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發源于鄂湘贛三省交匯處的汨羅江浩浩湯湯,奔流不息。因為江水的滋養,這里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一派和諧安寧的氣息。然而,原本平凡的一條長江中下游的支流,卻因為一個偉大的靈魂而變得不再平凡——公元前278年,楚國的著名愛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抱石自沉汨羅江,將自己的英魂融進了這濤濤奔流的一灣逝水······
晉陶淵明獨愛菊,宋周敦頤甚愛蓮,而屈原唯愛蘭。《離騷》有云:“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意思是:日色漸暗時間已經晚了,我紐結著幽蘭久久徜徉。屈原對蘭的熱愛就像他對楚國的一片赤子之心那樣令人動容。偉大的近代作家魯迅在評價《史記》時這樣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先河的《離騷》在中國文學中的崇高地位。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短短300多句的《離騷》,提到花草的地方竟然有四十多處。生于南國的屈原長在山川大河之中,對花草有著特殊的感情,就像蘭草沁人心脾的幽香一樣,屈原對于花草的熱愛是他個人高貴氣質的外在表現。
《離騷》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生于戰亂時期的他經歷了曲折顛沛的一生,而正因為生命遭受諸多磨難,藝術才愈能顯得彌足珍貴與崇高。這位在楚國出生的貴族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深受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影響。二十多歲的屈原滿腹經綸,才高八斗,為了報效國家,他從山川遍布的家鄉一步步走上楚國權力的巔峰,并歷任左徒與三閭大夫,位極人臣。
戰國時期,齊、楚、燕、趙、韓、魏、秦七雄并立,其中西面的秦國和北面的齊國最為強大,而夾雜兩國之間的楚國面積最為遼闊,在外交與軍事上如何選擇相應的策略,就成為了決定楚國生死的關鍵,與戰國的合縱家一樣,屈原對于盟國的選擇自然深謀遠慮,“合縱抗秦”是他一貫堅持的戰略主張。
屈原明白,楚國要變得強大,首先得進行內部的政治改革,當時楚國的情況是:舊官僚與權貴集團是世襲制度,他們一直占用著楚國最多的資源與權力,而封建社會世襲制度的致命缺點就是,那些才疏學淺的貴族一直占據高位,尸位素餐,而一些胸懷大志,滿腹經綸的人卻報國無門。要改革,就勢必得罪利益集團,流血與犧牲不可避免,而這也正是屈原命運悲劇的所在。
當今史學家大多數認為,屈原的故鄉位于湖北的秭歸縣,而這里這里正是橘樹的生長地。《橘頌》曰:“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這種開著白色花朵,帶著略微清香氣息的植物為南方特產,由于對氣候環境有一定的要求,離開故土后的橘樹并不能成活。屈原頌揚橘樹,實際上是隱喻了自己,他“受命不遷”、“忠于國家”的忠貞的品質,如秭歸山巒間橘樹花的陣陣幽香一樣,彌漫浸透于他的故土。
端午節,是一個民族因為祭奠一個偉大的靈魂而誕生的節日,包粽子、賽龍舟、喝黃酒······兩千多年來,民間百姓用他們樸素而獨特的方式懷戀著這位偉大的英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年蟬鳴時,汨羅江畔的蘭花依舊香氣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