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有一個老婦人,獨自住在一棟百年老房子里,她很富有,但是生活的很不快樂,她抱怨沒有人關心她,沒有什么事讓她快樂,在孤獨寂寞中,她患了抑郁癥。可是有一天,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一個小小的建議,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
陌生人看到老婦人一個人生活在在暗沉沉的百年老屋內,周圍找不到一絲生氣。于是這位溫文爾雅的男子,很禮貌地請她帶他參觀一下她的房子。一間屋子一間屋子看下來,終于在一房間的窗臺上,他找到了幾盆小小的非洲紫羅蘭——屋內唯一有活力的幾盆植物。老婦人說:“我沒有事做,就是喜歡打理這幾盆小東西,看,這一盆還開始開花了。”陌生人說:“好極了!夫人,你的花這般美麗,一定會給很多人帶來快樂。你能否打聽一下,城內什么人家有喜慶的事,結婚、生子或生日什么的,給他們送一盆花去,他們一定會高興得不得了,這個您能做到嗎?”老婦人說這個我想我能做到。
從此,老婦人大量種植非洲紫羅蘭,城內幾乎每個人都曾經受惠。不用說,她的生活也就此改變了,本來沒有生氣的老屋,變得陽光普照,充滿芳香四溢的美麗花朵。一度孤獨無依的老婦人,變成城市中最受歡迎的人。她建立了很多友誼, 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和愛戴, 她的抑郁癥也消失了。
多年之后,在她去世的時候,全城幾乎所有的人都去送葬,當地報章頭條報道:全市痛失我們的非洲紫羅蘭皇后!
那個陌生人也不是別人,就是被譽為上一世紀最偉大的催眠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他往往能夠透過輕描淡寫的治療技巧改變很多人的一生。他就是用這樣一個簡單的建議徹底改變了老婦人的后半生。
看到這則真實的非洲紫羅蘭皇后的故事,使我想到了美國一個機構做過的那個著名的“傷痕實驗”。
科研人員向參與實驗的志愿者宣稱,這個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里,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愿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后,鏡子就被拿走了。關鍵的是最后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涂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對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可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并無二致,什么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個實驗真的是發人深省。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同時,它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一個內心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一個為人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么樣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來,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不公、缺少陽光,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所謂境由心轉,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
很多人就象文中開頭的這位老婦人早年一樣, 把自己困在大屋里面, 以為自己什么都沒有, 以為自己毫無價值,把自己的不快樂歸為沒有人關心,以為自己的幸福快樂在別處。但是,只要我們愿意細心向內在觀察, 向自己敞開, 必定能夠發現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擁有這樣一株美麗的非洲紫羅蘭,只是她或許還在沉睡!你只需要輕輕的喚醒,溫柔的呵護,用細心來滋養,用真心來分享,當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花朵綻放了,外在也就會充滿陽光!米爾頓˙艾瑞克森所作的就是用一個建議喚醒了老婦人內心深處沉睡的愛。
我們有怎樣的內心,就有怎樣的外在世界。換一種心態看世界,換一種方式過生活,人生或許從此不同。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喚醒心中沉睡的花朵,幸福快樂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