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鬧海》無疑是今年春節檔最受矚目的影片,不但延續乃至超越了5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良好口碑,更刷新了中國影史票房紀錄、全球單一市場票房紀錄等多項票房紀錄。《哪吒之魔童鬧海》之所以能夠獲得跨越年齡代際、有著不同文化趣味的觀眾的好評,特別之處還在于它以超越傳統的視角描繪了“自我”與“命運”、“現實”與“理想”的關系,以神話演繹的方式對具有普遍性的當代經驗進行了重構和回應。
勇敢撕下外界強加的標簽,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從小哪吒身上,很多年輕人看到自己的影子——那個渴望撕掉標簽、證明自我的孤獨靈魂。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聯結,讓哪吒不再只是神話人物,也成為自己的“嘴替”。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標簽定義:學霸、社畜、小鎮做題家、躺平族……這些標簽不僅限制了年輕人的可能性,也在無形中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哪吒從出生起就被貼上“魔童”的標簽,村民們視他為災星,甚至在他還未做出任何惡行時就對他充滿敵意。這種偏見與歧視,正是現實中許多我們所經歷的——可能因為出身、學歷、外貌或性格而被貼上某種標簽,進而被社會邊緣化。然而,哪吒并沒有被這些標簽所束縛。他用行動證明,“魔童”并非他的本質,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哪吒的“逆天改命”并非盲目反抗,而是基于對自我價值的清醒認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并非村民口中的“魔童”,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這種對自我的堅定信念,讓他能夠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并最終打破命運的枷鎖。對于我們來說,“反叛”并不意味著否定一切,而是要在認清現實的基礎上,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這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激勵著我們勇敢撕下外界強加的標簽,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這種理性的“反叛”,既是對不公的抗爭,也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構。
從個人英雄到群體覺醒。《哪吒1》的核心是個人英雄主義,哪吒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命運的枷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英雄。然而,《哪吒2》將視角從個人擴展到了群體,通過多角色敘事展現了“群體覺醒”的力量。影片中,龍族遠走深海、申公豹兄弟的覺醒、鹿童與鶴童的反抗,都暗示著改變舊秩序需要集體的力量。這種從“我”到“我們”的升華,呼應了社群支持與協作創新的新觀念。在現實生活中,年輕人越來越意識到,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通過合作與互助,才能實現更大的突破。哪吒與敖丙從對手變為伙伴,共同對抗命運的壓迫。這種合作不僅讓他們變得更強大,也讓觀眾看到了友誼與團結的力量。這鼓勵我們放下偏見與隔閡,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當代年輕人對親情的新期待。影片中哪吒與父母的關系、敖丙與家族的矛盾、申公豹與兄弟的糾葛,這些情節都觸及了現代家庭關系中的痛點。哪吒的母親殷夫人雖然忙于公務,卻始終關心兒子的成長。李靖從最初的嚴厲父親逐漸轉變為支持兒子的慈父。這種家庭關系的轉變,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親情的新期待——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壓力。希望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絕非是簡單的對立或從屬,而是相互成就、相互影響的緊密羈絆。父母不是束縛子女自由的枷鎖,而是在人生旅途中,用他們的愛與智慧,化作一雙有力的大手,穩穩地托起子女,助力他們飛向更高更遠的天空。他們的嚴格要求,是對子女未來的深切期許;他們的默默付出,是對子女最無私的愛。而子女的反抗,也并非是針對父母,而是對命運不公的抗爭,對世間不合理規則的挑戰。這種反抗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關鍵
哪吒雖然生而為魔,但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敖丙雖然背負家族使命,但他最終選擇與哪吒并肩作戰,追尋內心的自由。這種態度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示:生活中難免會有不公與挫折,但重要的是如何面對這些挑戰。與其抱怨命運的不公,不如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并從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性。比如,在求職時可能會因為學歷或經驗不足而碰壁,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機會。通過不斷學習與積累,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導演餃子在談到《哪吒2》時曾說:“世界屬于每一個敢于挑戰舊秩序的我們。”這句話道出了影片的核心精神——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份“不知天高地厚”的沖勁,永遠是最珍貴的生命底色。對于我們來說,這種沖勁是打破現狀、實現突破的關鍵。無論是在學業、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保持一種“敢想敢做”的態度。無論你是被標簽定義的“魔童”,還是被期待綁架的“靈珠”,都可以從哪吒的故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正如影片所傳遞的那樣:命運或許不公,但選擇的權利永遠在自己手中。愿每一個我們都能像哪吒一樣,在認清現實后依然保持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