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2019年了,看到簡書上很多人總結自己的閱讀書目,我也來跟個風。九月份以前的筆記遺漏在家。故此,只做了九月份到至今的閱讀回顧。
- 《哲學問題》,伯特蘭?羅素
作者用十二個小節簡單地講了一下西方哲學的焦點。內容籠統,也很模糊。但是作為入門書不太好。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本詩學問題》,巴赫金
通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研究,巴赫金提出了“復調小說”和文學狂歡化這兩個概念。我認為他提出的復調小說,原因在于:1渴求平等對話的主體2渴求成為主體的個體3個體和他者之間的碰撞。
從歷史演化、民間節日和文學歷史等角度,他深入挖掘了文學的狂歡節淵源,同時指出了狂歡化給文學帶來的多種表達形式。在歐洲小說的史詩根源和演說根源之外增加了狂歡化淵源的路線。不過,狂歡節日是如何進入作者的表達手段的呢?我想,純粹狂歡是無法進入語言文字的書寫—表達領域的。處在狂歡中的人很難寫出小說。所以,狂歡化的表達的書寫,必然是處在非狂歡節日的場所寫出來的。這其中也有寫作中的作者的經驗借鑒。然而把這種行為抽象出來看待,它是不是意味著一種對表達意愿的壓抑?
最后,巴赫金著重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的“門坎上的對話”的意義。他說,門坎上的對話者,是“處在危機和向危機轉變的瞬間的人”。我思考門坎的另一重意義,空間,或者說場所。門毫無疑問分割了空間,把一變成了“二”。處在門坎上的人,就像點之于線,線之于體。換一句話說,他哪里都屬于,卻由此把自己置身世界的邊緣區域。 - 《英國病人》
一部背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大戰結束后,一名女護士獨自留下來照顧一名墜機的飛行員。期間,她父親的一位好友--大戰期間做盟軍間諜—以及兩名排雷兵,來和她一起度過短暫的時光。這名飛行員其實是德國的間諜,他謊稱自己是英國飛行員。
小說通過回憶和插敘,用緩慢細膩的文筆去刻畫了幾名主角背后不為人知的過往。作者還很好地制造了很多懸念。比如,飛行員到底是誰?護士的好友在非洲從事間諜工作期間和飛行員之間有什么關系?這位間諜處心積慮探索飛行員的真實身份,他會如何對待傷重的飛行員? - 《文學理論》
為了彌補我在這方面的知識的貧乏,我找了這方面的普及性教材來讀。 - 《純粹理性批判》,康德
恐怖。
如何調和英國的經驗主義和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如何在科學和哲學之中找到各自的基石,從而使兩者都可以保留下來?休謨把因果規律歸結為心理聯想,從而使得哲學和科學之間的間隙裂成天塹。假如天賦理性不可能,那么如何使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的普遍性得到保證?假如一切經驗都是假象,那么科學的有效性從何而來?
康德用《純粹理性批判》給我們回答。知識由判斷,推理和概念組成。按照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判斷區分為綜合判斷和分析判斷。按照判斷和經驗對象的表象的關系,判斷區分為先天判斷和后天判斷。而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的,又屬于科學的是先天綜合判斷。所以,問題在于,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
翻譯成人話就是,有限的個體(人),如何從有限的經驗中獲得真正正確的知識?假如人無法擁有絕對正確的知識。那么,作為絕對的存在者的上帝就永遠無法被認識。而無法獲得正確的知識,我們對外界的認識就都是虛妄。
康德的方法非常復雜,也非常矛盾。但是,由于他的復雜和矛盾,他的哲學至今充滿了生命力。
按照一般的說法,康德的方法是,調整了自然和人之間的關系。人認識自然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然對象適合人的認知機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象變成了表象。
我在這里不具體說康德哲學。一來,學識不足,笑掉大牙。二來,說不完。
我想說一下,閱讀漢語翻譯的西方哲學著作的問題。首先,術語混亂。不要說不同翻譯者,就是同一個翻譯者也很難做到字詞的理清。我舉個例子,苗力田翻譯的亞里士多德,“不定之二”。還有王太慶翻譯的《巴門尼德篇》。李秋零和曹峻峰各自翻譯的《判斷力批判》也有這種情況。其次,哲學的民族語言性。在字母文字中有時態,漢語沒有。漢語的詞性很模糊,而字母文字不同。
以上只能稍微吐槽一下。在西方,哲學是一個全民性問題。但是,在中國的西方哲學(在這里借用馮友蘭的用法)卻成為了學者的飯碗。這其中值得探究。 - 《啟蒙的概念》,霍克海默
作者認為啟蒙和它所反對的迷信,具備同等性。我非常喜歡他的哲學寫作風格和思路。但是我對他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最后那種消極的精神存疑。
抄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神話把非生命和生命結合,啟蒙把生命和非生命結合”(在這里,我想到卡夫卡。在他的小說《訴訟》中,兩個偵探架著主角去處刑地。卡夫卡的描寫是,只有非生命的物體才能結合得這么完美。)。“史前時期的人類厄運,那種不可名狀的死亡,如今完全變成人們不言而喻的真實生存狀態“(再次想起卡夫卡)。
另外,受他啟發,我開始了對《史記》的挖掘性的解讀。
總之,在做現代文明的杠精這一點上,我是他的同路人。 - 《故事力學》
關于如何寫故事的書。 - 《零度的寫作》
翻譯太糟糕了。作者提倡客觀化的寫作。反對他的上一代的學術領袖,薩特提倡的介入寫作。羅蘭更注重寫作這一行為自身的自足的意義。 - 《高老頭》
小說是從傳奇開始的。
傳—傳播,流傳
奇—奇異,奇聞 -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
他的小說的心理描寫令人印象深刻。他把人的內心與命運的變化結合在一起。他還有幾篇小說,從小孩子的視覺描寫了成年人社會的復雜和互相隱瞞的現狀。
他的《看不見的珍藏》,特別有趣。 - 《巴黎圣母院》
我只記得一句話,是描寫卡西莫多的—
“就連他的靈魂也是教堂模樣的“。
暑假無意中瞥見這句話,下半年如愿讀完了。 - 《共產黨宣言》
膜拜就完事了。邏輯和論述,還有思路,都很嚇我一跳。我是在課上一口氣讀完的。 - 《解釋學之維》,
對解釋學做了比較全面的介紹,包括它的歷史淵源和發展。作者重點著筆于加達默爾。
西方人對概念的梳理的執著程度,值得學習。 - 《鄉土中國》,《皇權和紳權》,費孝通
作為社會學,行文卻沒有掉太多書包。思路清晰,語言流暢。他的角度更為微觀,也更為保守。 - 《牛虻》,伏尼契,愛爾蘭
革命和人倫之間的故事的小說。 - 《判斷力批判》,康德
跳過了《實踐理性批判》,目前對倫理學不感興趣。
晦澀,難懂。 - 《社會研究基礎方法》
稍微了解了一下社會調查。 - 《鐵皮鼓》,君特?格拉斯
九月份以來最喜歡的就是它了。 - 《安提戈涅》,索福克勒斯
由于基因編輯事件,我又重讀了一遍。
(未完待續,馬上斷網了,日后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