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看了幾部電影,其中一部雖是爛片,但看到最后有一個想法從我的腦海中冒出來:
人生有沒有可能每過一年半載就換個城市生活,但工作可以不變,還可以在原來的公司上班只是辦公地點變了。或者連同工作也換了,但是沒有換工作所帶給我們的焦慮(猜想),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生活當做一場不匆忙的長途旅行了。
在旅行中,可以深入到一個地方一年半載,感受當地最真實的部分,認識當地的朋友,融入當地的生活。在這期間我們還可以去其他地方,或者到周邊進行短途旅行。這樣既可以節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又最大化的實現的旅行的意義。
世界真的好大,可我們卻不能親眼領略這個世界千萬分之一。
#旅行人:在路上在書上
今天看了詹宏志在一席的演講 旅行人:在路上與在書上,講的太好。他的演講中提到:
你本來出去闖天下是想要掙脫一個牢籠,不料你卻跳到了另外一個牢籠。有時候不是跳到了一個牢籠,你是創業,你就打造了一個牢籠,不但關自己,把別人也關進來。好像你追尋的自由只有在將得未得之際存在且真實。只要社會是分工的,你一加入一個社會,你就得服侍人,你就變成了俘虜。
R作為大四汪,即將進入社會工作,這也意味著快變俘虜了。但我們是不是該考慮一下不被俘虜的那么徹底。于是就有了我開頭的那段關于旅行和生活工作的想法。可能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因為在現實中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牽絆。但對于大膽追求自由人,感想敢做的人來說這貌似也是一種方式。
演講中提到「旅行 travel」一詞(在西方國家)的來源:Travel這個字拉丁的字源是tripalium(刑具),旅行原來是一個刑具,旅行就是折磨,就是Trouble,就是Work,就是torment。就是折磨你,把你放在一個完全你不認知的地方要你活著回來。(R深有體會)
但如果我們的旅行是可以是文章開頭的定義,那旅行或者旅居簡直是享受,去豐富自己的眼界最好方式。
#又來 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呢?
根據我狹隘的理解旅行可以帶給我們的無外乎幾種:暫時的放松;開闊眼界,豐富生活;挑戰自己,去冒險,像貝爾;還有某些職業就是旅行;
或者根據每個人的目的而有所不同,在講座中提到的康有為,他旅行的目之一躲避國內迫害,之二是為中國尋求一種治國之策。所以他不會去美術館,不會在巴黎街邊的咖啡廳小坐,認為傳說中的巴黎不過如此,羅馬的建筑采光不好等等。
關于旅行的描述,演講中的一段話:
旅行被認為是很有價值的一種教育。歷史上我們對旅行有很高的評價,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事實上幾個重要的史學家,比如說西方的希羅多德、中國的司馬遷,這些大史家都是旅行家,因為他們的游蹤很廣,看到的世界非常大。
但今天我們說的旅行當然已經不是這樣的了。我們的旅是去的時候空手,回來買一大堆不要用的東西,是沒有用的旅,破壞自己經濟的旅行。
想想我和朋友之前的旅行,其中部分可以定義為破壞自己經濟的旅行了,對于R來講,一場長途旅行完徹底窮了。
旅行是世代交替的,一代人沒有辦法替代另外一代人去走。也許你可以變成他的基礎,但你也得去走,沒有人能夠回來告訴我們前面的路,那要去發現,我們還是自己要啟程,我們得要自己去走。
我們旅行是離開家,以便能夠看到異鄉跟家鄉的不同,但我們也會看到相同。旅行其實不會完成,上一個旅行完成者其實是下一代旅行的起點。
今天我們如果比康有為更懂得怎么旅行,是因為他為我們奠下了基礎。他對異鄉理解的前線就是我們今天的底線。
詹宏志演講網址: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4NjY4MDU5Ng==.html
對那個世界的想象
鼓勵我們去尋找那個世界。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