度去思考,從而找到寫作的角度。
每天堅持寫東西,里面無論出現了多么親密的人,都會自動轉化為第三人稱。這個時候,仿佛就是另一個自己坐在對面,聽著我慢慢給他講述我這一天發生的事情,他就靜靜地聽著,像一個耐心的觀眾。如今,寫了那么多文章以后,發現那些能夠打動別人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己無意之間寫出來的,也是自己寫給自己的文章。即使什么回饋都沒有,我也能看看我寫過的這些文章,這里記錄著我的生活,還有關于我所思考的一切。
文章為誰而寫?文章首先應該為自己而寫,其次才是讀者。對自己成長有益的文章,相信讀者的收獲肯定也不會少。
你的文章為誰而寫?
你的生活為誰而活?
你心中有你的答案。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同系列文章:
像特工一樣去訓練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的時間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你的文章為誰而寫?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不得不說,從2011年微信的誕生,就標志著中國互聯網已經開始由pc端進入移動端,微信作為移動端使用頻次和時長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