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問一個愛寫作的人為什么寫作?如果他說為了當作家,我聽到這樣的回答,感覺就像聽到一個小孩子說自己長大以后,要當科學家、音樂家,或是畫家一樣,這理想距離現實是多么的遙遠。
? 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孩提時代的理想,也只是一生的夢想,最終都難以實現。主要的原因是,這種理想僅僅源自單純的羨慕和向往,還缺乏對自我的理性認識。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說寫作是為了當作家,卻很難當上真正的作家。因為他把文學當成了一種職業(職業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這樣寫出來的東西,無疑就像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完全是為了市場的需要,依靠迎合讀者的趣味來“淘金”,通過滿足大眾的欲望去賺錢,而不是為了文學,當然就很難寫出真正的好作品,哪怎么能成為一位真正的作家呢?列那爾說:“我把那些還沒有以文學為職業的人稱作經典作家。”托爾斯泰甚至認為,寫作的職業化是文學墮落的主要原因。在我國的唐朝,沒有一位詩人是領取政府俸祿的專業作家,沒有成立過隸屬于朝廷的作家協會,甚至沒有一家發表詩歌的報紙或雜志。然而,沒有了專業作家這個頭銜的役使;沒有了作家協會這個名分的羈絆;沒有了報紙或雜志這種固定載體的左右,卻因此給予了唐代詩人足夠的精神自由和廣闊的創作空間,使得他們能在最為寬松的創作環境中,盡情地書寫自己的甜、酸、苦、辣,暢快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從唐代的時代風貌、社會風情、生命意識、價值取向、人生追求,到生活與審美的體驗等,都無不全面、真實而生動地展現在詩歌的高唱之中,并通過酒樓歌榭、旗亭驛館、田間地頭等場所廣為傳播,開創了我國詩歌史上一個空前絕后的輝煌時代,造就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魂杜牧、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詩骨陳子昂、詩杰王勃等,
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偉大作家。
? 其實,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所有名副其實的作家,最初愛上寫作,都是因為自己的大腦有思想要表達;內心有情感要傾吐;人生有閱歷要闡述。即使后來走上了專業創作的道路,也不會盯住諸如作家等頭銜之類的東西,始終關注的是自己的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關心的是如何寫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至于作品是否暢銷,是否擠身排行榜,這倒是其次的,或者說是出版商的事情,自己不會在這個問題上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真正稱得上作家的明智之舉。
所以,每一部優秀的作品,都是作家心路歷程的文字軌跡。羅曼·羅蘭說得好:“一棵樹不會太關心它結的果實,它只是在它生命液汁的歡樂流溢中自然生長,而只要它的種子是好的,它的根扎在沃土中,它必將結好的果實。”
? ?說到這里,我想起所謂的命題作文就頗有微詞,這就等于要考生“為文作情”,不可能寫出自己真正想寫的東西,肯定難以讓考生寫出好文章,也就很難成為檢測考生寫作能力的尺度。我的建議是,不作命題,讓考生自由發揮,做到“為情作文”,這樣也才能考出考生寫作的真實水平。當然,
這會給改卷人增加不少的工作量,但為了能真正考出考生實際的寫作能力和水平,這樣做是值得的。
正如世界上最名貴的汽車、手表,或是器具,主要都靠手工制作,原因就是這樣做出來的產品,不僅有工藝上的講夠,更重要的是,在產品中傾注并融入制作者個人的情感和智慧,而成為了文化品牌一樣,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也一定是創作者個人苦心孤詣、嘔心瀝血之作,而成為了文學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