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歌賦書畫,緊密相關,相互深入,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情中有人,歷來都是中國文人墨客的內在才藝展示,蘊蓄深厚博大的意境。一幅好的中國寫意畫作品,是書法、詩文、印章的融合。在意念和情感下用筆,筆墨傳情,表現出作品的節奏和頓挫,既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也美化了現實生活,提升了人的思想品味。
中國畫偏重于形與神,所重視的問題是畫的內容及感染力,注重的是筆意、筆勢、筆力、筆法。工具和材料是筆、墨、顏料、宣紙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而寫意畫是以形寫神,以神寫意,詩意和書畫的結合。宗旨是通過事物本身而挖掘出其內在的精神品性,在整幅作品中融合配襯,升華為永恒無限之美。
寫意畫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作品主張以虛帶實,以實帶虛。一樹一石、一臺一亭,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營造出神似,通過筆墨中的筆意和筆勢形式表現出來的詩意和形意為內在美,從而引人入勝,讓人讀懂畫意。
寫意畫大致皆為線描、著色、大寫意。線描為構線出形,著色為色彩渲染,大寫意是潑墨。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虛、實、疏、密等表現手法,而筆的基本要求是要在作畫中均勻運力,平穩轉折,行筆隨意,墨不外溢,深淺有序;沉著用筆,有力度,才能有分量;筆法簡練,略施淡彩,一幅作品就是大自然一張雄偉自然的照片,濃淡深淺之間橫涂豎抹,描繪景物,寥寥幾筆畫入眼前,景由心生,詩意濃濃,方能體現出氣格和韻味。在回味中得到享受,在美感中陶冶性情。
比如在畫山水時,寫意畫注重用筆時要有快慢、輕重、頓挫、粗細、剛直之分,演繹出或沉雄、婉約、粗獷的感覺,描繪出山川景物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形神、動勢、質感油然而生,使觀者如臨其景。特別是花草樹木蟲草的刻畫,以粗細不同和曲直有別的線條,濃淺兼施,彰顯出事物的動態和細膩的手法。
一筆一劃,疏密相對、虛實相襯,縱筆揮灑,墨彩飛揚,剛柔相間,成一山一水,立意生動,濃淡之間出風景技法的神奇在于能用淺淡的勾畫,便可組合突兀山石、幽深小溪等自然之物而成的山林之景,宛如縷縷清風從濃厚的墨色撲面拂來,能讓人聆聽到從那一片青翠的山林深處傳來的悠悠鳥鳴,正融合著那一道清涼的潺潺溪水在云霧里低吟,意象萬千。而筆鋒之間,那座座巍峨的山峰、蔥蘢茂密的林木、突兀高大的青石,牽扯著每一個觀眾。連綿的思緒不由自主的隨著色塊和線條在無聲地流淌,大有“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之感。
畫景之前需知景,這是文化環境對寫意畫作者的基本要求。比如梅蘭竹菊品質:傲、幽、堅、淡,自古以來稱為謙謙“四君子”,寓意深遠高潔,所以在構圖和表現手法上需要水墨淋漓,灑脫奔放,脫離花木草石的平淡,拓展出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背景,流露出內在美。山水寫意畫的筆法主要是中鋒、側鋒、逆鋒三種。通過虛實結合才產生無窮的變化來,這三種筆法變化出等。作畫過程中忌諱“描、涂、抹”,這樣就可以避免整個畫面有“軟、浮”的體現。
竹寫意畫技法是要讓筆節開始,筆力有輕重舒緩,這樣竹竿看起來就虛心有節,虛實之間,彰顯出信手拈來竹子的亭亭玉立,清新而不俗。通過疏密穿插等形式組織在一起,使畫面的情、景、筆、意成一體,欣賞者和作者心心相通。濃淡組合,一花一草成線條風韻,深淺見墨多少。粗細之上,水墨淋漓之間,就是隨意幾筆,看似簡單,這幾筆實則在于表現手法和筆墨輕重上。一蟲一鳥一世界,動靜在于筆墨用色,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