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人公小敏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獨生女,從小品學兼優,小學到高中一直是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好學生。
媽媽非常強勢,小到穿什么衣服、留什么發型、做不做班干部,大到和誰來往,全部由媽媽說了算。小敏稍微反抗媽媽,她便從小敏出生時難產她差點丟了性命開始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控訴她沒良心,直到小敏內心無限愧疚、然后道歉、妥協。可是內心非常壓抑,只要媽媽一開口,便成了魔咒,讓她有窒息的感覺。
考大學時,小敏想脫離媽媽的控制,填了外地大學,媽媽知道后先是嘮叨,看她態度堅決便躺床上不吃不喝、以死相逼。她知道媽媽不會真的自殺,想抗爭到底,最后所有親戚上門指責她不孝順,無奈之下,改了志愿,讀了本省一所重點大學。
大學期間她借口去做家教,不回家,媽媽就以各種理由到學校找她。寒、暑假也不能脫離她視線范圍,逛街需要報備:買什么、做什么?和誰?去哪兒?幾點回?然后不停打電話問她在哪?用小敏的說法:放風還背著遙控器。
大三時她和同校師兄拍拖,媽媽極力反對,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全用上了,她不為所動。媽媽便去找了那師兄,估計是對師兄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師兄把小敏所有的聯系方式拉黑、避而不見。小敏說她可以理解,作為媽媽的女兒,被她罵完都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都會想死,何況一個從未遇過悍婦的血氣方剛的青年!她用了“悍婦”一詞形容自己的母親。
大學期間她未再戀愛。畢業工作后認識一個鄰校同專業的男孩,互相愛慕。她知道媽媽一定會反對,因為從小到大,只要她自主選擇的東西,全遭媽媽一票否決。果然,媽媽嗅到苗頭后迅速安排她相親,她表面不吭聲,但不去見面,消極抵抗。
本來媽媽又故技重施,想以絕食要脅她與男友分手的,她更狠,說給兩條路媽媽選:一,一起死,二,終生不嫁。最后在爸爸一起努力下媽媽不再反對,但對她男友始終沒有過好臉色。
婚后小敏媽媽對女婿各種嘮叨、各種指責。有這么一句話:“當一個人不喜歡你的時候,你連呼吸都是錯的?!彼瞎珡奈吹玫竭^她媽媽的贊賞,有的只是看不完的臉色。只要稍微有點不如意,她媽媽便當著女婿面罵她:“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看你嫁了什么男人!”她老公一直忍氣吞聲,小心翼翼。
可是任何人都有底線的,不可能無下限忍讓。在小敏兒子4歲時,她老公對她媽媽的各種嫌棄、施壓的忍耐終于到了極限,他只要看她媽媽在他家便不回家。
而小敏媽媽對此置若罔聞,也不聽女兒的勸說,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所做一切為了女兒的幸福。她仍然以看外孫為由天天到女兒家指手劃腳,對女婿橫加指責。
有一次女婿下班看見她在他家,態度冷淡,以要加班為由準備出門,她陰著臉問他:“讀那么多書,都讀哪去了?你父母怎么教你的,連基本的禮貌都不懂!沒家教!”一句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小敏本來就岌岌可危的婚姻,瞬間土崩瓦解。
她說:“我們最終離婚,當中也許有其他因素,但無可否認,我媽媽的影響太大了,換個位置,如果我是他,可能早受不了早離了,忍了這么多年,也難為他了。”
小敏把兒子和房子都留給前夫,一聲不吭地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她住了三十二年的城市,她說不想再被媽媽控制下半生了。
我問她:“你父母呢?他們只有你一個女兒,年紀那么大了,接受不了吧?”她說:“我媽媽直到現在還覺得自己是對的,她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而我對她已經是絕望了,她改不改變我已經不在乎了,我現在只想遠離她。讓時間去打敗她吧,當她老到無法掌控我的人生時,我會回來的。”
哀莫大于心死大抵如此吧。小敏媽媽從小擔心她受傷、受騙;長大擔心她遇人不淑,擔心她吃虧,最后導致女兒婚姻解體,女兒遠走他鄉。正如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飽含愛意的話,那么過度的擔心就等于詛咒?!毙∶舻幕橐觯褪沁@種詛咒的結果吧。
如果說因為小敏是獨生子女,又是女孩,媽媽所有不恰當的行為是因為愛她、擔心她,那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就一定開明的嗎?不一定。
2.
