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司馬遷
每年,法律都要判處很多人死刑。
而大衛·戈爾只是其中一員,
他被控謀殺了自己昔日的同事兼好友——康絲坦斯·哈拉維 。
執刑時間:3天以后的下午6點
他是被冤枉的
他是無辜的!
他自己也深知這一點!
然而在判刑在押的六年期間,
他竟然回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
拒絕了一切可以挽救自己生命的機會。
但是他
卻在即將執行死刑的前夕改變了主意!
在入獄前,
大衛·戈爾
是奧斯汀大學哲學系的教授,
一位在學術上頗有建樹的學者,
是反對死刑運動的積極倡導者。
英俊瀟灑,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像這樣——
或者和自己的同事兼好友康絲坦斯·哈拉維,一起討論問題,像這樣——
或者為了反對死刑運動,而游行示威
然而,沒過多久,他便迎來了
人生低谷的第一個轉折點
——
一位女學生為了在他教的課程上得高分,
對他展開色誘。
不出意料,女學生色誘遭拒,
于是這位女學生因為各科成績不理想,被勒令退學。
然而在一個Party上,他們竟然再次相遇,并且女學生主動要求和他發生關系。 ? ??
大衛沒有想到,這竟然是女學生的報復計劃——他被告強奸。
大衛首度獲罪。
前途盡毀,求職無門
妻子憤然帶著兒子離開了他。
從此大衛一蹶不振,終日以酒為伴……
然而,最痛苦的莫過于——
他的昔日伙伴的離去,
而種種證據都在指向大衛,
他又一次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并且沒有一個人認為他是被冤枉的!
于是經法庭判決謀殺罪名成立,
入獄
罪名:
對康絲坦斯·哈拉維——先奸后殺
并且手段殘忍,引人發指
康絲坦斯·哈拉維——
被塑料袋套上腦袋,雙手被反綁,鑰匙被吞到了自己的胃里。
證據確鑿,無力回天。
死刑,已成定局。
康絲坦斯·哈拉維
這位大衛昔日的親密戰友、反對死刑運動的領導人
一個擁有才藝和悲憫心于一身的女子
康絲坦斯·哈拉維
一位優雅、充滿魅力的女性,
一位積極反對死刑,
一位政府評論為“幾近狂熱而失去理性”的女子?
一位真正關心死刑犯命運的女子
一個為處以死刑的人失聲痛苦的女子
她死了!
大衛
在執刑前3天,決定接受采訪,
并且指名要由貝茜·布魯姆來采訪
貝茜·布魯姆
聰明、干練
是紐約某新聞雜志的首席記者
她必須在僅剩的
3天時間內
完成自己的采訪任務。
貝茜·布魯姆起初對這個任務很不以為然,
但在和戈爾的接觸過程中,
她發現一切并非表面呈現的那么簡單,
于是決定用僅剩的三天開始尋找真相
隨著采訪的深入,
大衛的陳述,以及多方的求證,
貝茜越來越疑惑不解,
貝茜漸漸對法庭的判決產生了懷疑,
死刑執行日一天天地迫近,
真相卻越發撲朔迷離、跌宕起伏?
到底是誰殺了康絲坦斯?
大衛又為什么要選擇面對死亡呢?
并且接受采訪似乎并不是為了免除死刑,
相反,
大衛認為死亡或許是一個“禮物”
在死亡前夕他在乎的不是真相,
而是兒子對自己的回憶
這一切,都讓貝茜越發的迷惑。
隨著調查的展開,貝西最后了解了真相
卻一時難以接受
她意識到只有公開事情的真相才有可能拯救大衛。
然而,當她趕到時,聽到的結果卻是
貝西失聲痛苦。
真相就是:
大衛是無辜的,他安排了一切假象,
好讓自己成為一個死刑冤案,
以推動死刑的廢除。
大衛,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自己的信念。
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
渴求通過自己的犧牲,拯救別人
而他的戰友康絲坦斯也是!
為了反對布什“堅決支持死刑”的態度
導演艾倫·帕克拍攝了這部電影。
電影通過大衛的故事,
想要引發大家對死刑的思考。
大家普遍認為——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死刑犯——
“罪有應得,死不足惜”
但是這個電影提供給大家另一個視角,
讓人們對所謂的”理所當然“重新審視、思考
——死刑又何嘗不是
人對人的最殘忍的酷刑呢?
人對人的死刑,
又何嘗不是是一種‘私刑’?
死刑帶給死刑者家人的創傷又豈可小瞧?
再想想國內的死刑案件,也的確是感觸良多!
可是,如果廢除死刑,就會有好的結果嗎?
廢除死刑在中國是否有實現的可能性呢?
或許
人的一生就是
上下而求索
答案,
或者絕對的完美
漫漫長路,難求,難得!
看這部影片,你無法找到定論,也無法找到所謂的答案,
但是卻可以帶給你思考和震撼!
而對于大衛,不管他的觀念是否正確,
但我仍然為他的精神所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