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張艾嘉
編劇: 張艾嘉 / 游曉穎
主演: 張艾嘉 / 田壯壯 / 郎月婷 / 宋寧峰 / 吳彥姝,等
【前言】
這部電影是和幾個朋友相約看了點映場,雖然路途遠了一點,但覺得,去得很值。
三代女人的故事,仿佛就是生活中的我們所經歷著的愛恨情仇,特別接地氣,也很引發觀眾的共鳴。愛情,每天都在發酵,悲歡離合的調劑增加了親情的黏連;親情,每天都在慢燉,柴米油鹽的揮灑保持了愛情的醇厚。一群人之間,因為姥姥,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羈絆,每一種執著,都因著一個“情”字,每一種情感,都從內心出發。
四五十年代的婚姻,很少有人用愛情去評價。那個時候大多數家庭并不寬裕,不少人都是通過介紹、認識沒多久(跟現在相比)便在了一處過日子,尋求一個安穩與平淡;可是,這不也是愛情本身的一種樣子嗎?看著片中的奶奶躺在病床上,欲言又止但腦海中出現爺爺的身影的鏡頭,身體上的病痛和靈魂,隨那魂牽夢縈的人一道去了。這畫面是那般短暫,后面也幾乎沒再有爺爺和奶奶的情節,讓人很快把注意力轉向了后面的故事。映后回想時,忽然覺得那也何嘗不是一個深沉的淚點,奶奶那微微顫動的嘴唇,讓畫面透出隱隱的傷感來;我們聽不到她說了什么,她確實沒對身邊的人說什么,但是我想,在她心里,在她昏迷期間,她一定把爺爺想了很多很多次。她本來想說的不一定是遷墳合葬(其實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說這樣的話),或許,只是一句:我想他了,或者是,我要去找他了。就是這么簡單,然后含笑永遠地睡去。
我沒有經歷過愛人的離世,但曾有在第一次回憶數年前喜歡的一個人時忍不住流淚的時候。我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去努力放下,時間修補好了心上零落的一角,可我不會刻意去忘記他的模樣,這“模樣”不是指他的樣貌,而是他給予我的印記——以另一種方式互相陪伴的美好的時光。那種傷心尚且覺得如痛一般,何況是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夫妻承受愛人逝去的那種透骨的悲痛呢?后來,她病了,再后來,她也走了。身上的痛停止了,心里的愛,去了另一個世界。
和奶奶相比,姥姥尤其讓人心疼。一開始她拒絕遷墳的舉動并沒有給我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她很少說話,冷冰冰的,她執拗,她會像一個耍潑的孩子一樣趴在爺爺的墳上緊緊地護著在她心中不可侵犯的土地;她揪記者的耳朵,她趕人走,不留情面。似乎,不會有人喜歡這樣的老人。
因為我們不知道,爺爺對她來說,有多么重要。
村里鬧饑荒后,爺爺進城打工,卻再也沒有回去,只是偶有家書寄去;別人都說那些只是家書而已,不是愛,但她把它們當做情書一樣珍藏,任人怎么說都聽不進去。哪一個老婦人年輕時不是對愛情滿懷期待的少女,一旦認定,便想要相依一輩子。
可他在城里娶了別人,她因為書信里他的那份關切,等了他一輩子,最后等來他的噩耗。擱誰身上,這都已經令人崩潰了;突然有一天,有人要把這個人的墳遷走,她又怎么會忍氣吞聲呢?