這個故事的主角且叫他小貝吧。父母原來是國企職工,因為超生了他,母親下崗了,成了全職媽媽。也許是中年得子,也許是因為失業的失落,小貝媽媽對他非常溺愛。
小貝上面有兩個姐姐,小貝出生時她們已經上中學住校了,之后高中大學,只有寒暑假回來時見面,因為年齡差距,兩個姐姐對他也甚為疼愛。
小貝從小很乖,很聽話。只要媽媽和姐姐們不喜歡的事情都不會去做。稍有讓媽媽不滿意的行為,比如和同學下課后去踢球,媽媽便以怕他磕傷碰傷為由,嘮叨半天,說自己為了他連工作都丟掉了,帶著他有多辛苦等等,在精神上綁架他。從小被洗腦:媽媽為了他犧牲了事業、萬般辛苦,媽媽是世界上最愛他的人。
小貝上中學時姐姐們已經事業小有所成,家庭也美滿,在經濟上對小貝提供了不少支持。小貝中學開始就全身名牌,想知道港臺流行什么服飾,看小貝穿什么就知道了。當小貝的同學們仍然要去網吧上網時,小貝已經換了兩臺電腦。小貝心中,姐姐們是世界上第二愛他的人。
小貝無憂無慮、順風順水地上了本市大學,每星期的臟衣服帶回家洗。直到參加工作,他的吃喝拉撒全由媽媽和姐姐打點,當然工作也是姐姐安排的。甚至小貝24歲前的每一次出行,身邊除了父母,就是姐姐們。
26歲那年,大姐遵母命介紹了一個女孩給他,他把戀愛也當成是姐姐布置的作業完成了。半年后在父母和姐姐的操持下舉行婚禮,婚后小兩口仍然是和小貝父母住一起。
婚后三個月妻子哭著回娘家,據說是公公婆婆不準小夫妻鎖房門睡覺,說兒子睡覺不老實,會踢被子,婆婆要去幫兒子蓋被子。而小貝也覺得媽媽這樣做只是愛他的表現,沒什么不妥的。于是小貝老婆經常半夜醒來看見婆婆披頭散發坐她的床邊,癡癡地看著熟睡的兒子,如同幽靈。每每她驚叫坐起時,便感覺到婆婆射來的兩道寒光,令她不寒而栗。最后經常失眠。
在媽媽的勸說下她回到婆家,婆婆仍然幾乎每晚進房看兒子,公公也偶爾拿水進來給兒子。而她的老公小貝,完全是一個巨嬰,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什么家務都不會干,經常如廁完了不沖水。他沒有自己的思想,以父母、姐姐的意愿生活,而且絲毫沒有要反抗她們的意思。
小貝老婆離婚的念頭隨著發現自己懷孕也打消了。整個孕期,吃什么、做什么、去哪兒產檢等等,全由小貝媽媽和姐姐說了算。小貝老婆心里不滿,但也不敢發作,安慰自己:她們的出發點不過是為了孩子。她忍了下來。
生產時她疼得死去活來,想剖宮產,小貝姐姐不讓,說除非醫生認為她生不了,不然她就得忍下去。好不容易宮口開全了,醫生說羊水混濁,還沒等醫生建議剖宮產,小貝媽媽和姐姐一聽胎兒可能有危險,馬上打斷醫生的話:“不等了,馬上剖!”小貝老婆哭著被送入手術室。
兒子出生后第二天因為沒奶,小貝姐姐帶來催奶師,把小貝老婆折騰一番終于有奶了。疼得大汗淋漓的小貝老婆,到最后已經分不清楚是傷口疼痛、子宮收縮痛還是開奶疼痛了。
出院回家后,公公婆婆擅自出入她房間的次數更多,經常把正在喂奶的她窘迫得臉紅耳赤,可是他們混然不覺有何不妥。
小孩三個月時因為拉肚子,婆婆堅決要求她斷奶,并強行把兒子抱走,從此孩子跟著公婆睡。之后大部分時間她是眼巴巴看著公婆抱著她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在她手中,婆婆便焦躁不安,迅速搶回。她跟小貝反映婆婆的行為怪異,小貝說她小題大作。
等她休完產假上班后,她在家里完全成了局外人,她每次下班一進家門,婆婆如臨大敵,渾身毛發豎起。好不容易抱兒子一會,婆婆便以各種借口從她手中抱走。
到后來發展到日夜與奶奶一起的兒子離開奶奶就哭,不愿和媽媽在一起,每次婆婆看到兒子在她手中哭鬧找奶奶時,施施然安撫并抱走時嘴角上揚,以勝利者的姿態瞟她一眼。她說都能聽見自己心碎的聲音,感覺自己只是為他們家繁衍后代提供了子宮而已。而小貝提供了精子后仍然是他媽媽的大寶角色,兒子只是他無聊時的玩具。
