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次讀完這本繪本就很想和小伙伴去做分享了,今有機會到南院小學去做第二課堂后不猶豫就選了此書——《每一個善舉》
? ? 這次上課的孩子都是三年級以上的大孩子。在學習上經過前幾年的字、詞、句的積累也會有一定的寫作能,所以在課程的文案里和以往的做了一下改變。
? ? 開場我用了一個感官的律動《嘭、啪、嚓》提高孩子的興趣和調整紀律!動作很簡單,每個孩子都能準確地做出動作來。但隨著接下來節奏加快,節奏互換,漸漸加強難度,剛開始覺得無趣的五年級大同學也加入玩得不亦樂乎。孩子們也在每一次的“收”拍子上和我達成了默契。
? ? 故事開始前我給孩子們提了一個問題——“大家玩游戲時很能聽懂老師的指令平時都是一個好學生吧!今天聽故事時除了用你們的耳朵去聽之外,還有帶上我的問題用心去聽哦,“你做個傷害他人的事情嗎”
? ? 故事看上去很簡單但十分的觸動人心,小女孩克洛伊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拒絕新同學瑪雅和她交朋友。每當瑪雅詢問是否能跟克洛伊她們一起玩的時候,答案總是不行,于是瑪雅開始自己玩,并且從某一天開始,她再也沒有出現……
? ? 我在此又提了一個問題“大家覺得瑪雅為什么沒有來了呢?? ? ? ? ? ? ? ? ? ? ? ?
? ? 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見解“不高興了”“生病了”“上學不好玩沒人做朋友了”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能對是非、好否、善惡的評判標準,有一定的的思辨能力.我還是把答案留給了同學們“原來你們是這樣認為的!”故事繼續!
? ? 當克洛伊的老師上了一堂關于“再微小的善舉也能改變世界”的課后,克洛伊才恍然醒悟,并被自己失去的機會刺痛了。如果她當初能對瑪雅表現出一絲善良并且敞開心扉接受這份友誼該有多好……在最后一幅畫面中,小女孩克洛伊在放學路上的池塘邊,面對水塘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整個故事下來孩子們很安靜、專注!大家心里好像都有了答案!他們已經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了。
? ? 故事的主人公“我”從一開始就拒絕和瑪雅交朋友,更害怕失去同伴而刻意與瑪雅保持距離,最終瑪雅離開了。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會建構自己的小社會或小團體,當周圍的同伴形成了“小集體”的時候,他們往往拒絕外人的介入,并且為了維護“小集體”的平衡,會做出傷害其他孩子的行為,時通常會和要好的朋友聯合起來,保護他們的“伙伴”關系,在“伙伴”內可以互相幫助,一笑泯恩仇,但是在“伙伴”之外他們卻“同仇敵愾”。現在很多的社會新聞會有學生大群架、集體欺負人還拍視頻上傳到網上,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都會心痛,人性使然?還是后天的“美育”教育不夠?不得而知,但當看到《每一個善舉》時,心中就會蕩起一層波紋,一股力量向外擴散!
? ? 故事后我先讓孩子們分組用討論的形式說一下自己做過的一件“善舉”。大家都很積極討論爭辯。討論之后再用三句話把自己的“善舉”寫下來和大家分享,我讓孩子們自己評論分享的事件是不是一件善舉啊?用你們的掌聲做出回應!當大家給予別人鼓勵很感謝時也算是一個“善舉”哦!同學們的掌聲一次比一次的熱烈,我想《每一個善舉》的種子應該在同學們的心中種下,開始發芽了吧!
? ? 讓我感恩的是孩子們上課都很人真一節課下來,他們能把整個故事的內容,老師提的問題都紀律下來做成筆記或日記,還有同學給我畫了畫做成了卡片。
? 感恩同學們對我的善舉,祝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溫柔以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溫柔的力量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