從一開始的抗拒,到主動提出去城里的電視臺錄節目,我想這個轉變,是因為她在村里嘗試了多種辦法后仍然無法證明自己和爺爺的夫妻關系,她急了;只要能拿到證明,關系就受法律保護,墳也就能保證不會被遷走了。她和岳慧英之間的對抗愈演愈烈,最終在錄制現場停止了這場讓雙方都心力交瘁的斗爭。
在鏡頭前,我們的聲音可以讓更多人聽到,如果能得到觀眾的支持,我們可以更有信心繼續走下去。可是,過多的曝光也是雙刃劍,表面上是家庭糾紛,可是事態一被放大、當嚴重影響到個人情感與隱私,便會釀成一場不歡而散、傷人傷己的鬧劇。姥姥的初衷是好的,看著小小的她乖巧地坐在臺階上,怯怯地開口道來,你會覺得,她只是一個想讓愛人一直留在老家、留在自己可以常常到達的地方。等了一輩子的男人,死后還不能陪我度過最后的一段歲月嗎?她的據理力爭、她的堅持,確是人之常情。
可現代社會的法律規定,一個人只能有一個合法妻子。雙方都沒能拿出可以證明婚姻關系的法律認可的所有材料,可當慧英含著淚在節目現場向姥姥傾吐自己作為子女的心時,姥姥最終放手,同意了遷墳。遷墳那天,姥姥拂拭著尸骨,撕心的痛,轉而化為平靜,一句“我不要你了”,飽含了多少不舍和痛苦。情感這個東西,理解與放手,有時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姥姥讓人敬佩,也讓人無比心疼。
后面阿達給姥姥PS了一張她和爺爺的合照,姥姥冒雨揣著照片回家,雖然包了一塊布,但照片還是淋濕了,她拿干的布一擦,爺爺的眼睛被擦壞了——整張照片就毀了。望著那張照片,她覺得自己犯了大錯一樣,唯一的念想就這么沒了,傷心得用“絕望”來形容都不為過。那一刻,我看得眼睛濕潤了,好希望電腦上有備份,薇薇能去復印一張給她(那個時候阿達好像已經離開去了北京)。可村里的老人哪里知道電腦、U盤這種東西,她一定是以為,照片弄壞了就再也沒有了。
那一刻,她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了。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這就是悲劇;姥姥的這一生,擁有的美好實在很少,如果更美好的東西最終會失去,不如從未獲得。可生活中就是有這樣措手不及的意外,有些傷痛,我們必須承受與面對,無論我們是年輕還是年邁,公平得讓人心碎——不要再讓她承受更多了。
看著墻上的相片,她以為自己已經忘記了他的模樣,其實,她對他的執念已讓她抹不掉他的曾經——來過。不論能否放下這份執念,我都希望,你能記著他最好的那一面,從此不再流淚,坦然地面對離別與生死。愿你有一個好夢。
【后記】姥姥這個角色真的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讓我想起我那已經過世多年的太姥姥,從我懂事起,我只見過她,沒有見過太姥爺,連照片也沒有。她去世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除了知道她很疼我和表姐,其他我一無所知。對于他們的那個年代、他們一起的生活,我想象不出,但我想,太姥姥人那么好,太姥爺應該很幸福。我不知道太姥爺是什么時候走的,但我想,太姥姥一定也承受了很多心傷。她出喪的那天,媽媽哭了,我從沒見過她那么難過,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親人離開后的情景。哭喊隨著陣陣喪樂環繞在屋子上空,那種肅穆的氛圍,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岳慧英在姥姥面前有些霸道和蠻橫,可她是個十足的孝女。她的母親在咽氣前說了什么,誰都不知道,但她說:她說的,我懂。遷墳讓自己的父母合葬,是她作為子女能夠為老人家做的最后一點事;死能同穴改變不了什么,但對這種愿望的希冀,亙古不變。慧英會想到遷墳,她對父母的愛可見一斑。她沒有錯,悲情的是三個老人之間的陰差陽錯。
慧英看似是一個強勢的妻子和母親,但從她的丈夫身上,我們看到一個敢愛敢恨、勇于追求愛情的她,還有他對她深沉的愛。所有在她眼中丈夫的“隱忍”“包容”“幫不上忙”的情景,便有了合理的解釋。賀卡很普通,但我想親自寫下祝福送給你一份暖心的安慰;我要實踐諾言駕著我們自己的車帶你去兜風,這是多么美的表白。
還有薇薇和阿達,他們就是我們年輕人的縮影。我們這一輩和父母對于感情和婚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兩代人之間免不了有矛盾產生,我們理解父母的關心和擔憂,我們也希望父母能理解我們。我們有我們想要的愛情,我們也有我們想去的遠方,成長的這一路,感謝你們的養育與陪伴,而未來更長的路,還需要我們自己去邁步。曾經因分歧的不愉快,我想說聲抱歉,也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我能讓你們少一點操心,能活出一個越來越精彩的自己。
片名的英文是“Love Education”,也就是愛的教育,在這最后,誠摯推薦各位帶上自己的父母,11月3日,一起去看這部酸甜苦辣夾雜的感人之作。愛,很大,需要我們用一生去學習和經營,愛,也很小,一個擁抱就能融化一塊堅冰。愿每個人都能在人生終點站交上一份自己滿意的成績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