小貝老婆在小貝心里,可能也只是媽媽和姐姐安排的一個角色,他沒有身為丈夫、父親的意識和責任,更加不會去承擔他的這份責任。所以無數次在他老婆哭訴兒子和她不親,她想自己帶孩子時,他都不耐煩地斥責她生孩子后變得不可理喻、只會作,不知足、不懂感恩他的母親如此付出。他沒留意他老婆情緒不對,更沒懷疑她是否患上產后抑郁癥。小貝老婆求助過小貝的姐姐,反而被她們教訓一頓掛了電話。
小貝老婆后來因為產后抑郁癥自殺未遂被父母接回娘家照顧。不知道小貝是否會內疚,更不知道小貝母親和姐姐們內心是否不安。但可以肯定的是,小貝的婚姻已經走到盡頭了。
3.
小敏、小貝的婚姻關系,在父母過多參與中瓦解了。證嚴法師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p>
無論是小敏還是小貝,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相當一部分家庭親子關系的縮影。在這個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時代,父母的眼光都聚焦到孩子的教育層面。而這些曾經吃過苦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吃他們吃過的苦,總以過來人、以父母的身份控制、包辦子女的一切。
心理學上將這種父母歸納為:控制型、包辦型的父母。他們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外一個“我”,潛意識把小孩當成是曾經物質缺乏、缺父愛母愛的“我”,給予過度滿足。無限制給予孩子,其實就是無限制給予自己。
即使孩子已經長大,在這些父母心中,孩子一輩子都是他們“內在的小孩”的投射對象。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不受控制時,便感到失落、焦慮、惶惶不安。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父母,可遺憾的是,他們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到最后變成了滿足自己愿望,這來源于自身知識和見識的局限。
他們想成為自己眼中完美的父母。而親子關系天生賦予了他們掌控主動權,但正是這些父母們“努力讓自己成為完美父母”的焦慮感,時刻跳出來操控他們教育、養育子女的方向。
于是他們包辦、安排孩子的一切,不信任孩子、并不愿意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完全按自己意愿塑造孩子。他們的控制欲望讓他們忽視孩子獨立的人格,到最后孩子完全為了父母生活。
很多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形成了蜷縮的生存姿態(巨嬰),讓他們在潛意識里相信“父母掌控我的生活,是為了我好,反對就是不孝”,甚至有些孩子會認為“沒有了他們,我將無法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條”,比如小貝,就是這一類小孩。
而小敏,是屬于覺醒的那一類。覺醒后她痛苦,不認同父母的愛,更不能快樂地生活。要擺脫父母,尤其與母親的共生關系,在想要和母親“和平分手”、卻不想“拋棄”父母的矛盾中糾結和痛苦,父母更是焦燥不安。
控制型父母在孩子長大后大部分親子關系緊張,孩子并不快樂,一心想逃離家庭。而孩子不受控制又讓這類父母的挫敗感更明顯。認知的局限讓他們無法審視自身問題,把一切歸咎于孩子的叛逆、不孝,無法重建正常的家庭關系。
這種親子關系,往往惡性循環,影響一代又一代人。要打破這種循環,首先努力改變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